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二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与治疗
中国文学史上以文学接受来医病的最早记载,见于枚乘《七发》一文。文章称楚太子有病,吴客往问之,“说七事以启发太子”。所说七事分别为:音乐、饮食、车马、游观、田猎、观涛以及要言妙道。前六件事为生理感官的刺激,但对太子疾病并没有起到治疗效果。吴客最后祭出要言妙道的法宝,“若庄周、魏牟、杨朱、墨翟、便蜎、詹何之伦,使之论天下之精微,理万物之是非,孔老览观,孟子筹之,万不失一。”没料到一听圣人辩士之言,楚太子“涩然汗出,霍然病已”。
假如说这只是文学虚构,尚不足为凭的话,那么再来看看正史中的记载。《汉书》中说太子刘奭身体欠安,“苦忽忽善忘,不乐”,于是汉宣帝“诏使褒等皆之太子宫虞侍太子,朝夕诵读奇文及所自造作。疾平复,乃归”。王褒以诵读他人和自己的佳作的方式治好了太子的病,应该信而有征。
陈寿在《三国志》中引《典略》道:“(陈)琳作诸书及檄,草成呈太祖。太祖先苦头风,是日疾发,卧读琳所作,翕然而起曰:‘此愈我病。’数加厚赐。”需要说明的是,《三国志》虽然是正史,但是《典略》一书却是魏人鱼豢所著的野史,所以《三国志》所引内容难免有误。真实的情况是:陈琳当时正事奉袁绍,写了《为袁绍檄豫州文》,胪列了曹操诸多罪状,痛骂了曹家祖宗三代。曹操当时正患头风病,读后惊出一身冷汗,头风病便好了。陈琳这篇檄文的效果匪夷所思,无愧于“壮有骨鲠”的称誉。
文学接受治疗头风病经过历史积淀便成了一种母题,后来的文人对此多有书写。元稹说:“顿愈头风疾,因吟口号诗。”白居易说:“头风若见诗应愈,齿折仍夸笑不妨。”毛滂也说过:“多病未须求茗草,此诗浑欲愈头风。”王之望则说:“珠玉忽收千里赠,尘埃顿洗一襟空。病余快觉心情爽,愈却头风耳不聋。”王之望的说法颇为夸张——读了远方寄来的
诗歌,胸襟受到荡涤,不仅治好了头风病,甚至连耳聋病也治好了。而贾岛则说:“一吟动狂机,万疾辞顽躬。”这是《投孟郊》一诗中的两句,贾岛称读了孟郊的诗歌之后,百病皆愈,身体康泰。因为诗歌是呈给孟郊的,除了夸张之外,其中的趋承取悦也隐约可见。
当然,对文学接受可以治愈头风病提出质疑的也不乏其人。唐人李縠有诗道:“岂有头风笔下痊,浪成蛮语向初筵。”李縠的质疑,恰证明诗文治愈头风病业已成为了流行的说法;李縠质疑的目的,只不过是想做翻案文章而已。
文学医病,和文学的审美功能有关。美国评论家苏珊·桑塔格曾经指出,“每个降临世间的人都拥有双重公民身份,其一属于健康王国,另一则属于疾病王国。尽管我们都只乐于使用健康王国的护照,但或迟或早,至少会有那么一段时间,我们每个人都被迫承认我们也是另一王国的公民。”被打入疾病王国的另册之后,难免会遭受歧视,而接受文学治疗便可以重返健康,岂不快哉?所以孔子倡导“游于艺”,何尝不是生命通过文艺自救的一种方式。
(作者:朱美禄 选自《光明日报》2018年08月10日 16版)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枚乘《七发》中的记载纯属虚构,《汉书》中王褒以文学治病的方式应该确有其事。
B. 元稹、白居易、王之望等人诗句中的描述,真实反映了文学接受对疾病的疗效。
C. 苏珊·桑塔格认为接受文学治疗可以让人重返健康,免受因疾病带来的歧视。
D. 生命可以通过文艺的形式来完成自我的救赎,孔子所倡导的“游于艺”就是明证。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以枚乘《七发》中的记载为引子来展开话题,显示了文学治疗的作用。
B. 第三段引述《三国志》的事例材料有力证明了文学接受可以治愈头风病的论述。
C. 本文列举大量史料或诗句旨在论证文学接受可以治愈某些疾病这一基本观点。
D. 对文学治疗的作用,文章先引出话题,再引述史料加以证明,最后分析其原因。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陈琳的檄文能治愈曹操的头风病虽然是歪打正着,但也体现了文学的治疗作用。
B. 恰恰因为接受文学治疗可以重返健康,所以才有了元稹的“吟口号诗”“愈头风疾”。
C. 贾岛称读了《投孟郊》一诗后百病皆愈,其中除了夸张之外,或许也有奉承的成分。
D. 李縠的质疑,不但想做翻案文章,还客观上证明诗文治愈头风病已成了流行的说法。
【答案】1. D 2. B 3. C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本题中A项,“纯属虚构”与原文不符,原文只是说“假如说这只是文学虚构”,夸大其词;B项,王之望的诗句有夸张的成分,混淆程度;C项,这是作者的观点,而非苏珊?桑塔格所说。故选D。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本题B项第三段引述《三国志》的事例“所引内容难免有误”,所以不能证明文学接受可以治愈头风病这一观点。故选B。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本题C项张冠李戴,贾岛称读了孟郊的诗歌之后,百病皆愈,而《投孟郊》是贾岛的作品。故选C。
【点睛】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信 念
阿成
黑龙江境内的业余作者,彼此都是有联系的。看到谁成功地发表作品了,或者征文得了三等奖,优秀奖,提名奖了,就通通信,在血泪般的成绩面前,发泄一下,无比自豪一
下。省内的大作家,我们也扯不上。人家裤兜子里的家伙都是玉的,我们怎么能比?
