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快捷导航
网站首页
大学课后答案
毕业设计
高中课后答案
初中课后答案
小学课后答案
赞助我们
搜索
搜索
热搜:
物理答案
英语答案
高数答案
线性代数
本版
帖子
答案家
»
论坛
›
其他专区
›
历史专区
›
日寇心腹大患杨靖宇最后五天五夜:杨靖宇头颅回归记
返回列表
查看:
361
|
回复:
0
日寇心腹大患杨靖宇最后五天五夜:杨靖宇头颅回归记
[复制链接]
历史老师
历史老师
当前离线
积分
455322
2万
主题
2万
帖子
45万
积分
研究生
研究生, 积分 455322, 距离下一级还需 9544678 积分
研究生, 积分 455322, 距离下一级还需 9544678 积分
积分
455322
发消息
发表于 2017-6-8 11:41:53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长白山下,松花江畔,一个美丽的小县城,名曰靖宇。
提到靖宇,第一时间你就会想到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杨靖宇将军。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杨靖宇领导东北抗联部队与日寇殊死搏斗,在这里书写了荡气回肠的抗日诗篇。
抗日战争胜利后,为纪念这位抗日民族英雄,1946年东北民主联军通化支队改名为杨靖宇支队,吉林省濛江县改名为靖宇县。英雄壮举,浩气长存,当地政府把将军殉国地建设成园林式的公园,供人们景仰敬拜。
用兵如神,他是日寇的心腹大患
“‘九一八’,大炮响,小鬼子,占沈阳。蒋介石下令不抵抗,扔下百姓遭了殃。不是下令要劳工,就是强征出苛粮。逼得人们没活路,上山去找大老杨。”这是一首在靖宇县流传甚广的民谣,“大老杨”说的就是杨靖宇,那是东北民众对他的昵称,当年他和战友们浴血抗战,牵制了数十万日寇入关南犯。
然而,在敌人眼中,杨靖宇却是挥之不去的“心腹大患”。“敌人为啥非得置杨将军于死地,因为他用兵如神,只要有他在,小鬼子睡觉都不踏实。”抗联老战士黄殿军回忆起当年的抗战岁月,仍心潮澎湃。
被日军残忍割下的杨靖宇烈士的头颅
黄殿军如今已年过九旬,家住靖宇县龙泉镇。“当时敌人对杨靖宇真是又怕又恨。”黄殿军说。1939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了伪通化、间岛、奉天“三省联合大讨伐”,由关东军第二独立守备队司令官野副昌德统一指挥2万余人,专门剿杀杨靖宇领导的抗联部队。“据说当时野副昌德下了命令,同时遇到山林队和抗联,就打抗联放过山林队;如果遇到杨靖宇和其他的抗联队伍,就放过其他,死死咬住杨靖宇。”黄殿军掰着颤抖的手指告诉记者。
1939年的冬天,格外寒冷。此时,一张陆空交织的大网,正一步步向杨靖宇撒开。面对敌人的疯狂剿杀,杨靖宇部队决定化整为零,分散突围,待机重新集结。靖宇县杨靖宇精神研究会会长李立斌介绍说,“1939年12月24日,杨靖宇身边尚有400余人的抗联部队,到1940年2月2日就只剩二十七八个人了。2月18日,杨靖宇身边的最后两名警卫员在濛江县附近向群众购买粮食和衣服时被捕,敌人从他们身上搜出杨靖宇的印章,判断他可能就在附近,于是增派兵力和飞机展开围捕。”
