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63|回复: 0

诸葛亮不愿称帝的六大顾忌:道德上严重约束!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2万

帖子

45万

积分

研究生

Rank: 8Rank: 8

积分
455322
发表于 2017-6-11 11:10: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于大权在握的诸葛亮为什么不称帝的争辩,当今网络上很多人拍砖诸葛亮、也有很多的人拿事实上他最终的却并未称帝来争辩,我们现在就来看看诸葛亮不称帝的真相吧……
一、文人是造不了反的:
中国自春秋战国以来,一般的开国皇帝或者起义军的领袖,大多是军人武夫,或者甚至是流氓无赖,读书人造反的很少,而成功的几乎没有……,诸葛亮没有称帝或许就是这种心态……
二、集团外部的阻力:
诸葛亮的荆州集团虽然很强大了,但是益州集团尚且有李严手握重兵、原从集团也有赵云,这些都不能不让诸葛亮有所顾忌,即使是他二人后来死了,但是魏延和马岱也是不能忽视的。这些人对蜀国忠诚这是无疑的,但是在那样的大是大非前,应该就不会对诸葛亮也忠诚了,毕竟于公于私他们都不会选择诸葛亮的。
(顺便澄清一下,魏延是以部曲归属刘备的,不存在演义里说的那样叛变的事情,同样,这么说来,魏延即使是荆州人,也未必算得上是荆州集团的)
三、集团内部的阻力:
假设诸葛亮真想称帝,除了外部阻力可能还会有内部阻力,因为诸葛亮不能保证自己荆州集团的所有人都会在这一时间上与自己站在同一战线,何况像杨仪那样的小人会做出什么,诸葛亮自己心里也没有底。诸葛亮很早看出了杨仪的为人,这大家应该没有异议吧?
四、外部方面的阻力:
当然,称帝之事,除了蜀国内部,还得看看周边的态度,比如吴国是不是支持诸葛亮已经很难说了,南蛮和西羌乘机造反却是可以肯定的,而魏国看着蜀国内乱,难道还不会蠢蠢欲动?这个时候,诸葛亮难道还能玩安居平五路的游戏?这是不可能的了,能有多少人听他的?(历史上是不是真有安居平五路也真的很难说)
五、兵民厌战:
汉末到三国成立,打了那么久的仗,死了那么多人,士兵们一定很累了,以前征战的一幕幕血腥浮现在自己心头的时候,当回想起昔日和自己并肩作战的兄弟已经死去的时候,难免对战争不寒而栗……,好不容易告别了战争,他们难道还愿意再回到战争么?也许诸葛亮身边的北伐军队可能不会厌战,但是后方的军队就难说了,而且就三国后期来看,诸葛瞻之所以兵多还败在邓艾的手上,除了本身的战略战术有问题外,士兵就不参战也是一个很大的原因,从这点看,成都尚且有那麽多士兵但是仍然投降这件事就容易解释得多了。同样,尽管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但是益州却一直远离战争,所以人民厌战也是必然的。
六、最关键的一点:
诸葛亮他是以继承先帝遗志、打倒篡位的曹魏、恢复汉家江山为号召力的,倘若他称帝的话……自己也篡位,还好意思说曹魏么?自己打了自己的耳光,很多事情就都会对自己不利了,届时,也必将丧失人心、众叛亲离……
其实……诸葛亮虽然没篡位称帝,但是在他干掉了李严以后,蜀国的军政大权几乎可以说全部在诸葛亮或者说荆州集团的手中,诸葛亮是一个实质上的皇帝,刘禅只是傀儡罢了,(这样就很好解释刘禅为什么反对为诸葛亮立武侯祠。)诸葛亮也就没有必要自己当皇帝了。
既然诸葛亮没有称帝的可能、又没有称帝的必要,那麽他还为什么要称帝呢?