但是,我们不服他们!
我们这些业余作者之间经常走动。我们有我们的世界。另外,大家都在省内,走动起来很方便,车票也不太贵,吃住也不敢挑剔。彼此见了面,就是一个聊啊。
通宵达旦地聊!
我先是在鹤岗下的火车。从哈尔滨到鹤岗的那趟火车,有一个乘警是我的小学同学,这样,不仅车票钱省了,还白吃了一顿他们的“工作餐”。
下了火车后,我再转长途汽车去梧桐。都说好了,我的那个文友在车站等我。
我下了长途车,便和文友像外国人那样拥抱起来,互相叭叭地拍了背。这种样子当地人是看不惯的。
在附近的一家小饭铺吃饭的时候,文友无奈地跟我说,住他家里是不行了,他的那个娘儿们,又从娘家整来一大堆的亲戚,大人小孩的,人五人六的,连老爹的寿材上都睡了人了。唉,怎么创作呢。
我吃了一惊说,那我住哪儿?当天返回去可没车了,咋也得明天早晨走哇。
他说,放心吧,安排妥了,在一家老房子里。事先我都收拾好了,搭了两个板铺。还说得过去。大夏天儿的,还用被褥么?
我说,不用不用,能聊天就行。我能让住几天?
他说,两天。
我说,两天够了。就是想跟你聊啊,都想疯了。
事后,我们又弄了点酒、烟和吃食,出了小饭铺,就去了那个老房子。
那个老房子虽然破,但比预想的还要好。我们住进了其中的一个屋子里。屋子里的两个板铺也行,平平的,阔极了。于是我们边吃边聊。
我们都有很多很多的构思。比如爱情啊,打猎啊,土匪啊,七大姑八大姨,爹妈兄弟呀,还有机关改革,美好的理想,自杀,疯子,流浪汉等等。但是,好像编起来挺困难。目前就是咱们兄弟嘴小,等以后吧……奴隶要翻身哪。不远的将来,也有咱们不断接受采访,不断上电视的那一天!
我们仰面躺在板铺上聊天的时候,文友说,你也别瞧不起咱们睡觉的这个地方。
我说,我没瞧不起。我又不是托尔斯泰,我刚才讲的话,也不过是展望未来。
文友说,这个地方,日伪时期是梧桐伪警察分驻所。赵尚志被俘之后,就死在这里。
真的?
文友说,赵尚志可是抗联队伍里的一个大人物啊,他担任过东北游击队哈东支队司令,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军长,北满抗日联军总司令,还有一些衔我记不住了。日本鬼子想抓他想得眼珠子都红了。后来,他们和梧桐警察分驻所共同下了一个套,把赵尚志抓住了。
什么套儿?
文友说,挺复杂的。我简单说,就是派了一个假装收山货的特务上山,取得赵尚志的信任后,勾他一同去袭击梧桐警察分驻所,就是现在咱俩住的这个地方中埋伏了是不是?肯定的。
对。并且那个特务还冲着赵尚志的腹部干了一枪。我到现在还能背下来当时伪三江省警务厅给满洲国治安部的报告呢。是一个日本人写的。
我说,你背背我听听。
他开始背:“赵尚志受伤后,仅活八小时。当警察审讯时,他对中国人警察说:‘你们也是中国人吗?你们出卖祖国,犯下了罪行,还不觉得可耻吗?我一个人死去,这没有什么。但要知道,抗联是杀不完的。我就要死了,还有什么可问?’他痛骂审讯官,狠狠地瞪着警察,而对他受重伤所造成的痛苦,却未发一声呻吟。其最后的表现,真不愧一个大匪首的尊严。”
文友问,咋样?写得挺客观吧?
我说,写得好!