1940年2月23日下午3时10分,也就是杨靖宇牺牲前的1个多小时,接到叛徒告密的敌人又派出5批近200人围剿他。
“敌人心里明白,杨靖宇身经百战,他们不多派日军是根本斗不过大老杨的。”李立斌说。
为了抗日,他吃的苦常人难以想象
“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这是杨靖宇自己创作的歌词,也是抗联将士们奋战林海雪原的真实生活。
1940年2月23日10点左右,杨靖宇踏着没膝的白雪,来到濛江县保安村三道崴子林中,遇到4个进山打柴的农民。由于行动不便,他将购买吃穿用等事委托给他们。
“那时他已6天6夜粒米未进,周围还有几百个敌人在全力围捕。”李立斌介绍说,1939年冬天,杨靖宇领导的抗联部队在濛江县境内浴血奋战了94天,别说吃口饱饭、喝口热水,就连踏实睡上一觉都是一种奢望。
杨靖宇将军殉国地的对面有一家门脸不大的饭店,饭店经理刘国良9年来执著地做着一件事:凡是专程赶来拜谒、祭奠杨靖宇将军的客人,在饭店用餐全部免费。
“那时储存抗联过冬物资的密营几乎都被敌人破坏了,冬天根本找不到吃的,莫要说粮食,就连草都埋在二三尺深的积雪里。”身为东北义勇军的后代,刘国良这些年一直担任杨靖宇将军殉国地的编外解说员,“现在生活好了,想吃点儿啥都行。可当年抗联战士吃的是树皮、棉絮和草根。吃树皮得先把老皮刮掉,把那层泛绿的嫩皮一片片削下来,放在嘴里嚼。我曾亲自试过,根本咽不下去,就是勉强吃下去了,肚子里也不好受。”说到这里,这位身材魁梧的东北汉子禁不住泪洒当场。
杨靖宇牺牲后,日本侵略者始终无法理解的是:自2月18日以来,他已被围困在冰天雪地里,完全断粮五天五夜,他究竟靠什么生存?为了解开谜团,敌人残忍地将他剖腹查看,发现他的胃里尽是枯草、树皮和棉絮,竟无一粒粮食!连参与围剿的伪通化省警务厅长岸谷隆一郎也不得不承认:“虽为敌人,睹其壮烈亦为之感叹,大大的英雄!”
血战到底,他把最后的子弹射向敌人
杨靖宇将军纪念碑的护碑亭下,长着一棵青松。
靖宇县人武部部长杨建国介绍:“当年,杨靖宇与敌人作战时背靠的是一棵扭筋子树,就是这棵树的位置,后来干枯了。”上世纪60年代,为纪念将军,靖宇县人民在此栽了这棵针叶松,起名常青树,寓意将军壮志如松柏常青,永留人间。
杨靖宇当年的联络员于会斌已去世多年,他的女儿于勇告诉我们:“尽管敌人用了很多手段来围剿杨靖宇,但杨将军仍然有机会脱身,可他还是最终选择与敌人血战到底。”
面对敌人的疯狂围剿,杨靖宇丝毫没有动摇自己的抗日决心。《抗日名将杨靖宇》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1935年5月,杨靖宇在辉南县石道河子召开会议,专门研究粉碎敌人“大讨伐”的对策。主张撤退的同志提出两个方案,一是部队向苏联转移,形势好转后再回来;二是杨靖宇带司令部隐蔽到长白山深山老林里,其他部队留下打游击。
“这两个方案都被杨靖宇推翻了。”于勇说,“杨靖宇当时嗓门很大,他主张在这里坚持打下去,这样不仅能牵制敌人一部分力量,给党中央减轻抗战压力,而且对巩固当地群众抗日基础也有一定作用。”
直到生命里的最后一刻,杨靖宇还是把枪口对准了敌人。关东军留下的一段战场实录这样记述:“讨伐队已经向他(杨靖宇)逼近到一百米、五十米,完全包围了他。劝他投降。可是,他连答应的神色都没有,依然不停地手持双枪向讨伐队射击。交战20分钟,有一弹中其左腕。但是,他继续用右手的枪应战。讨伐队认为生擒困难,遂猛烈向他开火。”