刘备托孤的历史记载
白帝城托孤是《三国演义》中刘备在与东吴的大战失败后,在白帝城病危,将诸葛亮招到白帝城,将儿子也就是后主刘禅托付给诸葛亮的历史典故。
《三国志》中记载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意为自行取度,意思是给诸葛亮废帝的权力,近年来一些人受三国演义影响,把正史和小说混淆了,认为刘备有让诸葛亮当皇帝的意思。)
伐吴兵败
初,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秋七月,遂帅诸军伐吴。孙权遣书请和,先主盛怒不许,吴将陆议、李异、刘阿等屯巫、秭归;将军吴班、冯习自巫攻破异等,军次秭归,武陵五溪蛮夷遣使请兵。
章武二年春正月,先主军还秭归,将军吴班、陈式水军屯夷陵,夹江东西岸。
二月,先主自秭归率诸将进军,缘山截岭,於夷道猇亭驻营,自佷山通武陵,遣侍中马良安慰五溪蛮夷,咸相率响应。镇北将军黄权督江北诸军,与吴军相拒於夷陵道。夏六月,黄气见自秭归十馀里中,广数十丈。
后十馀日,陆议大破先主军於猇亭,将军冯习、张南等皆没。先主自猇亭还秭归,收合离散兵,遂弃船舫,由步道还鱼复,改鱼复县曰永安。吴遣将军李异、刘阿等踵蹑先主军,屯驻南山。
秋八月,收兵还巫。
托孤过程
章武三年春二月,丞相亮自成都到永安。先主病笃,讬孤於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副。
夏四月癸巳,先主殂于永安宫,时年六十三。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中的裴松之注中有诸葛亮集,诸葛亮集载先主遗诏敕后主曰:“朕初疾但下痢耳,后转杂他病,殆不自济。人五十不称夭,年已六十有馀,何所复恨,不复自伤,但以卿兄弟为念。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脩,过於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於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读汉书、礼记,间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临终时,呼鲁王与语:“吾亡之后,汝兄弟父事丞相,令卿与丞相共事而已。”
诸葛亮主持后事
亮上言於后主曰:“伏惟大行皇帝迈仁树德,覆焘无疆,昊天不吊,寝疾弥留,今月二十四日奄忽升遐,臣妾号啕,若丧考妣。乃顾遗诏,事惟大宗,动容损益;百寮发哀,满三日除服,到葬期复如礼;其郡国太守、相、都尉、县令长,三日便除服。臣亮亲受敕戒,震畏神灵,不敢有违。臣请宣下奉行。”
五月,梓宫自永安还成都,谥曰昭烈皇帝。秋,八月,葬惠陵。
战略要地荆州的丢失,关、张败亡以及夷陵之战的大败,这一系列的事件使得新生的季汉政权面临内外交迫。而在这个时候刘备又一病不起,这个依托刘备个人魅力建立起来的国家已经摇摇欲坠。同时刘备虽然知道诸葛亮等人对于自己十分忠心,但对自己的儿子忠不忠心就不能保证了,因为知道诸葛亮的责任心十分强,所以这时只要把儿子交给诸葛亮,诸葛亮就会尽责地把他扶起来。
章武二年冬十二月,汉嘉太守黄元闻先主疾不豫,举兵拒守。
章武三年春三月,黄元进兵攻临邛县。
建兴元年夏(章武是刘备的年号,章武年为公元221年、222年、223年,这年四月,刘备病逝,刘禅继位,改年号为建兴,建兴元年夏和章武三年夏是同一年的夏天。),牂牁太守朱褒拥郡反。先是,益州郡有大姓雍闿反,流太守张裔於吴,据郡不宾,越隽夷王高定亦背叛。
此时季汉接近一半的国土已经反叛。
刘备托孤的分析
蜀汉章武三年四月,刘备永安托孤,对从成都赶来的诸葛亮说了一句扑朔迷离的话:“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刘备为什么要对诸葛亮说这番话?背后蕴藏着怎样的玄机?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在《易中天品三国·永安托孤》一集中罗列并分析了几层意思:首先是根据《三国志·先主传》评语“城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说刘备托孤是古往今来君臣关系中最大公无私的典范;其次是这方面的反对意见,一个是《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中的孙盛说“诡伪之辞,非托孤之谓”一个是张作耀先生在《刘备传》中认为的“别有用心”,是“阴怀诡诈”。我比较倾向于“别有用心”、“阴怀诡诈”一说。只是张作耀先生把这“阴怀诡诈”分析在刘备逼诸葛亮赌咒发誓表态辅佐自己儿子这个层面上,我认为是根据后来的事实推定的一种结果,而非当时刘备的全部用意。刘备托孤的背后应该还另有玄机。因为自知不久于人世的君王,用这般话对臣下托孤,让人有三方面的费解:
其一,诸葛亮既非君王,为什么拿他与已经是君王的曹丕相提并论呢?且“君才十倍曹丕”,诸葛亮岂不是十个曹丕的料子吗?刘备为什么不说“君才十倍于朕”呢?而偏偏拿诸葛亮去与篡汉的曹丕相比呢?
