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与解析 第一单元 有机体中的细胞 第一章 细胞概述 实验设计探究 答案:污点在物镜上吗 显微镜视野中的污点在物镜上 ①换用其他的物镜,若污点仍在,说明污点不在物镜上,若污点没有了,说明污点在物镜上 ②移动玻片标本,若污点移动,说明污点在玻片标本上,若不动,说明其在物镜上 随堂练习巩固 1.B 解析: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不能独立代谢,不能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2.D 解析:细胞学说是由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创立的。罗伯特·胡克发现了死细胞。 3.A 解析:细胞的大小、形态与其功能相适应,同一生物体不同部位的细胞的大小、形态有一定差别,不会完全相同。 4.D 5. 答案1) ③ 转换器 ④ 物镜 ⑥ 通光孔 左 ⑨ 反光镜 (2) 正中央 玻片 file:///C:\Users\shaobo\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483E.tmp.png 粗准焦螺旋 粗准焦螺旋 file:///C:\Users\shaobo\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484F.tmp.png 细准焦螺旋 (3)正中央 课后作业提升 1.B 解析: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其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病毒在结构上比原核生物要简单。病毒营寄生生活,不能独立生存,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病毒由核酸和蛋白质构成。 2.A 解析: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3.B 解析:病毒没有细胞,营寄生生活,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生存。 4.D 解析:细胞学说并没有证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之间存在统一性和差异性,只是证明了生物结构的统一性。 5.A 解析:显微镜的成像是倒像,视野中的淋巴细胞位于右上方,为将其移向视野中央,需要将装片向右上方移动。 6.A 解析:虽然显微镜的成像是倒像,视野中逆时针方向的运动,实际依然是逆时针运动,不要错当成顺时针。 7.B 解析:在低倍镜换成高倍镜后,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不能转动粗准焦螺旋。 8.D 解析:高倍镜的使用过程为:①先用低倍镜找到所要观察的物像;②将物像移至视野中央;③转动转换器,换成高倍物镜;④增大光圈或者凹面镜聚光,增加亮度;⑤调节细准焦螺旋,注意只需要调节细准焦螺旋即可。所以D选项不正确。 9.B 解析:物镜换成40×,相当于在10×的基础上再放大4倍。因16个细胞处于直径位置,即在一行,所以16个细胞放大4倍后,视野中还能看到16/4=4个细胞。 10.C 解析:显微镜下看到的是倒像,如果视野中微生物向左下方游走,实际其向右上方游走,要想将物像移至视野中央,需将载玻片向左下方移动。 11.C 12.D 13.D 14.A 15.解析:显微镜是高中生物实验中最为重要、最常用的一种实验仪器。显微镜的各部分构造、操作步骤以及操作注意点都要求熟练掌握。由于在显微镜中看到的物像是上下、左右都颠倒的像,所以在视野中物像偏哪边,装片就往哪边移;通常所说的放大倍数是指长度或宽度。 答案1) ①目镜 ②镜筒 ③物镜 ④载物台 ⑤聚光镜(或光圈) ⑥反光镜 ⑦粗准焦螺旋 ⑧细准焦螺旋 ⑨镜臂 ⑩镜座 (2)聚光镜(或光圈) 反光镜 (3)左上方 (4)400倍 长度或宽度 (5)正中央 转换器 细准焦螺旋 16.解析:显微镜放大倍数指的是长度或宽度。由图可知,[⑧上所使用的物镜较短,则是放大10×的,目镜是10×,所以此时显微镜放大倍数是100倍。长度被放大100倍,则面积会被放大10 000倍。目镜倍数不变,物镜由40×换成10×,即缩小了4倍。视野中的细胞数目是原来的4×4=16倍。 答案1) 长度 100( 面积 10 000) (2)16 (3) 右下方 (4) 目镜 17. 答案1) 不可能 (2) 右上 细准焦螺旋 (3)A (4)A 第二章 细胞的构成 第一节 细胞的化学组成 实验设计探究 解析:稀蛋清、淀粉酶是蛋白质,葡萄糖是还原性糖,淀粉是非还原性糖。可先用双缩脲试剂将溶液分为两组,一组蛋白质(稀蛋清、淀粉酶),一组非蛋白质(葡萄糖、淀粉)。再用班氏试剂将非还原性糖分开,加热后,葡萄糖溶液显砖红色,淀粉溶液不显色。淀粉酶可将淀粉分解成具有还原能力的葡萄糖,而稀蛋清不可以,依据此,加班氏试剂,加热,根据是否出现砖红色沉淀,可将淀粉酶和稀蛋清分开。 答案1) 双缩脲试剂 稀蛋清 淀粉酶 葡萄糖 淀粉 (2)班氏 葡萄糖是还原性糖,淀粉不是还原性糖 (3)实验步骤:②在1、2号试管中各加入2 mL淀粉溶液 ③取等量且适量的甲、乙待测液分别加入1、2号试管中,振荡摇匀,静置5 min ④在1、2号试管中各加入1 mL临时配制的班氏试剂,振荡摇匀,60 ℃水浴2 min 预测结果及结论:出现砖红色沉淀的试管所对应的待测液为淀粉酶溶液,另一待测液则为稀蛋清 随堂练习巩固
完整答案请下载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