后来,我提议,用酒祭奠一下赵尚志。于是,我们翻身下床,把碗斟满了酒,将酒一圈一圈儿洒在地上,并说了些佩服的话。
第二天一早,我就走了。坐长途车离开梧桐的时候,车又路过了那座老房子。看着它离我们车越来越远了,在灰尘里变得迷蒙起来,心中不禁一阵凄凉。
(有删改)
4. 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前半部分,写到了“我”、文友等业余作者的生存境况,虽有些许牢骚和自嘲,但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仍是坚持文学创作的信念。
B. 文中的老房子是人物活动的重要场所,“我”与文友之间的对话在老房子中展开,它勾连着历史与现在,是抗日英雄事迹的历史见证者。
C. 通过对话,文章再现了赵尚志为国牺牲的光辉形象,这与“我”所处时代芸芸众生的碌碌无为形成对比,使作品具有批判意识。
D. “我”被赵尚志的人生感动,因而斟满酒祭奠他;面对少人问津、略显破败的老房子,“我”又不免倍感寒心和凄凉。
5. 作为业余作者,作品中的“我”和文友具有哪些特征?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
6. 作者在记叙中插入有关赵尚志的故事,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4. C 5. ①虽名不见经传,但骨子里存在文人的傲气,对省内大作家不服气,对未来充满希望。②彼此之间真诚以待,交流频繁,志同道合,能够促膝长谈。③生存处境窘迫,创作艰难,发表作品不易,却不失生活的乐趣。④都怀有对民族英雄的崇敬之情,体现了他们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怀。
6. ①插入有关抗日英雄赵尚志的故事,使原本平淡的情节产生波澜,将读者带入抗战岁月,缅怀历史,丰富了文章内容。②插入部分集中塑造了一位大义凛然,甘愿为民族、国家牺牲自我的英雄形象,表现了“我”对赵尚志的崇敬之情。③这一故事凸显了赵尚志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与文章题目照应,也与“我”和文友秉持的对创作、对未来的态度相照应,有利于强化文章主旨。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此类试题答题时一般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结构,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C项,“这与‘我’所处时代芸芸众生的碌碌无为形成对比,使作品具有批判意识”分析不正确。从原文来看,文章没有把民众和英雄进行对比,并没有体现出“批判意识”。文章通过对话表达了对历史的缅怀和对赵尚志的赞颂、崇敬之情。故此题答案为C项。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此类题目在解答时,一般要先对文章内容进行梳理,找出关于该人物的相关描述,然后进行概括。题干是“作为业余作者,作品中的‘我’和文友具有哪些特征?”仔细审题题干要求概括“‘我’和文友”的特征,解答本题从人物身份来看,“我”和文友只是业余作者,但对自己的成绩很自豪,对省内大作家的态度是“扯不上”,由此可概括出他们虽没有名气但有傲气,对未来有希望。从“我”和文友彼此间的关系来看,得奖了大家会互相祝贺,“经常走动”,“通宵达旦地聊”,可见彼此真诚相待志同道合。从生存状况来看,“血泪般的成绩”表明创作艰难,彼此畅快聊天坚持写作,又表明他们不失生活乐趣。从人物情怀来看,“我”和文友都对赵尚志等民族英雄充满崇拜之情,铭记民族历史,表明他们拥有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怀。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和作者写作意图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来分析。从内容来看,插入的故事写了赵尚志被捕及牺牲的经过,并借“伪三江省警务厅给满洲国治安部的报告”中相关内容表现了赵尚志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和为国牺牲精神,表达出“我”和文友对赵尚志的崇敬之情。这段内容是回忆历史,在写现代事件的作品中加入对历史的回忆,有表达对历史的缅怀之意,可以丰富文章内容。从结构上看,这样的安排会使情节产生波澜,避免行文的单调平淡,并与上文相照应。
【点睛】第2小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这类题目一般可从四方面进行揣摩:第一,重视文章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第三,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第四,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答题时注意:①表述人物形象的语言一般都要通过自己分析概括。②要根据提问角度组织语言表达,如:XX是一个……的人。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文章通过什么描写,表现了XX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是文明古国,但文化产业远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据统计,文化产业总值占GDP总量的比重,美国是25%。2017年我国文化总值35462亿元,占GDP比重仅为4.29%。城市方面,目前只有杭州2017年的占比达到了24.20%。
2018年4月22日,腾讯集团副总裁程式在腾讯新文创生态大会上提出了新文创的概念,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说,新文创概念的提出,的确符合当今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生态的发展趋势。这些年,为嫁接“互联网+”概念,2016-2017年国家层面的文化产业政策调节所针对的一大重点就在于新兴文化产业。其中2016年4月国务院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要“大力发展数字创意产业”。
按照城市研究院的理解,所谓新文创其实是一种更加系统的发展思维,即通过广泛的主体连接,利用VR、AR、大数据等科技手段,推动文化价值和产业价值的互相赋能,从而实现高效的数字文化生产。新文创本质上是利用“文化+科技”的融合打造文化产业,重构文创内容生态。
