2018健胃愈疡片修复内镜治疗术后“医源性溃疡”
疣状胃炎(Verrucosa Gastritis,VG)是一种常见的具有特征性形态改变和病理变化的特殊性胃炎,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可能存在VG-异型增生-胃癌的演变途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治疗VG对防止胃癌的发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临床往往通过内镜治疗进行干预。对内镜治疗术后的医源性溃疡处理国内外研究相对滞后。2013年1月-2014年6月,本院课题组应用健胃愈疡片(Jianweiyuyang tablets)与雷贝拉唑胶囊对比治疗医源性溃疡103例,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3年1月-2014年6月,课题组共治疗103例VG成熟型患者,包括氩等离子凝固疗法(argon plasma coagulation, APC)50例;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26例;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27例。其中男57例,女46例;年龄21~77岁,平均62岁;临床症状有腹胀痛、反酸、食欲低下、恶心、呕吐等。将术后患者分为健胃愈疡片组(n=53)和雷贝拉唑胶囊组(n=50),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内镜诊断标准 VG成熟型(或)完全型(mature type)由未成熟型转变而来,隆起性病变主要为结缔组织增生而致,单纯药物治疗不易消退,所以又称持续型(continuous type)。内镜下形态特征隆起的起始部较陡 [本文由WWw. 提供,专业代写毕业论文和教学教育职称论文,欢迎光临],病灶隆起较高,中央脐样凹陷小而深,或无凹陷呈息肉样。
1.3 内镜治疗方案 (1)病变呈多发隆起,范围0.5 cm,行内镜下APC治疗;(2)病变呈多发隆起,范围在0.5~2.0 cm,EMR治疗;(3)病变范围2 cm,病变局限黏膜层,ESD治疗。
1.4 疗效判定标准 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 sonography,EUS)对白色瘢痕期(S期)进行再分期,(1)Sa期:溃疡瘢痕中央部凹陷;(2)Sb期:溃疡瘢痕中央凹陷消失,再生黏膜呈粗大颗粒状:(3)Sc期:瘢痕中央凹陷消失,再生绒毛呈细颗粒状,瘢痕部黏膜平坦接近正常黏膜形态。
1.5 器械与设备 采用OLympus GIF-H260电子内镜,结合CLV-260 SL冷光源及CV-260SL图像处理装置进行内镜诊治,FUJINON SP-701超声系统和12、15 MHz超声小探头,探查方式为360旋转型扫描;RBOTOM ICC 350高频电切装置及ERBE APC 300氩离子凝固器;OLympus钩刀(hooking knife)、IT刀(insulated-tip knife)、Dta knife、热活检钳、圈套器(SD-7P-1)、金属夹装置(HX-110QR)、金属夹(HX-610-135L,HX-610-135),一次性注射针(INJ1-A1-07.160,Medwork),注射用水按100 mL生理盐水+5 mL靛胭脂+1 mL肾上腺素比例配制。ESD术中胃镜头端附加透明帽(H-597,Olympus)。
1.6 治疗方法
1.6.1 手术治疗 术前检查血常规及血凝分析,心电图;与患者及家属充分告知后,签署知情同意书。术前15 min患者口服胃镜润滑胶浆10 mL,术中持续缓慢呼吸,避免呕吐、咳嗽等,必要时实施无痛内镜进行操作。APC治疗时氩气流量2.0 L/min,功率50~60 W,治疗时间约1~3 s/次,创面出现白色或灰黄色痂,甚至棕黑样改变。治疗次数根据病变数量而定,10处以下1次性治疗,10处以上分2次或多次治疗。EMR术前在病变边缘1~2 cm处黏膜下分点注射肾上腺素靛胭脂混合液,待黏膜与黏膜下组织充分分离后,通过圈套器电凝切除。ESD治疗应用APC探头或Dta knife于病灶外缘0.5 cm进行电凝标记,将肾上腺素靛胭脂混合液多点注射于病灶及边缘标记点,采用钩刀沿标记点切开病变外侧缘黏膜,Dta knife或IT刀逐步分离切开的黏膜,采用边注水、边分离的方法,创面的血管应用APC或热活检钳凝固治疗,必要时应用金属止血夹闭合创面。
1.6.2 药物治疗 治疗当日嘱偏冷半流质饮食,以后无特殊饮食限制。术后分为健胃愈疡片组(九芝堂股份有限公司,规格:0.3 g/片,国药准字:Z10910004),5片/次,qid;雷贝拉唑胶囊组(江苏济川药业集团,规格:每颗20 mg,国药准字:H20061220)20 mg,qd,连用2个月。
1.7 随访 内镜治疗术后1、3、6个月进行内镜随访,详细观察原病灶处有无残留。内镜诊治、随访和病理组织学检查均由同一位内镜医师和病理医师执行。
1.8 统计学处理 采用PEMS 3.1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通过APC治疗60次,其中治疗3次
2例,2次6例,1次42例;EMR、ESD均为一次性治疗,治疗期间未见胃窦黏膜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术后103例患者均完成随访,健胃愈疡片组末次治疗术后1个月复查医源性溃疡呈红色溃疡瘢痕(S1期)48例(90.6%),术后3个月呈白色溃疡瘢痕(S2期)52例(98.1%),术后6个月EUS显示为Sc期50例(94.3%)。雷贝拉唑组末次治疗术后1个月复查医源性溃疡呈红色溃疡瘢痕(S1期)47例(94.0%),术后3个月呈白色溃疡瘢痕(S2期)45例(90.0%),术后6个月EUS显示表现为Sc期40例(80.0%)。健胃愈疡片组溃疡愈合质量达Sc期的患者优于雷贝拉唑胶囊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临床发现内镜下治疗消除VG隆起性病变效果理想,但临床症状改善却不明显,且部分患者术后腹痛、腹胀等表现短期内加重,可能与术中置入气体过多、创面损伤等有关。与日新月异的内镜技术相比,术后医源性溃疡治疗国内外研究相对空白,目前大多临床上采用质子泵抑制剂及胃黏膜保护剂,效果虽较为满意,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良反应及药费较高等缺点。雷贝拉唑是第2代质子泵抑制药,属于苯丙咪唑的衍生物,通过与H+-K+-ATP酶部分可逆地结合,起到抑制胃酸分泌作用。雷贝拉唑的解离常数的负对数值是最高的。因此较其他PPI起效更快,缓解症状更迅速,对抑制H+-K+ -ATP酶作用。雷贝拉唑胶囊组术后治疗1个月发现医源性溃疡呈红色溃疡瘢痕(S1期)47例(94.0%),术后3个月呈白色溃疡瘢痕(S2期)45例(90.0%),术后6个月EUS显示表现为Sc期40例(80.0%)。
内镜治疗原理在于利用电的热效应产生局部高热,组织水分汽化,蛋白凝固变性而被消除病灶,术后&ldq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