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快捷导航
网站首页
大学课后答案
毕业设计
高中课后答案
初中课后答案
小学课后答案
赞助我们
搜索
搜索
热搜:
物理答案
英语答案
高数答案
线性代数
本版
帖子
答案家
»
论坛
›
其他专区
›
历史专区
›
情天恨海——小议《失街亭》马谡之死
返回列表
查看:
1580
|
回复:
0
情天恨海——小议《失街亭》马谡之死
[复制链接]
历史老师
历史老师
当前离线
积分
455322
2万
主题
2万
帖子
45万
积分
研究生
研究生, 积分 455322, 距离下一级还需 9544678 积分
研究生, 积分 455322, 距离下一级还需 9544678 积分
积分
455322
发消息
发表于 2017-6-16 14: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今天语文课上,学习了耳熟能详的《失街亭》,马谡的死,王平的劝谏,诸葛亮的眼泪再一次环绕在心头。但是,在诸葛亮“戮谡以谢众”的背后,除了严明军纪,执法如山之外,还有什么难言之隐呢?
这就有围绕诸葛亮的三个问题浮现出来。第一,诸葛亮为什么要发动北伐战争?因为那时本来就蜀汉弱,曹魏强,难道你还想以弱胜强,重现当年“赤壁之战”那一幕?第二,诸葛亮为什么要杀马谡?胜败乃兵家常事,如果打了败仗就杀头,那有多少人头够你杀,况且斩杀一个人才,就意味着敌人多了一分胜算。第三,诸葛亮杀完马谡后的结果及影响?
说到这,就不得不从刘备建国之路讲起。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内部是由三股势力组成。“第一势力”是以刘备、诸葛亮为代表的“荆州集团”,或者说是刘备入川时从荆州迁移进来的政治力量。他们是占整个蜀汉政权的主导地位。“第二势力”是刘焉父子入川从东州带过来的亲信,可以称之为“东州集团”,换言之,也就是益州前一任主人。“第三势力”就是一些益州本土豪强,名流人士和一些在当地德高望众世代为官的人物,也就是一些土生土长的益州人。他们可以统称为“士族”或“望族”。三大阶级矛盾坚锐,刘备在世时,就多次镇压。诸葛亮对他们态度也是:荆州信任,东州携手,士族亲和但不亲信。当他接管整个蜀汉时,实行“依法治国”理念。依法,就不能“依人”;法治,就不是“人治”。而第三势力士族是要依家族声望、门第,这就与诸葛亮的理念发生极为严重偏差,矛盾自然而然产生。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说过,“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城危及存亡之秋”。这不禁要让人问:益州的危,危在哪?当刘备猇亭战败后,诸葛亮就曾派人出使东吴,与东吴重新结为友好同盟,“危”不应当在东吴。在看曹魏这边,当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回了北方,而你刘备则主动发起“汉中之争”,关羽发起“襄阳之战”,也就是说,曹魏并没有要来打你的意思,反倒是你蜀汉屡屡挑衅,所以“危”也不应该在曹魏这边。其实,诸葛亮所谓的“危及存亡之秋”的“危”恰恰就在蜀汉内部。而这,就是他要发动“北伐战争”的根本原因。因为当阶级矛盾无法化解,朝中的舆论达到无法控制的地步时,“战争”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因为战争可以转移注意力,使全国上下扭成一股绳,共同抗敌,国内达到空前的团结。但这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打仗必需是胜仗,“败仗”则又会哗然一片,而马谡恰恰不争气,丢了街亭,使整个北伐战争以失败告终。
那马谡到底该不该斩呢?这就又有了一个疑问,为什么丢了一个小小的街亭,就导致整个北伐战争失败呢?因为这由益州特殊地理环境所致。所谓益州,就是今天的西南地区,包括四川、重庆、云南、甘肃以南,广西以西以及西藏少部分地区,是当时中国九大州里最大的一个,同时也是经济最为落后的一个地区。李白曾有诗形容为“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可见这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地方,刘备入蜀就等于进了保险箱,既把别人拒在外面,同时也把自己锁在里面。在这,若是关起门来做个“山大王”倒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可惜不管刘备还是诸葛亮都有伟大的理想等待实现。而益州唯一与外界较大的出口,一是荆州,可惜被关羽所丢;第二就是街亭,所以当马谡丢了街亭后,也基本宣告诸葛亮理想破灭。“光复汉室”永远只能成为一面旗帜。而当北伐失败消息传入朝中时,士族的舆论顿时铺天盖地,你诸葛亮不是要伐曹魏,复汉室吗?现在是汉室没复着,城池倒还丢了几座,还让那么多将士赔了性命。支出庞大的军费,让百性生活更加苦不堪言。这帐该怎么算?所以,诸葛亮不得不将当事人马谡斩于自己刀下。如此,能暂时缓和矛盾,平息众人的怒火,控制士族舆论。因为,要“依法”就要人人平等,就难免大义灭亲。诸葛亮确实喜欢、欣赏马谡。可是,爱之深,则恨之切,情天往往伴随恨海。所以,马谡不但是“该斩”,而且是“必斩”。
由此可见,马谡之死,并非死于诸葛亮刀下,而是死在士族的舆论声中,或者说是阶级斗争的牺牲品。而每每谈到马谡,诸葛亮都是泪流满面,痛不欲生。而他到底是为谁而流泪呢?有人说,他是为马谡而流,叹息他的才能。也有人说,是为蜀汉而流,因为到当临终前,他也没能完成“光复汉室”伟业。其实,他更是为自己而流,因为对于像诸葛亮这么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政治家来说,没有什么比理想的破灭还要更痛苦的事了。说到这,真恨不得与武候同哭!
其实,在曹魏、孙吴都有过和士族的斗争,斗争结果是:蜀汉坚持,曹魏放弃,孙吴妥协。因为坚持,所以蜀汉先亡;因为放弃,曹魏也亡;因为妥协,孙吴也只能苟延残喘多存活几年,但也不得不亡。因为,他们都忘了同一个重要的道理,那就是“解铃还需系铃人”。终于,公元280年,孙吴倒在了晋的手下,中国历史重新回到士族手中,三国历史从此结束。用温庭筠的话语形容就是“中原得鹿不由人”。而我们究竟该怎样来看待这段历史,那又将是另外一个话题!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