终因寡不敌众,杨靖宇被敌弹射中胸膛,他持平手中匣子枪,厉声怒斥:“谁是抗联投降的,滚出来我有话说。”语毕,高大的身躯便仰面倒在大树旁,终年35岁。鲜血染红了皑皑白雪——时间定格在1940年2月23日16时30分。
最激荡悲壮的诗文,往往在最惨烈、最残酷的漩涡里分娩。因为写它的不是笔墨,而是生命血性的最后奉献。杨靖宇用英雄壮举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定信仰,更展现了东北抗联将士骨子里的刚烈血性。置身杨靖宇将军牺牲的地方,当年艰苦卓绝的抗战硝烟仿佛并未走远,“松花江水流不停,不灭日寇心不平,长白山上英雄多,数着那杨靖宇杨司令。”这首歌从1936年起开始在白山黑水间传唱,半个多世纪不曾绝响。
除了杨靖宇,在白山黑水间曾活跃着许多没有留下姓名的抗日英雄。在靖宇县,记者向一位老人打听近郊的抗联遗迹,这位老者沉思半晌说:“在长白山,到处都有抗联战士活动的身影,在密林深处的小山村,基本上是村村一碑。”
石碑无言,英雄无语,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杨靖宇将军头颅回归记
日寇为巩固其战略后方,1938年一年内将关东军的兵力扩大了3倍以上,并以伪蒙军替换作战不积极的伪满军,加强对南满的“大讨伐”。一些非党的山林武装经不住艰苦考验纷纷瓦解,杨靖宇率部突围进入长白山区建立密营,坚持战斗。日寇在诱降碰壁后,于1939年冬大雪封山时又展开封锁和“讨伐 ”。杨靖宇决定分散突 围,保存实力。他自己带60令人东进。没想到参谋叛变使行踪暴露,激战后,他身边只剩两人,被日寇封锁在伐木场附近的山中。1940 年2月18日,两个警卫员下山买粮牺牲。2月23日,杨靖宇孤身下山被围。战至最后,壮烈就义,年仅35岁。
杨靖宇牺牲后,日本人找来了一个门板,把杨靖宇的尸体放到门板上立起来,拍了一张照片。随后,敌人将杨靖宇的遗体运到了蒙江县民众医院进行解剖。日本的军医残忍地剖开杨靖宇的腹部,只见他的胃里一粒粮食都没有,只有尚未消化的草根、树皮和棉絮……日寇后来命令一个叫“张奚若”的伪军将杨靖宇的头砍下,放人木箱送到了通化市伪警察本部。1940年2月25日,日军将杨靖宇的人头在通化示众了3天后,送到了新京(当时长春)关东军司令部,放在二楼医务科用药水浸泡。国民党接收了日伪政权,杨靖宇的人头被转移存放在长春医科大学医疗器械室。杨靖宇将军牺牲后,我党一直在多方寻找杨靖宇的头颅。对于英雄头颅回归的整个过程,长春市的95岁老人王淑茹向我们讲述了一段绝密的往事。
王淑茹出生在辽宁省凤城县,父亲是私塾老师,所以王淑茹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文化教育。长大后,王淑茹嫁给了一个名叫杜文学的医生。杜文学毕业于伪满时期的医学院校,当过军队的医官。婚后,王淑茹和丈夫在佳木斯市开办了一家叫启哲的私家医院。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撤离中国前,曾大批枪杀“政治犯”,一位叫李广德的“犯人”在鬼子的屠杀中身中8枪,日本人以为他死了,但没想到8颗子弹均未击中李广德的要害,因此他侥幸逃过一劫。李广德被人救起后,相继被送到了几家医院,但是医院都不敢收治,最后被送到了启哲医院。
