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快捷导航
网站首页
大学课后答案
毕业设计
高中课后答案
初中课后答案
小学课后答案
赞助我们
搜索
搜索
热搜:
物理答案
英语答案
高数答案
线性代数
本版
帖子
答案家
»
论坛
›
其他专区
›
历史专区
›
三国时代的那些狂暴文人,告诉你古代中国人有多猛!
返回列表
查看:
424
|
回复:
0
三国时代的那些狂暴文人,告诉你古代中国人有多猛!
[复制链接]
历史老师
历史老师
当前离线
积分
455322
2万
主题
2万
帖子
45万
积分
研究生
研究生, 积分 455322, 距离下一级还需 9544678 积分
研究生, 积分 455322, 距离下一级还需 9544678 积分
积分
455322
发消息
发表于 2017-6-5 10:24:48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在我们的印象中,礼仪之邦的中国人往往是温文尔雅,文质彬彬。
这种文弱的形象和气质与西方人的粗狂奔放形成了鲜明对比,似乎东方人一出场就要先作一首哀怨多情的诗,然后就忍气吞声,逆来顺受。
其实,在宋代之前,尤其是秦汉三国之际,中国人不但不文弱,而且猛的吓死你!
请注意,我们这里说的不是赳赳武夫,而是那些文质彬彬的“谋士。”
他们是真正的“文明其思想,野蛮其体魄。”
下面就让我们见识一下三国时代那些武力爆表的文人吧。
三、徐庶
刘备的谋士,此人年轻时学习剑术,是一位游侠。他曾为友报仇,杀人后,以白粉涂面,披头散发逃走,后被官府捉拿,问他姓名,他死不开口。于是官吏就击鼓召集乡亲,前来指认他,结果十里八乡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说话。
官吏无奈将其关押,后被同党救出,从此游历全国。
二、满宠
魏国名臣。《三国演义》中他是一个典型的谋士,曾向曹操献策,并助曹仁守樊城,挫败关羽。
在历史上,此人不但是一个足智多谋的谋士,而且是一位勇气胆略超强的强人。
我们都知道《三国演义》中有一段著名的故事:张飞怒鞭督邮。
督邮索要贿赂,张飞一怒之下将其绑了,怒鞭一顿,然后刘关张三人弃官不做。
凶神恶煞的猛张飞,做起来这个事情,其粗野的形象跃然纸上。
但是很遗憾,历史上虽然确实有“怒鞭督邮”这个事情,但却不是张飞做的,而是满宠。
满宠曾做高平令(高平县长),当地督邮张苞(不是张飞的儿子),贪赃枉法。满宠一怒之下,率领手下将其捉拿,历数督邮罪状,然后将其带入监狱,活活打死!
满宠随后辞官不做。
后来,官渡之战时,曹操任命满宠镇守汝南。汝南是袁绍的老家,这里的人明的暗的都与袁绍有勾结,因此社会十分混乱。满宠便招募五百兵马,诱骗那些叛乱头子到自己军营,然后就在坐席上将他们全部杀死。
汝南于是被平定。
一、刘晔
《三国演义》中的刘晔曾劝曹操平定汉中后,趁刘备立足未稳进攻巴蜀;又曾在关羽威震华夏的时候劝阻曹操不要迁都;夷陵之战时也曾献出妙策。
他在小说中是典型的足智多谋之人。
其实在历史上,他也是曹操重要的谋士之一。史书记载:曹操以刘晔为心腹,很多大事都和他商议,常有密函往来,有时候多达一夜几十封信。
然而,就是这位足智多谋的文人,却做出了你绝对想不到的事情。
刘晔的父亲叫刘普,他还有个哥哥叫刘涣。
刘晔的母亲临死前将刘晔兄弟俩叫到面前,叮嘱说:“你爹身边有一个侍者,此人喜欢进谗言,陷害人,我担心我死后他会祸乱我们家,你俩长大了要想办法除掉他。”
刘晔将母亲的话牢记在心。这一年,刘晔七岁。
六年后,刘晔十三岁,一天,他忽然对哥哥说:“哥,咱娘临终前交代的事情,现在可以办了吧?”
刘涣当时十五岁,他有些胆怯。
刘晔二话不说,径自进屋将侍者杀死,然后直奔母亲墓前祭拜。
刘普知道这件事后,大为震怒,便责问刘晔。
刘晔如实回答:我是按照母亲的遗命办事,为咱家除害。
刘普对这个小儿子的回答极为震惊,认为他是一个有胆识的人才,竟然不再追究他杀人的责任。
后来刘晔为曹操镇守扬州,扬州当地十分混乱,很多豪强都拥兵自重,其中有个叫郑宝的人势力最大,这个郑宝勇猛果断,才能过人。
刘晔为了对付郑宝,便邀请郑宝来家中做客。
郑宝果然率领几百人带着礼物来了,刘晔便暗中埋伏精兵,并命敬酒之人发出信号,要在席间将郑宝斩杀。
但是,没想到郑宝警惕性极高,他根本不怎么喝酒,总是警觉的观察四周,一旦有情况他就要暴起反抗。
刘晔安排发出信号的敬酒人竟然被吓得不敢动了。
刘晔见此情景,竟猛然跃起,亲自拔刀上前,一刀剁死郑宝,血溅当场!
随后刘晔举刀宣布:“曹公有令,敢反抗者与郑宝同罪!”
郑宝部众皆降服。
总结:
后汉三国时代的文人为什么这么猛?这恐怕和儒家学说有一定的关系。
汉代的儒家学说还没有“程朱理学”、“阳明心学”这些弯弯绕,那时候的儒家学说还算是原汁原味,其思想多是直来直去。
打仗时候你逃跑那是懦夫,会被人瞧不起;人家害你的家人你不敢报复,那叫没出息,会被人鄙视;孔子从没有说“以德报怨”,他说的是“以直报怨。”
三国时候有个叫韩暨的人,他父亲因为得罪当地豪强而被斩首,韩暨为了给父亲报仇,隐忍多年,暗中收买死士,终于,他抓住机会,痛宰杀父仇人,将仇人头颅在父亲墓前祭拜。韩暨的“暴力”行为不但没有被世人诟病,反而从此声名大震。韩暨后来成了魏国名臣,名垂史册。
同样的例子还有夏侯惇和典韦,他俩也是为了给自己的亲友报仇,而杀人于闹市,其行为也并没有受到社会的指责。
曹操掌权后,为了抑制这种“私人仇杀”的行为,曾以法家思想加以限制,但是,作用却并不明显,中国人仍以快意恩仇为荣耀。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这在后汉三国时代是屡见不鲜的事情。
写到这里,笔者想到了一本著名的著作《菊与刀》,这是一部西方人撰写的关于日本人国民性的名著,它深刻的剖析了日本人的本性。(就是这部书决定了两颗原子弹投到日本,决定了天皇没有被废黜,现在这部书是日本国民教育必修课本。)
在这部书中,作者提到了日本人的一个显著特点:有仇必报,十年不晚。
我想,这一点与日本人服膺儒家学说有极大的关系,正是儒家学说对血亲和名誉的极度重视,才培养出了这样的日本国民,汉文化影响亚洲之深远,可见一斑。
(本文作者:老不看三国。文章为头条首发,未经许可,请勿转载。现笔者所发头条文章寻求出版合作,有兴趣者可联系qq:2059507522)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