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快捷导航
网站首页
大学课后答案
毕业设计
高中课后答案
初中课后答案
小学课后答案
赞助我们
搜索
搜索
热搜:
物理答案
英语答案
高数答案
线性代数
本版
帖子
答案家
»
论坛
›
其他专区
›
历史专区
›
趣闻:科举考生因名字谐音不好而丢状元
返回列表
查看:
309
|
回复:
0
趣闻:科举考生因名字谐音不好而丢状元
[复制链接]
历史老师
历史老师
当前离线
积分
455322
2万
主题
2万
帖子
45万
积分
研究生
研究生, 积分 455322, 距离下一级还需 9544678 积分
研究生, 积分 455322, 距离下一级还需 9544678 积分
积分
455322
发消息
发表于 2017-5-29 12:26:04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如果说考试是一种产业,那么在这个产业中的竞争是可想而知的。对于中国来说,这种产业已经延续了几千年,现在的考试制度和古代的科举亦是异曲同工,尽管我们现在叫做考试,古代叫做科举,但是性质又有什么不同?只不过在古代科举的结果是进入仕途的唯一道路。
对于学而仕的古代,现代的考试制度选举出的人才有了更多选择的可能。相比古代科举制度造成的金字塔选拔,现代的考试优势是,你可以有其他的选择。在古代,丢了状元,你也许就再也不会有机会摘取状元的皇冠。古代科举考试居然有因为自己名字的谐音不好,丢了原本已经到手的状元的奇事。
那么这个关于“丢了状元”的故事是怎样的呢?
顺治十二年,本拟定的状元是太仓人王揆,唱名的时候,顺治帝因读音相同想起了《王魁负桂英》这个流传极广的剧本。剧中的王魁是个负心汉,中了状元抛了糟糠之妻。接着唱名大臣的话音,顺治帝脱口说了句玩笑话:“是负心的王魁耶?”皇帝金口玉言,王揆马上就被抑为了第三甲。
无独有偶,同治七年科考,江苏人王国钧被初定为一甲,但也是自己的名字给自己惹了麻烦。
其实,国钧这个名字还是不错的,唐代诗人白居易《赠樊著作》诗云:“卒使不仁者,不得秉国钧。”国钧者,国家重任也。可是,要把“王国钧”连起来读,就是“亡国君”的谐音。这可是大忌讳。因此,当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听到这个名字后,甚是不悦。太后很生气,后果很严重,王国钧遂被抑置三甲。
对于这样的奇事轶闻,在古代也很多。只不过被大家记住的少之又少。今日道来也是茶余饭后的插诨打科。历史总会过,但是弥留的印记会被有心人记住。记录下来,告诉后人曾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