(摘编自《2018年中国城市新文创活力指数报告》)
材料二:
当传统文创产业转型加速,“新文创”不再局限于传统业态,而是以科技为驱动,更加注重产品和服务的文化内涵、用户的文化体验、生产端的文化思维等,淡化娱乐,突出文创。
新文创的崛起,需要产业的支撑,更需要文化本身的价值和力量。文化始终是文化产业的灵魂所在,产业则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灵魂与动力,缺一不可。
在这种理念下,强势游戏“王者荣耀”能走到今天,除了玩法本身,很重要的一点是融入了许多中国传统经典人物,让人们在游戏中体会文化。腾讯动漫的漫画《一人之下》有道家文化的影子,腾讯影业重点打造《庆余年》《藏地密码》等影视作品,也是看到了其深厚的文化价值。
文化从来都不是速成品,在新文创的时代,产业融合有了更大的空间,资本运作有了更广的天地。然而,要打造一部好的作品,也许更需要沉下心来,需要很多年的精心雕琢。这既考验着产业的定力,更考验着创作者的耐力。这个过程是长线的系统工程,需要充足的匠心,需要更开放的连接协作。
(节选自李慧《新文创呼唤匠心》)
材料三:
2018年6月27日,北京电影小镇建设正式启动,计划在2018年底完成一期建设,2019年全部完工。届时,北京电影小镇将依靠电影产业、文创产业的发展来助力黑庄户乡的发展与振兴。
如今,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资金,但这些资金变成实际操作的东西也需要有一定的载体,而这些载体特别像电影产业等则需要一定的土地。对于国内的很多乡村来说,土地一大片,缺少的是技术、资金、人才、管理等要素,而文化产业则是最适合进入乡村、拉动乡村发展的产业之一。同样,文创产业发展所需的土地,农村也可以解决。如此看来,文化产业与乡村振兴是相辅相成的。文化产业没有污染,同时乡村也能为文化产业提供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民风民俗等创新源泉,可见,文化产业是推动乡村振兴的理想选择。
另一方面,从农村这个角度来看,想要振兴,就一定要和城市结合起来,把城市的要素、资本、人才、产业引到广大的农村,二者融合发展。实际上,即将建成的北京电影小镇就是以文化产业带动乡村发展的优秀案例。
北京电影小镇将发挥怎样的作用?北京电影小镇以广大的土地为基础打造配套居住区、电影产业核心区、文化旅游生态区,聚焦生产-生态-生活,形成“三生”融合的小镇空间格局。北京电影小镇这种发展模式或许将成为未来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典范。
(摘编自《北京电影小镇:文化产业与乡村振兴相辅相成》)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文创通过广泛的主体连接,利用更多的科技手段,促进文化价值和产业价值的相互增长,从而实现高效的数字文化产业。
B. 我国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文化产业发展却很落后,2017年我国文化产业总值占GDP比重仅为4%多一些,远远低于美国的水平。
C. 计划于2019年全部完工的北京电影小镇,将依靠电影产业和其他文创产业发展来推动当地乡村的振兴,实现文化产业与乡村振兴的双赢。
D. 传统文创产业只注重娱乐,而不关注产品在生成、服务以及用户体验等方面的文化内涵,也不注重科技手段的运用。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文创概念的提出,符合当前我国政府大力发展数字创意产业的战略决策,也很好的实践了政府倡导的“互联网+”这一理念。
B. 文化产业之所以适合进入乡村,能很好地推动乡村发展,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文化产业没有污染,而是乡村能为文化产业提供素材源泉。
C. 北京电影小镇将在黑庄户乡打造出生产、生态、生活相融合的特色小镇空间格局,这一发展模式可能为我国乡村振兴提供一定的借鉴。
D. “王者荣耀”、《一人之下》、《庆余年》、《藏地密码》等游戏和文化作品,是产业运作和文化价值相结合的文化产业作品。
9. 如何加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请结合三则材料概述。
【答案】7. D 8. B
9. ①通过政策引导,用科技手段,打造文化产业。②注重文化价值,要有充足匠心。③与乡村等其他领域合作,相互促进。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D项,“只注重”“不关注”于文无据。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B项,原因概括不全,原文最主要的原因是“乡村能提供土地”。
【9题详解】
试题分析: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文本的内容。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归纳概括要点,分条概括。材料一“2016-2017年国家层面的文化产业政策调节所针对的一大重点就在于新兴文化产业。其中2016年4月国务院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要‘大力发展数字创意产业’”,强调要通过政策引导;材料一最后一节“所谓新文创其实是一种更加系统的发展思维,即通过广泛的主体连接,利用VR、AR、大数据等科技手段”,强调要用科技手段,打造文化产业,能总结出第一点答案。材料二“更加注重产品和服务的文化内涵、用户的文化体验、生产端的文化思维等,淡化娱乐,突出文创”和“个过程是长线的系统工程,需要充足的匠心”,可以总结出第二点答案。材料三“而文化产业则是最适合进入乡村、拉动乡村发展的产业之一”,可以总结出第三点答案。
【点睛】“筛选信息”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1.应该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只要抓住了主要内容,筛选和整合信息才会心中有数。2.依据题目要求,从考题要求出发,明确筛选信息的标准。试题简单的,可直接摘录文中重要词语作答;试题涉及范围大、干扰信息多时,就应该采用对比、求同的方法,分清信息的主次,根据考题的要求,把有效信息加以概括提炼出来。3.掌握解答这类试题的常用技巧。(1)根据语言标志获取相关信息。如标题、序词、注释、表总提或对照的词语。(2)根据反复、照应确认重要信息。反复、照应一般是为了强调某个内容。(3)采用抽出关键词句的方法获取信息。找到关键性词语或句子,就得到了相关信息。(4)根据命题要求或者题目暗示来筛选或获取信息。(5)抓住能反映概念本质特征的词语来获取信息。
