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与解析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 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情景思考导入 提示1) 战国时期: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郑国主持修建郑国渠。汉代:关中农民创造“ 井渠” 、王景治理黄河。 (2)积极作用:有利于防洪治水、农田灌溉,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随堂练习巩固 1.A “宗庙之牲,为畎亩之勤”等信息,说明原先用于祭祀的牲畜开始用于农业生产,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的信息及其内涵不符。 2.B “人善治”指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亩数盆,一岁而再获之”指的是增加产量,这是精耕细作的特点,故选B项。 3.B 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均与我国古代均田制直接相关。 4.C 5. 参考答案1) 经济形式:小农经济(或自然经济)。主要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采用男耕女织生产形式;以自给自足为基本目的;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规模小且性别分工简单。 (2)优越性:保障了农民生活的基本稳定;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局限性:难以抵挡自然灾害的侵扰;不利于扩大再生产和商品经济发展;难以促进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变革。 解析:第(1)问中的“经济形式”可依据材料一、二中“耕稼树艺,多聚菽粟”等信息进行判断,“主要特点”需要结合材料一、二中“妇人夙兴业寐”等信息进行思考;第(2)问中的“优越性”可联系小农经济的积极作用进行归纳,“局限性”可结合小农经济的不利影响进行概括。 课后作业提升 一、选择题 1.A 我国作为世界农业发祥地之一,早在七八千年前就形成了规模性的农耕经济,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历史最早的稻田遗址”等信息不符。 2.C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铁制农具开始出现并用于农业生产,从而推动了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不符。 3.D 图文材料说明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技术没有实现进一步的革命性发展,故D项符合题意;A、B两项与题干材料中的信息不符,C项中的二牛抬杠产生在汉代。 4.B 我国商周时代实行井田制,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实际上归国王所有,故B项符合题意;A项反映的是王位世袭制,C项不属于实质问题,D项是土地兼并的结果。 5.C 我国古代实行土地私有制,促使贵族、官僚、豪强疯狂兼并土地,导致均田制遭到严重破坏,统一的土地分配制度难以实行,故C项符合题意。 6.D “田地”在“十年之间,已易数主”,说明土地兼并现象空前严重,其根本原因是土地私有制的存在,故D项符合题意;A项是直接原因,B、C两项均与题干材料无关。 7.A “老妪力虽衰”犹需要“急应河阳役”,是农民徭役负担沉重的具体反映,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急应河阳役”等信息不符。 8.B 王景治理黄河成功对促进东汉的经济恢复和发展作用极大,故B项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9. 参考答案1) 说明: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发展(粮食产量提高)。原因:铁农具、牛耕的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郑国渠、都江堰);各国的变法;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2)经济根源:自然经济(或小农经济)。观点及理由:①观点:赞同。理由:我国古代小农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生产经营自主性强,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较轻。②观点:不赞同。理由:我国古代小农除了交纳赋税,还受到地主的残酷剥削,并承担繁重的徭役和兵役。 解析:第(1)问中的“说明的问题”应依据材料一中“为粟百五十石”等信息进行思考,“原因”应联系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生产关系的调整等现象进行归纳;第(2)问中的“经济根源”可围绕“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等信息进行分析,“观点及理由”可从小农的生产特点、主要负担等方面进行说明。 二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完整答案请下载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