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二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什么是读书的心态呢?其实它就是与人的灵魂律动_____的心理状态。宦海激浪,商战奔突,急功近利,立见实惠等等,都是一种令人_____的高节奏_____。至于那些为了应付考试而临阵磨枪的学生们,表象是在埋头读书,实为一种苦海心理的挣扎。
A. 体戚相关 心跳目眩 律动 B. 息息相关 目眩神迷 律动
C. 休戚相关 目眩神迷 躁动 D. 息息相关 心跳目眩 躁动
2.下列选项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王勃《滕王阁诗》)
B.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杜牧《题乌江亭》)
C. 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徐?力 《咏荔枝膜》)
D. 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王实甫《长亭送别》)
3.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曾在某一本诗话上读到两句诗:“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作者深惜第二句对仗不工。这也难怪,像“池花对影落”这样的境界究竟有几个人能参悟透呢?
①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坠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
②我在一片寂静中,默默地坐在那里,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绿肥、红肥
③我每天至少有几次徘徊在塘边,坐在石头上,静静地吸吮荷花和荷叶的清香
④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地漂在那里
⑤“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我确实觉得四周静得很
A. ⑤②③①④ B. ③②⑤①④ C. ③⑤②①④ D. ②⑤③④①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B.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C.渔父莞尔而笑 D.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
4.下列选项与例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
例句: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淮阴侯列传》)
A. 安能以身之察察(《渔父》) B.安在其不辱也(《报任安书》)
C.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项羽本纪》) D.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高祖本纪》)
二、古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再上龚舍人书
王安石
安抚舍人阁下:前日所与某言者,不过欲计校仓廪,诱民出粟,以纾百姓一时之乏耳。某之所欲言者,非此之谓也。愿毕其说,阁下其择焉。
某尝闻善为天下计者,必建长久之策,兴大来之功。当世之人,涵濡盛德,非谓苟且一时之利,以邀浅鲜之功而已。夫水旱者,天时之常有也。仓廪财用者,国家常不足也。以不足之用,以御常有之水旱,未见其能济焉,甚非治国养民之术也。
伏自庆历以来,南北饥馑相继,朝廷大臣,中外智谋之士,莫不恻然不忍民之流亡殍死,思所以存活之。其术不过发常平、敛富民,为饘粥之养,出糟糠之馀,以有限之食,给无数之民。某原其活者,百未有一,而死者白骨已被野矣。此有惠人之名,而无救患之实者也。昔者梁惠王尝移粟以救饥馑,孟子论而非之,所谓“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若夫治不由先王之道者,是徒善、徒法也。且五帝、三王之世,可谓极盛最隆,亦不能使五谷常登而水旱不至。然而无冻馁之民者,何哉?上有善政,而下有储蓄之备也。某历观古者以还,治日常少,而乱日多。今宋兴百有馀年,四境之远者至万馀里,其间可桑之野,民尽居之,可谓至大至庶矣。此诚旷世不可逢之嘉会,而贤者有为之时也。今朝廷公卿大夫不以此时讲求治具,思所以富民化俗之道,以兴起太平,而一切惟务苟且,见患而后虑,见灾而后救。此传所谓“毂既破碎,乃大其辐。事已败矣,乃重太息”,其云益乎?
某于阁下无一日之好,论其相知,固已疏矣。然自阁下之来,以说干阁下再矣。某固非苟有觊于阁下者也。某尝谓大丈夫有学术才谋者,常患时之不遭也;既遭其时,患言之不用也。今阁下势在朝廷,不可谓时不遭矣;居可言之地,不可谓言不用矣。某故感激而屡干于左右者,以此。阁下其亮之。某再拜。
(选自《王文公文集》,有删改)