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承之,字奉世,李肃之季.弟.,幽州人,后迁濮州。生而孤,肃之鞠育诲道,至于成人。性严重,有忠节。从兄李柬之将仕以官,辞不受,而中进士第,调明州司法参军。郡守任情执法,人莫敢之忤,承之独毅然力争之。守怒曰:“曹掾敢如是邪?”承之曰:“事始至,公自为之则已,既下有司,则当循三尺之法矣。”守惮其言。尝建免役议,王安石见而称之。熙宁初,以为条例司检详文字,得召见。神宗语执政曰:“承之言制置司事甚详,非他人所及也。”改京官。他日,谓之曰:“朕即位以来,不轻与人改.秩.,今以命汝,异恩也。”检正中书刑房,察访淮浙常平、农田水利、差役事,还奏《役书》二十篇。加集贤校理,又察访陕西,时郡县昧于奉法,敛羡余过制。承之曰:“是岂朝廷意邪?”悉裁正其数。迁集贤殿修撰,擢.宝文阁待制,为同群牧使,纠察在京刑狱,兼枢密都承旨,出知延州,入,权三司使。蔡确治相州狱,多引朝士,皆望风自折服。承之为帝言其险诐之状,帝意始悟,趣使诘竟。迁龙图阁直学士,恳辞,乞授兄肃之,曰:“臣少鞠于兄,且兄为待制十年矣。”帝曰:“卿兄弟孝友,足厉风俗。肃之亦当迁也。”即并命焉。商人犯禁货北珠,乃为公主售,三司久不敢决。承之曰:“朝廷法令,畏王姬乎?”亟索之。帝闻之曰:“有司当如此矣。”进枢密直学士坐补吏不当降待制知汝州未几为陕西都转运使召拜给事中吏部侍郎户部尚书复以枢密直学士知青州历应天府、河阳、陈、郓、扬州而卒。
(节选自《宋史?李承之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进枢密直学士/坐补吏不当/降待制/知汝州/未几/为陕西都转运使/召拜给事中/吏部侍郎/户部尚书/复以枢密直学士知青州/
B. 进枢密直学士/坐补吏不当降/待制知汝州/未几/为陕西都转运/使召拜给事中/吏部侍郎/户部尚书/复以枢密直学士知青州/
C. 进枢密直学士/坐补吏不当/降待制/知汝州/未几/为陕西都转运/使召拜给事中/吏部侍郎/户部尚书/复以枢密直学士知青州/
D. 进枢密直学士/坐补吏/不当降待制/知汝州/未几/为陕西都转运使/召拜给事中/吏部侍郎/户部尚书/复以枢密直学士知青州/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季弟,指最小的弟弟。古时候,兄弟排行,伯为大,仲次之,叔第三,季最小。
B. 三尺之法, 古人把法律条文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因此法律又称为“三尺法”,简称“三尺”。
C. 改秩,秩,官吏的俸禄、职位或品级,“改秩”即改变官吏的俸禄、职位或品级。
D. 擢,改官,一是平调,二是升职,三是降职。文中指的是李承之被提升为宝文阁待制。
12. 下列对于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承之独立性强,不求外援。本家兄长李柬之想要直接给他个官职,却辞而不受,后来他凭借科举考中进士,调任明州司法参军。
B. 李承之做事认真,颇受赏识。曾经因建议免除百姓徭役而受到王安石的举荐;熙宁年间,因详谈论制置司的情况而受到宋神宗的恩赏。
C. 李承之纠察诸事,尽职尽责。担任集贤校理,察访陕西,发现郡县对于执行法律不严格,搞蒙混,乱收费超过制度规定,便加以纠正。
D. 李承之秉公执法,不畏权贵。有商人违法为公主贩卖北方的珍珠,因涉及皇族,三司一直不敢追究,李承之秉公办理,立即下令缉拿案犯。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郡守任情执法,人莫敢之忤,承之独毅然力争之。
(2)“卿兄弟孝友,足厉风俗。肃之亦当迁也。”即并命焉。
【答案】10. A 11. D 12. B
13. (1)郡守放任性情枉法断案,别人没有敢违逆他的,唯独李承之毅然与他竭力争辩。(2)你们兄弟孝敬友爱,足可以激励世俗。肃之也应该升职了。”就一起任命了他们。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先通读语段,把握大概内容,辨别表达方式,这个语段主要意思是“升任枢密院当直学士。因为任命官吏不当,降为待制,后担任汝州知州。不久,担任陕西都转运使,后来召他进京担任给事中、吏部侍郎、户部尚书,又以枢密直学士的身份担任青州知州。” 然后找断句的标志,先易后难。先抓名词、动词,再抓特殊句式,用排除法,浏览几个断句之处,“转运使”是一个名词,不能断开,因此排除BC,“坐补吏不当”语意完整,不应断开,故选A。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题要整体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对原文中关键细节的理解。可使用假设法与代入法,与选项所在段落进行比对,本题D项对“擢”的解释有误,一般只指升官。“改官,一是平调,二是升职,三是降职”是对“迁”的解释。故选D。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题要整体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对原文中关键细节的理解。可使用假设法与代入法,与选项所在段落进行比对,本题B项“受到王安石的举荐”错误,王安石对李承之只是称赏。故选B。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第一句关键点:“任情”,放任性情;“忤”,违逆;“人莫敢之忤”,宾语前置句;“力争”,竭力争辩。第二句关键点:“孝友”,孝敬友爱;“厉”,激励;“迁”,升职;“并”,一起;“焉”,代词,他们。
【点睛】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参考译文:
李承之,字奉世,李肃之的最小的弟弟,幽州人,后来迁居到濮州。生下来就成了孤儿,李肃之抚育他,并对他进行教育引导,一直到他长大成人。他性情严肃威重,有忠贞的气节。堂兄李柬之将要给他官做,他推辞不接受,而是通过科举中了进士,调任明州司法参军。郡守放任自己的性情执法断案,别人没有敢违逆他的,唯独承之毅然力争。郡守生气地说:“下属敢这样吗?”承之曰:“事情一发生,您自己处理了就算了。既然已经安排给执法部门,那就应当遵循法律了。”郡守很忌惮他的话。李承之曾经提出免除老百姓徭役的建议,王安石见了很称赞他的建议。熙宁初年,因为给条例司检查校对法律条文,得以被皇帝召见。神宗对掌握实权的官员说:“承之谈论制置司的事情很详尽,不是别人能比得上的。”改任他为京官。另一天,皇帝对他说:“我即位以来,不轻易改变别人的官职,现在任命你,是不同寻常的恩德啊。”担任检正中书刑房,察访淮河、浙江地区常平仓事务、农田水利、差役等事情,回京后上奏朝廷《役书》二十篇。升任集贤校理,又察访陕西,当时郡县对于执行法律不严格,搞蒙混,乱收费超过制度规定。承之说:“这难道是朝廷的旨意吗?”都裁断改正了那些不正确的数额。