其二,“必能安国,终成大事”。所谓“大事”,无非是有能力座君位了。让诸葛亮去效法曹丕篡汉事来夺取自己的皇位,这是刘备的心里话吗?
其三,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言下之意无非是:我快死的人了,我的天下你想咋的就咋的。
这是在托孤吗?这是在告诉所有在场的人:诸葛亮是个比汉贼厉害十倍的人物,我家的天下在我走后将要落在他的手上。请大家注意了。
这话的分量诸葛亮是掂量得出的,赶紧“涕泣”表明心迹:“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诸葛亮为什么要“涕泣”?我们可以从四个方面去理解:
第一是激动, 因为刘备 “临终之时,其言也善”,把自己和曹丕相比,对自己评价甚高。
第二是感恩,皇上把家当交给自己“自取”,知遇之恩浩大。
第三是委屈,主子误解了他,他诸葛亮根本不是曹丕那样的“汉贼”,更不是随便图谋皇位的人。
第四是恐惧,因为 “托孤”之言一出,不管是正面接受还是婉言相拒,都将给自己带来难以想象的后果。
什么难以想象的后果?大慨只有刘备和李严知道。至多还有赵云、魏延知道。《三国志·先主传》载,刘备是三国的枭雄,曾经在与曹操煮酒论英雄时,因打雷“失匕箸”,成功地欺瞒过曹操认为自己“胆小”还在夺荆州、即帝位时表演过忸怩作态的功夫,吸引过当时很多人的眼球。有人说刘备的天下是哭出来的。我认为刘备的天下多半是谋出来的,只是刘备把哭也当作谋略的一种,称得上是笼络人心的行家里手。但是当着众人的面,把自己的后事就这么莫名其妙地交待一番,未免太让人摸不着头脑了。所以其中定有隐情,而这些隐情都是冲诸葛亮来的。我们可以从当时诸葛亮的处境和后来发生的情况加以分析:
刘备在托孤之前,是和诸葛亮发生矛盾了的。两者之间的关系并不好。至少有五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诸葛亮并不双手赞成刘备称帝;二是诸葛亮并不同意刘备伐吴,因而不给刘备伐吴出谋划策,致使刘备惨败;三是刘、孙已经成仇,而诸葛亮却有个哥哥诸葛瑾在死心塌地为吴国效力,关羽被害前,诸葛瑾还代表吴国使者出面劝降过关羽。这不得不让刘备心生怨恨,对诸葛亮存了几分戒心。四是《三国志·李严传》记载:“章武二年,先主征严诣永安宫,拜尚书令。”很显然李严比诸葛亮先期到达永安宫,刘备还送了个尚书令的重要位置让他座。而诸葛亮到永安,除惊出一身冷汗外,前前后后好像什么也没有得到过。并且,托孤之后,《三国志·李严传》还记载:“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可见托孤之后的诸葛亮在军事上并没有什么实权。五是诸葛亮到永安,为什么只带来鲁王和梁王,而不是太子?从“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话里和后来军事上的巧妙安排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当真“自取”是做了预防的,就是即使诸葛亮 “自取”了,也还有李严拥护着鲁王或梁王,刘家的天下会照样后继有人。
刘备虽然与诸葛亮的关系不如以往了。但是诸葛亮忠于刘备,至于刘备死后,会不会对刘备的儿子忠,刘备还没有把握。对这样高智商的怀疑对象,究竟怎样掌控?刘备当然要先查实一下诸葛亮是不是会一如既往一忠到底了,短时间内用什么办法来查实?为了自己的江山平稳过渡,不得不考虑强行看看诸葛亮的底牌了。于是刘备抛出了让诸葛亮“涕泣”之言:“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刘备要验证诸葛亮的忠心,如果结论不如人意,诸葛亮的危险是显而易见的。所以这首先是一句“阴怀诡诈”、对诸葛亮充满了威胁的托孤之词,甚至还隐隐透着杀机!这有三个方面可以看出端倪:一,把诸葛亮比喻为“汉贼”曹丕,且“才”过十倍,其言不善;二,当作诸多文武的面,等于通告诸葛亮有“终定大事”的能力,要小心;三,“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是在提醒诸葛亮可以顶替他刘家的皇权,可见居心叵测。这些不都是皇家的大忌吗?!诸葛亮只要犯了任何一条,都可以置之于死地。
