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与解析 专题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 滑向世界性大战的深渊 情景思考导入 提示:斐迪南大公检阅的军事演习以塞尔维亚为假想敌,在普林西普看来,刺杀斐迪南大公有利于维护民族利益。萨拉热窝刺杀事件成为一战的导火线。 随堂练习巩固 1.D 解析:注意题干中的时间限制“19世纪晚期”,A、B、C三项均属于这个时间段,而D项中“正式结成三国协约”是在1907年,不符合题目的时间要求。 2.C 解析:要仔细体味两幅图片。从图1到图2最突出的变化就是实现了平衡,依据此意,排除A、B、D三项。 3.C 解析:德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不如美国,排除A项;当时,主要帝国主义国家的经济都在发展,只是发展速度有差异,没有一个国家的实力减弱,排除B项;D项明显错误。 4.D 解析:依据材料中的“三国同盟”“三国协约”“危险的巴尔干”等信息,可以判断这是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欧洲情景的漫画,标记处意为导火索,故最合适的文字说明是萨拉热窝。 5.C 解析:从题干中威尔逊的话“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因渊源于……唯利是图”,可以得出结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各个参战国大多是为了各自的利益而战,但它们并不是为了最广大的人民,而是为了本国的垄断资本家。因而答案为C项。 课后作业提升 1.D 解析:注意审题,题干中强调的是“重新瓜分世界”,这里面隐含着实力变化。B、C两项体现不出这种变化,而A项是新“局势”的具体表现。只有D项是决定性因素。 2.D 解析:从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四个国家的经济实力与其殖民地的数量已经不相称了,这正是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性的体现。故正确答案应为D项。 3.B 解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改变了帝国主义之间的力量对比,激化了争夺世界霸权的矛盾,最终导致了世界大战的爆发。D项说法没有历史依据,可以排除,A、C两项均由B项决定。 4.A 解析:从题目中“铁锤”和“铁砧”的关系可以看出,德国企图争夺生存空间,成为欧洲的霸主。 5.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根据题目时间信息分析可知,在英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德矛盾的焦点是为了争夺市场和殖民地,因此结合材料应选D项。 6.D 解析:本题是一道最佳选择题,需要对所有选项进行仔细辨别。A、B、C、D四项都是巴尔干成为欧洲“火药桶”的原因,但前三项和D项比较起来,都不是最主要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西方大国的介入。故D项符合题意。 7.B 解析:注意结合当时的国际形势分析,一战前夕,欧洲列强展开了疯狂的军备竞赛,其中德国和英国的竞争最为激烈。德国扩军速度最快,其目的就是同英国争夺世界霸权,故“项庄”应为德国,“沛公”应为英国。 8. 参考答案1) 垄断组织的形成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无计划性,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垄断组织的形成也促进了竞争,加剧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形成了列强各国所占殖民地与实力极不相称的状况,使列强瓜分殖民地和争夺霸权的矛盾更加尖锐化。 (2)变化:由“光荣孤立”到与其他国家结盟。原因:英国综合国力下降;德国实力壮大及其在殖民地问题上同英国的竞争。 (3)随着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的加剧,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矛盾日益尖锐,英德矛盾成为各国间的最主要矛盾,形成了分别以德、英为核心的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两大军事集团的斗争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解析:材料一主要说明了垄断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材料二说明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发展的差异,反映了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形成了各帝国主义列强的实力与所占殖民地成“倒挂”的现象。第(1)问要紧扣材料一、二的信息归纳而不能漫无边际地分析。第(2)问实则要求回答英国由“光荣孤立”政策到结盟政策的转变及原因。第(3)问考查读图能力,实际是对知识应用能力的考查,围绕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分析成因和结果。 9. 参考答案1) 由勾结德国反对法俄到支持法国反对德国。 (2)德国不再满足于欧洲大陆强国的地位,而要求成为世界帝国,夺取英国的殖民地。因为随着德国经济、军事实力的增长,对外扩张的野心也急剧增强。 (3)表面上维护法国的殖民地,实际上是勾结法国抑制自己的劲敌德国,以维护其既得的殖民霸主地位。 (4)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错综复杂,彼此之间勾结与斗争,变幻无常;它们之间关系的不稳定性是由各自的侵略利益决定的。 解析:第(1)问要仔细阅读两则材料,注意两则材料本质上的不同之处。第(2)问需要从材料中发现德国的真实意图,其原因要结合当时德国经济实力与英国相比所发生的重大变化。第(3)问要注意透过表面现象发现问题的本质,同时要注意结合当时国际形势的特点。第(4)问要运用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的原理来分析作答。
完整答案请下载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