升任集贤殿修撰,又提升为宝文阁待制,担任同群牧使,纠察在京刑狱,兼任枢密院都承旨,出京担任延州知州,回京担任代理三司使。蔡确负责处理相州案件,牵连很多朝廷中的官员,很多人听到一点风声就屈服了。承之向皇帝讲明了蔡确险恶邪僻的情况,皇帝的心里才明白,赶紧派使臣去调查追问事情究竟是怎么回事。升李承之任龙图阁直学士,他恳切地推辞,请求授给兄长李肃之,说:“我从小就受兄长的抚育,而且兄长担任待制之职已经十年了。”皇帝说:“你们兄弟二人孝敬友爱,足可以劝勉世人改善社会风气。肃之也应该升职了。”就一起任命了他们(兄弟二人)。有商人违犯禁令,卖北方产的珍珠,是为公主卖的,三司很久也不敢判决。承之说:“朝廷的法令,怕皇帝的女儿(就不实行了)吗?”立即下令逮捕犯人。皇帝听闻后说:“执法部门就应当这样啊。”升任枢密院当直学士。因为任命官吏不当,降为待制,后担任汝州知州。不久,担任陕西都转运使,后来召他进京担任给事中、吏部侍郎、户部尚书,又以枢密直学士的身份担任青州知州。历任应天府、河阳、陈、郓、扬州长官后去世。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京口多景楼
刘过①
壮观东南二百州,景于多处却多愁。
江流千古英雄泪,山掩诸公富贵羞。
北府只今唯有酒,中原在望莫登楼。
西风战舰成何事,只送年年使客舟。
【注】①刘过(1154—1206),南宋文学家,字改之,号龙洲道人。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是
A. 首联上句“观”字统领全篇内容,下句 “愁”字总摄全诗情感主旨。
B. 颔联使用对比手法怒斥苟安者的富贵偷生,抒发诗人的无比愤慨之情。
C. 颈联“莫”字表现出诗人面对时局借饮酒逃避现实,求得心灵解脱的无奈。
D. 本诗缘景生情,感事抒怀,融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语意警策拔俗。
15. 本诗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在内容上有多处吻合,请指出来并简要分析。
【答案】14. C 15. ①时代背景相同,都是仁人志士登高远望中原大地,油然而生的收复失地恢复中原的兴亡之叹。②情感主旨相同,都抒发了登高望远痛失国土的家国之痛以及对当政者苟且偏安的愤慨与批判。③都有从历史指向现实的深情关切以及对恢复中原、收复失地的渴望。④都有对富贵当权者苟且偷安,人或物不得其用的悲叹。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C项“诗人面对时局借饮酒逃避现实”理解错误。颈联中“北府只今唯有酒”指军队不思进取与恢复,饮酒为乐,麻木不仁的时局现状。故选C 。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题干是“本诗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在内容上有多处吻合,请指出来并简要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从内容上比较两首诗,解答此题首先读懂两诗,根据具体诗句分析。还应当做到知人论世,结合全部诗句以及诗后注释中作者的生平考虑,然后从时代背景、情感、主旨等几方面去比较,刘诗是诗人登临多景楼远望中原大地,油然而生的收复失地恢复中原的兴亡之叹,首联上句“观”字统领全篇内容,北宋全境号称四百州,到南宋仅剩东南半壁江山“二百州”,诗人见此景而生“愁”,颔联“英雄泪”,“诸公富贵羞”写出了对富贵当权者苟且偷安的怒斥,人或物不得其用的悲叹。颈联“北府只今唯有酒”写出了军队不思进取与恢复,饮酒为乐,麻木不仁的时局现状。尾联写了诗人目睹对敌作战的战船,徒然成为求和纳币使船,感慨万千。辛词也是词人登高眺望,怀古忆昔,上片赞扬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下片借讽刺刘义隆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所以两者时代背景相同,都是仁人志士登高远望中原大地,油然而生的收复失地恢复中原的兴亡之叹,诗词中都有对现实的深情关切以及对恢复中原、收复失地的渴望,有对当政者苟且偏安的愤慨与批判,所以在情感主旨上也相同。
【点睛】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出下列句子中空白处诗句
(1)屈原在《离骚》中直抒胸臆,表达自己不畏艰难、一往无前,对理想和真理执着追求、至死不改的句子是 :“_____,____。”
(2)庄子《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宋荣子看淡世间的荣辱,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世人毁誉的牵制。
(3)李商隐在《锦瑟》中通过化用南海鲛人和蓝田玉石的传说来抒发情感的两句是:“______,____。”
【答案】 (1). 亦余心之所善兮 (2). 虽九死其犹未悔 (3).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4). 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5). 沧海月明珠有泪 (6). 蓝田日暖玉生烟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首先要选准诗句,生僻字平时要多写几遍。这类试题是通过书写的方式考背诵,关键是不能错字、别字、形似字。近几年总出理解性默写题目,这种题目的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根据诗歌内容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要注意“沮”、“沧海”等字词的书写。
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坚持全面动员与有序推进相结合。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是一个 、不断养成的过程,对待乡村文化振兴,我们既要保持 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也不可 、一味追求快、搞成新的“大跃进”。工作中,要坚持规划先行,时间服从质量, ,久久为功。
坚持党政主导与农民主体相结合。( ),让农民“热起来”,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积极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浓厚氛围。要切忌简单代替农民选择, 调动亿万农民最大限度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不断提升农民的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