再说,刘备这样托孤,还有六个不靠谱的地方:一个是诸葛亮当时虽然是丞相,却连相府都没有一个。很显然刘备是不高兴诸葛亮搞独立王国的;二个是刘备连“侯”、“王”的帽子都舍不得给诸葛亮戴一顶,还奢谈送什么“自取”尊位;三个是刘备有三个儿子,即使太子不济,还有鲁王刘永、梁王刘理,也轮不到诸葛亮来;四个是这托孤之言只是对诸葛亮说的,而不是嘱咐当众的;五个是刘备临薨之时,除拿诸葛亮比喻为“汉贼”曹丕,能 “君可自取”外,还在诸葛亮面前讲了一通诸葛亮最好的朋友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的坏话。这一招可以说成功离间了诸葛亮与马谡的关系,为马谡后来死于诸葛亮之手种下了根子。六个是刘备是很会看人的,况且知子莫若父,怎么会说出自己儿子“如其不才”之类没把握的话呢?
刘备这样托孤可以说是挖空心思、软硬兼施了。然而破绽是很显然的。诸葛亮自然看出来了,他很理解当时刘备的心思,并非常巧妙地解开了刘备的心结。使刘备“阴怀”的一招没有使出来。这没有使出的一招是个什么样子呢?我们可以根据当时的情况勾勒出三幅大致的图来:一幅是诸葛亮的相权被收回;二幅是把诸葛亮就地擒拿,送入监牢;三幅是把诸葛亮就地正法。
一、二幅图刘备是不画的,如果要画他就画第三幅图。因为他知道诸葛亮是“卧龙”,不是等闲之辈,既然“卧龙”威胁到他真龙天子了,就非死不可,免得后来给他儿子的江山添麻烦。那么第三幅图来出手的第一人选是谁呢,我认为不出两个:一个是赵云,再一个则可能是魏延。
猜测的理由是,赵云是除关羽、张飞外,刘备最信任的人,曾救过刘备的老婆甘夫人,还两次救过刘备的儿子刘禅。《三国志·赵云传》裴松之注《云别传》说:“先主之败,有人言云已北去者,先主以手戟擿之曰:‘子龙不弃我走也。’顷之,云至。”可见赵云关键时刻“不弃我走也”。魏延也和赵云一样,是刘备的心腹,《三国志·魏延传》多有记载,刘备屡次提拔重用魏延。这两个人中,在诸葛亮从成都来永安之前,刘备恐怕是面授机宜了的,要他们见机行事。刘备没有想到的是,他虽然和诸葛亮打了肚皮官司,误会诸葛亮极深,给诸葛亮出了难题,诸葛亮还是对他忠心耿耿,发自肺腑声称: “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并无异心,回答得情真意切、滴水不漏。刘备显然是多虑了。这不得不让刘备打消了“阴怀诡诈”的念头,正儿巴经地托起孤来。
此时刘备才嘱儿子“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这类话,在诸葛亮没有“宣誓”之前,刘备是没说的,他是把诸葛亮当十个曹丕看的。
诸葛亮是个一如既往的忠臣,但也不失为历史上著名的谋臣,他理解刘备对他的误解,但笔者猜测诸葛亮知道刘备对他的误解有刘备身边人的份,他是不喜欢别人帮着刘备暗地里来使他绊子的。从《三国志》里可以看出,刘备死后,诸葛亮好几年后才能够大权独揽,这里面的原因虽然很多,刘备托孤却不失为诸种因素之首。所以,在诸葛亮相位坐稳之后,诸葛亮的猜忌发了酵,那些“遗物”都被诸葛亮一一打理。《三国志·魏延传》载:“亮适卒,秘不发丧,”军中这么大的事都要瞒着魏延,可见对魏延的提防是多么的小心,死也没有放松过。魏延之死,尽管不是诸葛亮直接干的,但与诸葛亮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在诸葛亮病重期间,就设计好了“令延断后”的退军计划,早将魏延置之于死地了。