6.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某原其活者,百未有一 原:本来,原本
B. 愿毕其说,阁下其择焉 毕:全部
C. 可谓至大至庶矣 庶:众,众多
D. 以说干阁下再矣 干:求
答案:A
7.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仓廪,文中指仓库中的粮食,古代仓廪是储藏粮食的仓库。
B. 五帝,我国上古神话中的五个部落首领,黄帝是其中之一。
C. 糟糠,文中指共患难的妻子,古代糟糠是指酒糟和谷皮。
D. 毂辐,我国古代车辆的两个构件,毂是车轮中心的圆木。
答案:C
8.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3分)(《陈情表》)
(2)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3分)(《兰亭集序》)
(3)会项伯欲活张良,夜往见良,因以文谕项羽。(3分)(《高祖本纪》)
9. 请概括王安石写作本文的原因。(4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0?11题。
东 郊
韦应物
吏舍局①终年,出郊旷清曙。
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
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
微雨霭芳原,春鸠鸣何处。
乐幽心屡止,遵事②迹犹遽。
终罢斯结庐,慕陶③真可庶④。
【注】①局:拘束。②事:指政事。③陶:陶渊明。④庶:庶几,差不多。
10. 作者在东郊获得了哪些乐趣?请结合诗句解释。(4分)
11. 请结合全诗,谈谈作者在诗中有哪些心情变化。(6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
(1)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高祖本纪》)
(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陈情表》)
(3) ?总是离人泪。(《长亭送别》)
(4)人杰地灵, 。(《滕王阁序》)
(5)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逍遥游》)
(6)真的猛士, ,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记念刘和珍君》)
(7)桃李不言, 。(《李将军列传》)
(8)苟利国家生死以,______________。(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20分)
羊来羊去
阿慧
①我的第一次呼吸就有着羊味,羊的记忆里留有我的第一声啼哭。妈生我在羊圈,确切地说,羊圈就在妈的床边。冬夜里,人和羊相互温暖,我在这温暖里势不可挡地来到人世,迎接我的是奶奶。还有,就是那只年轻的山羊。。
②山羊不再年轻的时候,我常常端着小碗一路撒着面条来到它跟前。这时,已是老羊的它,会缓慢地站起来,会轻柔地叫两声,会把它的大嘴伸进我的小碗里。老羊呼出的热气弄得我双手痒痒,我忍不住想笑。我朝灶房看了看,还是忍住了,我担心我的声音会引出暴躁的奶奶。老羊吃面条时呱唧有声,这往往会勾起我的饥饿,肚子里的鸣叫提醒我,我还在饿着。我努力把小碗从老羊嘴巴下抢出,羊嘴下悬了几棵柔白的面条,滴着汤水晃晃着缩进它的嘴里。老羊只留下一口稀汤给我。我仰着脸喝下,低着头在嘴里抠摸许久,最后抠出一两根白毛在手上,那是老羊的胡须。
③我曾一度迷惑,那老羊同我一样是个女的,为什么下巴上挂着爷爷一样的胡子?爷爷在一个冬天来临时,在老羊身边蹲了半个时辰。他摸摸老羊的胡子,又摸摸自己的胡子说,它老了,卖了吧。早上一打开门,浓雾像几只雪白的羊羔骨碌碌滚进屋里。我爷把一条长带紧系在腰间,将一顶白色礼拜帽戴在头上,说,走吧。身后就跟了我和羊。老羊它出门时,回头看了看我们的院子,我也回头,看见人和羊生活过的日子。老羊一走出村子,它的脚步出奇的敏快,牵在我手里的那根麻绳被拉得绷直,我被它拉着疾跑,雾被我们冲开一条灰白的道路。老羊在地头停下,低头嗅着土地的气息,爷爷抚摩着它的头,它伸出舌头舔爷爷粗糙的手,舌头和手在白雾里发出粗糙的声音,我的心开始变得粗糙。
④爷爷知道,这是老羊年轻时活跃的地方,羊的记忆就像脚下的麦苗一样年轻。老羊的眼睛里掠过几个矫健雪白的身影,有一个终于成了它孩子的父亲。老羊这样想时,就拉着我趟进麦田,小麦苗的清香迷蒙了我的世界。我听见老羊咀嚼麦苗的声响,我的耳边响着年轻羊们欢腾的声音。
⑤接近集市的时候,大雾散了,人和羊脚步在街上显得零乱。阳光把羊照得明亮,老羊嘴角的一抹绿,绿了一个寒冷的冬晨。当爷爷把老羊栓在树桩上时,它开始不停地叫唤。它的每次竭尽全力的挣脱都是徒劳,它开始变得无望和无力,它灰褐色的眼睛朝我投来无助的光芒,我的眼泪滚落出一片凄凉。一个买主向爷爷神秘地伸出指头,俩人悄声嘀咕了一阵,那人付了钱,捏了捏老羊的脊背说,又老又瘦,只配卖皮。那人拉起老羊走时,羊的四只蹄子将土地蹬出四个小坑,又变成两道一丈长的小沟,像地里播种时耧脚划过的迹痕。老羊把那人拖得脸像猴子屁股一样红。老羊的叫声被喧闹的集市淹没,它苍老的胡须在寒风中抖动。