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
A. 要切忌简单代替农民选择,最大限度调动亿万农民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提升农民的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
B. 要切忌不简单代替农民选择,最大限度调动亿万农民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提升农民的文化获得感、参与感、幸福感。
C. 要切忌简单代替农民选择,最大限度调动亿万农民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不断提升农民的文化获得感、参与感、幸福感。
D. 要切忌不简单代替农民选择,调动亿万农民最大限度参与乡村文化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提升农民的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乡村文化振兴靠的是发挥党委、政府主导作用和尊重农民主体地位两方面
B. 乡村文化振兴不仅要发挥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更要尊重农民主体地位
C. 乡村文化振兴既要发挥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又要尊重农民主体地位
D. 不仅发挥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更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对乡村文化振兴很重要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潜移默化 不失时机 一哄而上 亦步亦趋
B. 耳濡目染 时不我待 一呼百应 稳扎稳打
C. 潜移默化 时不我待 一哄而上 稳扎稳打
D. 耳濡目染 不失时机 一呼百应 亦步亦趋
【答案】17. A 18. B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病句的能力。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B项,“切忌”与“不”表义错误,“获得感、参与感、幸福感”顺序有误;C项,“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获得感、参与感、幸福感”分别都存在顺序有误;D项,“切忌”与“不”表义错误,状语“最大限度”位置有误,原文中存在状语 “最大限度”位置有误,“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顺序有误。故选A。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语句衔接能力。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高考题目一般为科普类的说明性文字,文段表述结尾严密。要求填写的较为准确,这样就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前后文之间的相互的提示和照应,尽量文中的词语组织句子进行填写,这样能够减小误差。本题A项, D项,主要是与下文不够衔接;C项,在“既……又……”的句式中两者的程度是相当的、平行的,而在“不仅……更……”句式中后者的程度更强烈,是被特意强调的,下文是对“尊重农民主体地位”阐释,用“不仅……更……”更恰切。故选B。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意思和用法的辨析能力。首先把握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性格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变化。耳濡目染:经常听到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形容见得多了听得多了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指受到好的影响。根据语境“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是一个 、不断养成的过程,”应选“潜移默化”;时不我待:时间不等人,指要抓紧时间。不失时机:不错过当前的机会。指办事要抓住适宜的时间和有利的机会。根据后文语境“紧迫感和责任感”应选“时不我待”;一哄而上:没有经过认真准备和严密组织,一下子行动起来。比喻做事没有计划、没有组织、大家乱糟糟地开始上马。一呼百应:一个人一呼喊,马上有很多人响应。根据后文语境“一味追求快、搞成新的‘大跃进’”应选“一哄而上”;稳扎稳打:稳稳当当;稳当而有把握地打仗。比喻有把握、有步骤地工作。亦步亦趋:你慢走我也慢走,你快走我也快走,你跑我也跑。比喻由于缺乏主张,以别人为准;或为了讨好,事事模仿或追随别人。后文语境是“坚持规划先行,时间服从质量, ,久久为功。”说明是有把握、有步骤地工作,应选稳扎稳打。故选C。
【点睛】分析并修改病句类试题,考生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病句的典型例句,然后结合病句病因的辨析不同类型病句的特点。常见的病句类型例如,成分残缺或赘余:是常见的病句类型,主要有主语残缺,谓语残缺,中心语残缺,介词残缺,较典型的是介宾短语淹没主语造成主语残缺,修饰语过长淹没中心词造成中心语残缺,结构较复杂造成介词残缺,成分赘余典型的是前后的语意重复,答题是注意划分句子成分,找到残缺的对象。表意不明:是常见的病句类型,主要有指代不明,划分不明,省略不明和词义内涵不明。句子中出现指代性词语,看指代是否明确;查看句子中的修饰成分,看是否能同时修饰后面的两个词语。结构混乱:是常见的病句类型,有句式杂糅、暗换主语和中途易辙等几种,句式杂糅表现为把表示同一个意思的两种说法糅合到一起,中途易辙主要表现在前面的句子没有表述完整,后面又出现的新的陈述对象。
20.一高二学生加入学校文学社申请书的正文部分,其中有五处用语不得体,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日前惠顾学校网站,得知文学社招纳社员,很希望能到这个机会。本人爱读书、爱写作,多次在省市级作文竞赛中获奖,取得了显著成绩。现附上我的佳作,请您拜读。期盼与我洽谈。不胜感谢!