至于赵云,在刘备死后,似乎就风光不在,他虽然于建兴元年封永昌亭侯,迁镇东将军。但那是“普调”,没什么特别。后随诸葛亮驻汉中,亮令云与邓芝拒强敌,失利于箕谷,遭贬为镇军将军。之后就再没见升过什么官。且在贬官二年后就死了。因是当今皇上的救命恩人,躺在棺材里被追谥为顺平侯。
李严呢,按易中天先生的话说与诸葛亮是水火不容的,同为托孤大臣,刘备托孤之后李严就一直和诸葛亮抗衡,两人的关系为什么会闹得如此之僵?笔者认为这正是刘备托孤时的初衷。但时过境迁,李严却不知变通,死抱着刘备的那“阴怀诡诈”的计谋不放,没有与时俱进,结果被诸葛亮废黜流放。
以上是笔者的看法,聊备一格而已。好像有个姓蒋的名人说过:“读了《三国》学诡诈”。一部《三国》谋略多多,有些是解了密的,任由后人评说;有些是成了历史之谜的,让人发挥想象猜测;还有些是没有出笼的,没据可考、鲜为人知。刘备托孤当然是处心积虑策划了的,到底隐藏着怎样真相?后人只有各抒己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诸葛亮年表
初平2年 195年 15岁 诸葛亮叔父诸葛玄任豫章太守,他及弟妹随叔父赴豫章(现南昌)。
建安2年 197年 17岁 诸葛玄病故。诸葛亮和弟妹移居南阳。
建安4年 199年 19岁 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水镜先生司马徽。
建安12年 207年 27岁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对刘备陈说三分天下之计,即著名的“草庐对”。旋即出山辅助刘备。
建安13年 208年 28岁 诸葛亮说服孙权与刘备结盟,参与赤壁之战获胜。
建安14年 209年 29岁 诸葛亮任军师中郎将。
建安16年 211年 31岁 诸葛亮与关羽、张飞、赵云镇守荆州。
建安19年 214年 34岁 诸葛亮留关羽守荆州,与张飞、赵云率兵与刘备会师。刘备进成都,掌管巴蜀。诸葛亮任蜀军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兼任大司马府事。
建安20年 215年 35岁 诸葛亮整顿巴蜀内政。
建安23年 218年 36岁 诸葛亮留守巴蜀,筹集军粮,供应在汉中作战的刘备。
蜀章武元年 221年 41岁 刘备登基,建立蜀国。诸葛亮任丞相。
蜀建兴元年 223年 43岁 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 刘禅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
蜀建兴2年 224年 44岁 诸葛亮调整巴蜀内政,稳定因刘备战败而混乱的人心。
蜀建兴3年 225 年 45岁 诸葛亮率军南征,稳定南部四郡。
蜀建兴4年 226年 46岁 诸葛亮准备兴师讨魏。
蜀建兴5年 227年 47岁 诸葛亮向后主刘禅呈交《出师表》进行北伐。
蜀建兴6年 228年 48岁 北伐失街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自贬为右将军,行丞相事。
蜀建兴7年 229年 49岁 诸葛亮再次北伐,夺取武都、阴平,恢复丞相职位。
蜀建兴8年 230年 50岁 诸葛亮再次北伐。
蜀建兴9年 231年 51岁 诸葛亮北伐攻祁山,破司马懿,大败魏将张郃。
蜀建兴11年 233年 53岁 诸葛亮在斜谷修造邸阁,屯集粮食。
蜀建兴12年 234年 54岁 诸葛亮于再次北伐中病故于五丈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