杜文学夫妇冒着极大的风险收治了李广德,伤势痊愈后的李广德向杜氏夫妇讲明了自己的身份,他还劝杜文学加入到调查敌伪物资的工作中,并口头任命杜文学为“调查科长”。李广德从佳木斯来到长春后,捎信给杜文学,杜文学便举家到了长春,并与人合办了建华医院,当时的建华医院是共产党的地下联络站。
王淑茹当时30多岁,每次出门送情报她都要挎上一个筐,里面装上菜,领着女儿杜宝珠,把情报缝在孩子的衣服里。当时的情报是用米汤写的,表面上看不出字,接到情报的人用碘酒浸湿,纸上才显现出文字。到地方以后,她只要看到楼梯或窗台上放一盆花,就可以放心地进屋了。她至今还记得自己曾去过长春市二道河子、宋家洼子、八里堡、东大桥、南湖等地方送情报。
1948年10月,围困长春的战斗到了决定性阶段。城内10万敌军被我人民解放军打击和围困达7个月之久。此吋,杨靖宇将军的遗首仍在这座孤城内,因民党特务从日本关东军的手中获得头颅后,就立刻秘密匿藏起来。国民党特务究竟将英雄的头颅藏匿在哪里呢?原来,日本投降后,长春被伪满残余暂时接管。1946年4月,我军经4昼夜激战,夺取了长春,但还未弄清楚杨靖宇头颅的去向,就被迫撤出,长春遂被国民党军占领。我军围困长春后,中共中央东北局立即指示打人城内的松江军区地下工作者杜文学等人,在孤城内秘密开展寻找杨靖宇将军头颅的工作。
经过多方打探、寻找,地下小组成员刘亚光查到了杨靖宇将军头颅的下落:长春医学院。当时医院被国民党骑兵第2旅占据,该旅卫生队就设在长春医学院附近。如果能够打入旅卫生队,就有可能进入医学院,寻机查找杨靖宇将军的遗颅。地下小组成员李广德立即将这一情况和方案向上级做了汇报,得到批准。不久,由国民党骑兵第:旅军需官王明玉介绍,刘亚光打入了该卫生队,当了中尉军医官。
杨靖宇的头颅也引起孤城特务的关注。活跃在敌1兵团上层机构的特务头目项乃光,多次出入骑兵2旅,秘密了解察看杨靖宇头颅保存状况,布置防守措施。为了防止头颅落入解放军手里,他除了在旅部设置了层层岗哨外,还安排巡逻队反复巡逻。老谋深算的的项乃光依旧不放心,他暗地里派长春市警察局的特务在旅医疗器械室放了暗哨,昼夜监守。长期与共产党地下工作者周旋的国民党特务似乎也察觉到了共产党人在寻找杨靖宇头颅,特务们妄想以此为诱饵,缉拿长春的共产党地下党员。
打入敌人内部的刘亚光利用去医学院给国民党军官兵巡诊的机会,多次寻找杨靖宇将军的头颅。均无结果。一次在夜间巡诊时,他偷偷潜入解剖学教室,在微弱的手电光照下,仔细寻找,但还是一无所获。在他将要离开出门时,忽然发现教室里还有一个十分隐秘的侧室,刘亚光随即进入了侧室。侧室内只有一个大型的厨柜。陈列的玻璃罐里装着人的内脏标本,经逐一观察,刘亚光看到两个大型标本罐里分别装着一颗人头,并用福尔马林浸泡封闭。两个标本罐上还贴有纸条,一个写着杨靖宇,一个写着三江好(即陈翰章)。原来这就是苦苦寻找杨靖宇将军的头颅,刘亚光惊喜异常。为了不惊动敌人,刘亚光当时没有拿走头颅,而是悄悄返回卫生队,将这一重大发现上报了党组织。
为了确保杨靖宇将军的头颅安全地回归到共产党人手中,刘亚光和我地下党人制定了周密的计划。首先刘亚光打听到负责看守医疗器械室的是市警察局的警察曹如超,于是有意与他打得火热。曹如超是长春人,正赶上家里断了粮,整日忧心忡忡,刘亚光得知后就经常送点食品给他,解他的燃眉之急。为此,曹如超对刘亚光感恩戴德。