【答案】①“惠顾”改为“浏览”;②“显著”改为“一点”(“优异”“一定”等);③“佳作”改为“习作”;③“拜读”改为“阅读”;⑤“洽谈”改为“联系”。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语言得体有问题得体和语体得体,本题属于语体的得体,注意谦辞、敬辞的运用,同时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和说话人的对象。“惠顾”指光临;惠临。商家多用于欢迎顾客,不能说“惠顾学校网站”应改为浏览”;说自己成绩不能用“显著”应改为“一点”;“拜读”是读别人作品或书信的敬词,此处应改为“阅读”;“洽谈”是接洽商谈,一般是指在商业活动中对商业、商品交易、买卖的交谈行为,此处应用“联系”。
21.下列是某校突发事故应急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点击图片可放大查看
【答案】事故发生后,启动应急预案,进行临时应急救治,报告领导,请求医疗救援。领导知情后,一方面向上级报告,同时到现场指挥应急工作。领导到达现场后,落实医疗救援情况,同时协调力量,全面处理事故。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图文转化的能力。流程图是用结构式图表,将事物或某些概念连接起来,要求答题者根据这种结构关系,特别是箭头方向所表达的意思,用语言将所示内容表述出来。本题是某校突发事故应急流程图,这个流程图在事故发生后,应先启动应急预案,然后从三个方面进行处理,首先是应急救治,报告领导,请求医疗救援。然后领导知情后,一方面向上级报告,同时到现场指挥应急工作。最后领导到达现场后,落实医疗救援情况,同时协调力量,全面处理事故。
【点睛】流程图解题基本方法 :
1、解读时先确定叙述顺序。
2、方框里的词语不能被遗漏。
3、注意箭头走向,不能违背这一顺序。
4、若横线上出现词语,属于概念间(环节间)发生关系的方式,不能遗漏。
5、适当增补字词以便衔接连贯。
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7年北京市文科状元熊轩昂,父母都是外交官,家庭条件优越,他在接受采访时说:“现在的状元就是家里又好又厉害的这种。”此言一出,引发网友热议,更有不少人发出“寒门再难出贵子”的感慨。
2018年毕业于河北枣强中学的王心仪,因一篇《感谢贫穷》感动无数人。她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妈妈体弱多病,常年在家照顾患病且生活不能自理的姥爷;家中有两个弟弟,大弟弟即将升入高三,小弟弟还没有上小学;一家六口全靠家中的五亩地和爸爸外出做零活补贴家用。今年高考她考了707 分,当北大的录取通知书寄到家门口之时,她却只身一人在异地打工。
对此你有何感想?请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答案】
自强永不息,寒门也能出贵子
“今年高考,一名17岁的小伙崔庆涛文科考了669分,被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专业录取。当17岁的崔庆涛接到快递员电话时,他正和父母在一建筑工地上拌砂浆。”
前不久,我们中国大陆首位登上哈佛讲台的农村学子何江,他的演讲让我们看到我们国家的优秀人才,看到了我们的寒门亦能出贵子。
当今社会,关于寒门能不能出贵子的争论一直是公众探讨的热点,尤其是每当各省高考状元的身份背景被公布,大部分都是出自高知家庭,父母能给与良好的教育资源。贵子出贵门已不再什么新闻。然而,笔者却认为,寒门亦可出贵子。
自古寒门多贵子,从来纨绔少伟男。宋太祖赵匡胤,出身寒微,早年生活艰苦,但他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不向命运低头屈服,在困苦的环境中磨练了意志、锻造了品格,自强不息,奋斗不懈,最终结束五代混乱局面,成为宋代开国之君。
再比如,考入清华大学的甘肃定西考生魏祥。魏祥身患重度残疾,生活全靠母亲照料。由于其父早年因病离世,多年来母亲为其求学付出了艰辛努力。2017年高考,魏祥取得648分的优异成绩被清华大学录取。他的经历给清华校训“自强不息”以最好的诠释,也恰恰说明了寒门能出贵子。
又如,考入清华大学的吴桥县庞庄村庞众望。他出生在一个极为不普通的农民家庭。父亲是一位精神分裂症患者,母亲下肢残疾,常年瘫痪在床。得不到父母很好地照顾,却要用稚嫩的双肩挑起生活的重担,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他却乐观积极,像太阳一样照亮了贫瘠的生活,虽肩负苦难,却砥砺前行。点滴汗水凝聚力量,艰苦磨难塑造品格,强者何惧寒门!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原生家庭无法选择,不能因为父母无法给我们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优秀的名师家教就自怨自艾,把所有的罪过都推给父母“谁让我没有一个好爸爸”。人的出生就像摸牌,你可能摸到一把好牌,也可能摸到一把烂牌,最终的输赢取决于你怎样经营这一副牌。当我们摸到烂牌的时候,更需要咬紧牙根,攥紧拳头,努力奋斗,自强不息,不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在每一次挫折和跌倒中积累经验,磨炼出钢铁一样的意志。所有挥洒的血汗终将浇灌出美丽的鲜花。志存高远,顽强不息,寒门亦能出贵子。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写作的能力,以材料作文的方式呈现。写好这一类型的作文,有赖于对材料本身的解读。要仔细品读,揣摩意蕴,读懂材料,把握主旨,从而确定写作的重点,这是写好该类文章的关键。解答本题,首先要把握所给材料,本则材料中有两段内容,第一段主要的观点是“寒门再难出贵子”,第二段材料主要观点是“贫穷逆境中也能出贵子”,可就两则材料分别立意如家境并非成功的决定性条件;寒门亦能出贵子;世界永远不会辜负一个坚强、努力的人;批判“寒门再难出贵子”。也可综合两则材料辨证立意如:贵子者,贵在有向贵之心;富家状元气轩昂,寒门贵子亦众望等。行文构思如立意批判“寒门再难出贵子”可从下面两个角度分析: 一、是什么:这一理论的本质是什么?现象有哪些?相同的事例有没有? “豪门多纨绔,寒门出贵子”是古话,与豪门也出贵子,寒门也出逆子其实是相同的概率。这与资源配备,物质富养其实没有直接的关系,所以,阶层并没有固化。固化的是一个人受所在的底层被限制的思想,“努力无用, 读书无用”才是自我固化的开始,使大家心安理得地停止了向上流动的脚步,自甘底层。让人害怕的不是永远会存在的不公平和差距,而是大家都已经不相信读书可以改变命运,不相信努力可以创造奇迹。这种消积的内心暗示力,让本可以成为命运主人的我们失去希望,它是一剂让底层永远是底层的毒药。二、为什么?分析原因1、教育资源不均:高校招生政策的倾斜、基础教育设施水平、师资力量等2、家庭阶层局限:父母对孩子教育的投入、养育者的精神文化层次等3、信息不对称:对网络信息的获取、与外部世界的接触等,寒门出身的学子,虽然客观上处于不平等的境地,但是他们也拥有独有的特质,那就是艰难的生活赋予他们的坚韧与刻苦,想要改变现状积极向上的追求,还有他们即使在艰苦条件下依然能考上大学的聪慧。他们虽然生活在“阴沟”里,但依然能仰望星空。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hid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