⑥我站在羊站过的地方哭泣,我的泪水不断在地上砸落,那两道被羊蹄犁开的土沟,更如两道新鲜的刀口。爷爷和我在城北的路上走着,新买的盖头在我的头上飘飞,飘飞成一朵火红的云彩,冰糖葫芦熔化成满口的甜蜜。羊的叫声凄然响起,我站住四处寻找那声音。有人骑着自行车赶路,车后的大柳条筐里,我家的老羊被捆了四蹄仰面装着,它是老远认出我们的,它的喊叫带着血的颜色,变成一条细碎抖动的声音频率远去。我扔掉那半串糖葫芦,追着那人疯跑,我喊:不卖了,俺不卖了,回来呀!那人像没听见一样竟自走远。
⑦当婆婆丁、苣荬菜等野花在田埂上竞相开放的时候,那只老羊的女儿悄然发育成一只俊俏的小山羊。羊的脸总是一副温和善良的模样,从不见有生气的时候。
13. 请概括文章前两段的内容,并分析其中蕴含的感情。(4分)
14. 第③段画线句中三个“粗糙”的含义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15. 请简要赏析第⑤段的表达效果。(4分)
16. 结合全文,探究文章最后一段的多重作用。(6分)
六、现代文阅读(二)(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17-19题。
不能为了“国际化”丢了“本土化”
胡静静
①不知从何时起,国内的文艺创作开始流行“中外混搭”的路子。近日在国家大剧院上演的越剧《寇流兰与杜丽娘》,将莎士比亚的《大将军寇流兰》和汤显祖的《牡丹亭》糅合到了一起,让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来了一场跨文化的“对话”。正在上映的电影《长城》也如法炮制,将中国元素同好莱坞怪兽电影结合,希望为中国文化“走出去”蹚出一条不同的道路。再往前,还有根据朝鲜名著改编的新概念越剧《香香传》、根据科恩兄弟的《血迷宫》改编的电影《三枪拍案惊奇》等。
②然而,这些貌似时尚的混搭作品除了在营销阶段打出“大受欢迎”的招牌外,真正受到观众尤其是外国观众认可的,恐怕并不多,而谈到中国文化借此“走出去”了多少也就有些尴尬了。张艺谋的电影《三枪拍案惊奇》在国外市场遭遇惨败就是一例。
③目前业界普遍认为中国文化要“走出去”,从选材到制作都得有国际化思维的加持。这种观点本身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何为国际化思维呢?是在内容上迎合外国人的猎奇口味,还是在形式上“中西混搭”?以往,中国电影人的答案是两者皆有。于是我们看到了早些年冯小刚根据莎翁戏剧《哈姆雷特》改编的电影《夜宴》,也见证了其不尽如人意的口碑和票房。归根结底,《哈姆雷特》的经典性并不是因为情节的扑朔迷离,而在于人性的困境和挣扎,以及如“生存还是毁灭”那般哲理深邃的思考。我们对西方经典的借鉴倘若简单地附着于框架,或辅以高端的特效与华丽的阵容,终究会流于肤浅的新瓶装旧酒,也让人看低了中国文化内蕴的创造性。
④反观曾经在国外备受好评且屡获大奖的国产电影,如《英雄》《卧虎藏龙》《红高粱》等,无不是因为在中国语境下展示了对世界和人性独到的思考,才真正撼动了世界影人的内心,获得了“走出去”的通行证。中国文化元素在这些影片中并未游离而出,沦为刻意呈现的视觉奇观,而是同作品的主题和内容有机融合,以饱含象征与隐喻的方式,讲述了一个个内在冲突与外在冲突相得益彰的故事。
⑤俗话说得好,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真正能赢得国外业界和观众尊重的,必然是对当今中国的社会现实、价值观念、文化传统和人情冷暖报以虔诚与忠实刻画之心的作品。当刻意迎合的伎俩越来越容易被慧眼识破,也许不虚伪不矫饰的真诚才是出路。当今困惑于如何“走出去”的文艺工作者尤其应当反思:中国文化想要“借船出海”,究竟应当在商业上费更多思量,还是在作品上花更多心思?是应该多琢磨大数据和调研报告,还是着重理解世道人心?
⑥我们通常所谓“世界性”,事实上正是就文艺作品的艺术价值本身而言的。其所表达的主题思想以及运用的艺术手法,均是可以超越语言和文化的隔阂而直抵人心的“不可言说之物”,因而也足以在世界范围内引起普遍的情感共鸣。这有赖于艺术家技术的娴熟,更取决于创作者本人的眼界和识见。毕竟,逼仄的内心境界从来无法体察广阔的大千世界,浅陋的灵魂也不可能予人以深刻的震动。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足以影响世界的感染力,只能来自对世道人心通达而深刻的理解。
⑦要推出这样的产品,我们当然应该熟谙自己的文化,从传统文化和生活中吸取养料,在此基础上用现代的艺术形式进行表现。如果作品确实有文化,得人心,相信定然是不会缺少观众的。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7. 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6分)
18. 中国文化“走出去”遭遇尴尬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6分)
19. 中国文艺创作怎样才能实现“国际化”?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6分)
七、作文
20.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帽子,可以戴在头顶,也可以加于姓名,可以出现在文章开头,也可以出现在奉承话里……戴帽脱帽,见证着服饰潮流,透露了人情冷暖;脱帽戴帽,体现了礼仪文化,蕴含着人生哲理。
试卷答案
点击图片可放大查看
点击图片可放大查看
点击图片可放大查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