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59|回复: 0

长平之战,这场震慑古今的历史大战啊。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2万

帖子

45万

积分

研究生

Rank: 8Rank: 8

积分
455322
发表于 2017-6-7 10:51: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长平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60年战国时代的秦赵长平之战,秦胜赵败,赵卒被斩杀活埋者达四十五万人,赵国元气大伤,从此衰败。
背景:
长平之战,前后耗时三年(近年来有一说为前期僵持对峙二年六个月,后期白热战六个月)。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此场战争,发生于最有实力统一中国的秦赵两国,结果使赵国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令秦国国力大幅度超越于同时代各国,极大地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
参战人数赵军45万人,秦军保守估计也在百万以上。从国家战略到具体战术,军事家直到现在都在探讨它的得失。长平之战,对中国历史走向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催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集权的大帝国。
将领:
赵国用将:赵括。秦国用将:白起。
先来说说两名将领的经历。
赵括,嬴姓,赵氏,名括。战国时期赵国人,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熟读兵书,但缺乏战场经验。
白起,又称公孙起,战国时期秦国郿县(今陕西省眉县常兴镇白家村)人,中国古代著名的将领、军事家。白起在秦昭王时征战六国,为秦国统一六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与廉颇、李牧、王翦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首。
从资料上可以看出,两名将领的经验以及经历。
相信了解这段历史的人,大家有研究过一个问题,那就是赵国当时为什么不用廉颇而用赵括。
这里有几个解释
1、赵括是赵奢之子,将门之后,学识过人,见解不凡,有获得信任的自身素质基础。赵奢曾在廉颇、乐盛等名将都认为不能破秦救韩的时候,独自带少数兵马在阏与大破秦军。作为赵国财政官员,这种卓越的军事见识和能力以及解阏与之围时显出的谋略,显然给赵括增分不少。大家都担心赵括没有实际领兵经验,但人家他爹就是个活生生的没有经验但十分善战的例子。
2、赵国近年积弱,处于齐楚秦三大强国环伺之下,急于扳回胜局提高地位,而赵括对此局面的分析和谋划正好合乎赵王的心思。
3、秦人的反间计作用。秦相范雎看到前线战局焦灼,于是花重金派遣大量间谍深入赵国境内,游说说廉颇胆小。直接导致赵王换将。
4、赵孝成王本就不是英明君主。种种方面都能看出他是一个自大骄傲,不听劝告,任用亲信,欺软怕硬的人。他并不了解国家的实际情况,甚至很多局势都看不清楚。他看到前线的焦灼,作为防守方,竟然产生了和进攻方同样的恐惧心理。战役中主客倒置,直接导致战役失败。
5、前线廉颇在秦国锐士的猛烈进攻下接连丢失阵地,不得不退守,战争从野战变为了攻防战。实际上,廉颇并不以野战闻名,他之前的战役,都是以攻城拔寨为主的攻城战。唯一一场野战魏几之战,也是以城池为中心展开的。同样,后面邯郸之战的出色表现可以证明,廉颇同样擅长防守战。那么战术很好布置,对方的将领,王龁擅长攻城战,而白起擅长野战和攻城战,尤其擅长野战。伊阙之战斩首韩魏精锐24万的战绩,是前无古人的。
历史上说赵括是纸上谈兵,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赵括本人还是有一定实力的,但是他第一场大战就是面对终极boos的将领,白起。就算同时代的廉颇和乐毅都不一定是其对手。而且在长平之战中赵括也给秦军带来了接近20万人的损失。
战争后期,赵括大军被断粮,而赵括在固守中,尝试了当时还没有人使用过的,“孙膑十阵”中的“车城圆阵”,在断粮的情况下固守46天,而大军没有生乱,也是为兵家史上的一个奇迹。
其实对于赵括真正适合的评价恐怕还得看重他老爹赵奢的观点:就是赵括把战争看得太轻松,想得太简单了。对面是白起,正面攻击很难取胜,完全可以依照廉颇的战法,就是耗,毕竟赵军是本土作战,这样下去对自己很有利。但赵括呢?他就是不考虑45万这样庞大的一支军队稍有不慎会导致什么,直接就命令全军出击,结果一败就把整个国家都败掉了。
直接出击,虽然不代表他的做法一定是错的,可是如此草率地把大军这样扔出去,赢倒就赢了,但是一输可就再也没反把的余地了,何况他的对手是连他自己都害怕的白起。
总得来说,赵括的兵法掌握很好,兵书读得很熟,唯一缺的其实就是用兵该有的谨慎。
假如他打了胜仗,便会曰其如何熟读兵书、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了。
此谓胜者为英雄、败者为狗熊,即结果比过程重要也,历史就是这样,残忍,现实。
此战之后白起被称为“杀神”白起。当时除了坑杀就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吗?
白起杀赵降卒的一大目的在于“趁其振惧而灭之”,换言之,在这位“武安君”作决策时,他想要的就是尽最大可能消灭赵国的有生力量,形成“赵卒死于长平者已十七八,其国虚弱”的结果,从而一鼓作气袭灭赵国——这纯是一种恐怖战术,白起因之背负千古骂名,理所应当。
除了恐怖战术的考虑之外,白起杀降还有另外两大原因,一为恐惧,一为复仇。这两者皆源自于赵军的勇猛卓绝的战斗表现。在今人的脑海中,赵括指挥的这场战争似乎是窝囊的,赵国的战士似乎都是羔羊般任人宰割的,其实不然——在粮尽援绝46日之后,赵括仍“出锐卒自搏战”,使得秦军遭受此战中最大的损失,以至于“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等到赵括被射杀,赵卒投降后,白起和秦军便陷入了恐惧与憎恨交织的心态中:他们无法保证这些降卒从此甘心为虏,更无法释怀在突围战中大量死亡的袍泽——人类并不总是理智的动物,地狱中鏖战的军人更不是,因此,白起最终作出了“挟诈而坑杀之”的决定,他的士兵们也听命举起屠刀杀降,并不是特别出人意料的事情。
若从战后白起的角度来看,答案的确是“舍此无他”——但这并不是可以就此轻飘飘放下、“冷静地”停止思考的答案,虽然时间不能倒流,历史无法假设,我仍幻想有“不杀”的办法,毕竟那些只是饿了46日的毫无反抗力的降卒(能战的“锐卒”已经在突围战中死尽了)——实际上,白起从此以后也备受着内心的煎熬,他在杜邮自杀前,曾经问天自己何罪当死,而后悔悟道:“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这一场大战,不知道还有多少隐晦值得我们去探索。
这一纸史记,不知道还有多少秘密隐藏于其中。
看历史,谈历史,探索历史,发现历史。
微信搜索:平行学社(px_xueshen)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历史!
平行学社征稿活动持续发酵中,奖品奖金,只等你来拿。
欢迎加学社君微信:pxxs2013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