有一晚,曹如超哭哭啼啼地找到刘亚光称,全家又断粮两日了,父母就要饿死了,求他帮帮忙。刘亚光安慰他说:“咱们都是本城人,我想想招儿,一个小时后我再找你。”刘亚光找到地下党员李野光和 李广德,将这一重要情况作了汇报。李野光果断地指示:“门的钥匙有人已配好,今晚给曹如超送点儿小米。让他马上送回家,我们就说来买医疗器械,然后趁机动手。”当晚10点钟。曹如超坐在脏乱的小屋里闷头抽烟。这时,我地下小组成员经恩浦大夫拎着7斤高粱米匆匆赶来,一进屋就说:“曹二哥,我听说你家断顿了,我家还剩下一点儿高粱米,拿去吃吧,快送回去吧!曹如超眼泪汪汪地说:“经大夫,你这是救命粮呀,我家的人都快饿死了。”说完,曹如超背起米就朝家跑。这时,我地下小组成员雇的车辆已经停在了医学院的门口,他们以到医学院拉医疗器械为名,拉走显微镜、纱布罐、污物桶、聚光灯、装有内脏的标本罐,在混乱中,趁机将装着杨靖宇和陈翰章两位烈士遗首的玻璃罐装入车中,用一些旧纱布覆盖在上面。随后,两位烈士的遗首被运到卫生队前厅。当日午夜,刘亚光和爱人周玮潜入卫生队前厅,将两位将军遗首藏在卫生队五宫科内。长春解放的第二天,两位将军遗首被迎人亚光医院,安放4天后,即由李广德等同志送到松花江军区前线指挥部驻长春办事处(即建华医院)。
第二天凌晨,曹如超才从家中返回医院。他心不在焉地在门外转悠一圈,见门锁没有异常,也就没过问。直到第三天上午,他才发现有几样东西和两个大玻璃瓶子不见了。他立即报告给项乃光,项听后暴跳如雷。马上命令大批特务和警察将骑兵二旅旅部包围,全部翻了一遍,结果什么也没有发现。项乃光又在全城大搜查,仍是一无所获。直到长春解放,敌人也没有弄清杨靖宇和陈翰章的头颅是怎样丟失的。
“玻璃罐拿来时,里面的药水都浑了。”王淑茹老人回忆说,两个大玻璃罐子里分别放着一颗头颅,其中一只瓶子上写着“杨靖宇”、字迹已经不清;另一个瓶子上写着“三江好”,后来才知道这个人是陈翰章。“杨靖宇将军的头发很长,乱蓬蓬的,很瘦,颧骨很高。眼睛微睁着,微张着嘴唇,露着牙齿。浸泡头颅的药水只剩半瓶了,一半头颅裸露在外。我和丈夫把头颅拿出来进行了清洗,更换了玻璃瓶子,重新灌上药水。用蜡封好瓶口,用报纸把整个瓶子糊起来,放在药房柜子拉门的最里面,外边摆上药品。还叮嘱孩子:千万別对外人 说,不然咱家全都没命了。”
1948年12月20日夜,在两个头颅即将转运之时,夫妻俩把保藏在药柜里的玻璃瓶再次取出,为头颅洗脸,除去沉淀物,更换了瓶里的福尔马林,再次用蜡密封。后来,杨靖宇和陈翰章两位民族英雄的头颅,由军官张羽率5名战士,乘专列秘密护送到哈尔滨,安放在东北烈士纪念馆。
为纪念杨靖宇将军英勇、光辉的一生。1946年,中国共产党决定将杨靖宇牺牲的濛江县改名为靖宇县。1949年,郭沫若为杨靖宇题词为:“头颅可断腹可剖。烈忾难消志不磨,碧血青萬两千古,于今赤旗满山河。”
1958年2月23日,是杨靖宇将军殉国18周年。吉林省通化市靖宇陵园召开了公祭安葬大会,当时中共中央代表、东北三省代表、杨靖宇将军亲属、原东北抗联领导人和各界群众近万人参加了大会。在通化市靖宇陵园。对靖宇县和哈尔滨市烈士馆转运来的遗体和遗首举行安葬仪式,并于当日11时50分封墓,此后杨靖宇将军就长眠在风景秀丽的山城通化市。中共中央、国务院和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金日成、崔庸健等国际友人分别送了花圈。高度评价了杨靖宇将军光辉的、战斗的一生和他为抗日事业作出的不朽功绩。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