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841|回复: 0

2018“我们欢迎开放,也不怕开放” 专访哈电集团董事长斯泽夫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41
发表于 2018-8-25 10:48: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日前,被誉为特高压电网“定海神针”的全空气冷却新型调相机亮相央视《大国重器》第二季纪录片。该设备由哈尔滨电气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哈电集团”)自主研发制造。
下载论文网 /3/view-11029693.htm
  作为一个有着近70年发展历程的老牌国有企业,近年来哈电集团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成功之路,实现了我国发电设备制造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新跨越,带动了发电设备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提升了中国电力装备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发电设备高端领域,哈电集团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突破,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可以独立建造核电主设备的企业,同时也站在了世界水电机组技术与制造之巅。
  哈电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斯泽夫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专访时说,哈电集团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向精益管理要效益,向集团化管理要效率,向深化改革要活力,向干部队伍要动力,决胜“十三五”,向着“二次创业、再上一流、世界名企”的目标大步迈进。
  “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努力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将哈电集团打造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斯泽夫说。 “火烧质量”推进全面质量管理
  《?经国家周刊》:中央提出以新发展理念谋划高质量发展,在你看来,什么才是高质量的发展?
  斯泽夫:高质量发展有几个内涵,一个是经济发展的高质量,表现在整个经济体系的质量水平、稳定性等,主要体现在投资回报、技术储备上、可持续性发展等方面,另一方面是产品质量高标准,再者是高品牌。
  之所以倡导高质量发展,是因为我们目前的企业发展尤其是制造业企业的发展质量还是难以乐观的。第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并不强。目前制造业普遍面临的一个问题是,没有大量的资金投入,尤其是投入到技术和研发上,甚至是简单的再生产,有的企业都难以为继。
  第二,产品质量不稳定,或者是说相比国外企业质量要差。比如说,很多企业的产品分成了进口的产品、合资企业的产品和国内生产的产品等好几种,同样的产品,因为它是在国外生产的,价格就会高很多。虽然是同一个品牌,合资企业生产的,也会比国内生产的要贵。价格高,是因为人家的质量要更好一些。这个问题在制造业中表现突出。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特别谈到了质量的问题,提出“来一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这是对我们制造业提出的最好的要求,也是最起码的要求,也是我们应该去努力实现的目标。
  《财经国家周刊》:围绕高质量发展,哈电集团在提升质量方面具体做了哪些工作?
  斯泽夫:在质量和技术创新上,哈电集团确实做了很多工作,特别是这两年,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我们加强了内部管理,依靠创新驱动推进技术进步,依靠“火烧质量”推进全面质量管理,提升产品质量,提高市场竞争力。我到了哈尔滨之后,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我说我不干别的,就烧质量,所以哈电集团职工亲切地称之为“火烧质量”。围绕质量建设,哈电集团实施了一系列专项行动,比如,针对常见频发质量问题进行专题攻关,全方位整改质量问题。同时,持续推进质量文化建设,推广树立质量诚信班组,不断优化采购外包、质检队伍结构,把控好每一个环节,全力以赴为用户提供精品。实践证明,质量工作不是我们干不好,是我们没有认真去把它干好。  
  企业要走出去要发展,要走出国门,要跟国际上竞争,必然要在品质上做工作,我提出,“让严格管理成为我们哈电集团的‘气质’”。提升质量需要提升技术水平,在技术创新上不断发力。这些年,哈电集团在这方面投入了比较大的精力,坚持创新驱动,把提高创新能力摆在首要位置,围绕创新驱动这一发展引擎,加强产业技术研究,充分整合各类科技资源,加强体制机制创新,为实施创新发展提供了保障。为此,我们还专门成立了面向基础研究的中央研究院,推进技术创新研究。当然,技术创新特别是重大装备技术创新,可能要经过一个比较长期的努力才能见效。
  《财经国家周刊》: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主线,是哈电集团转型升级的思路,具体来说,哈电集团在产品创新上有哪些亮点?
  斯泽夫:力争在科研、设计、工艺等方面实现新突破,是哈电集团的创新要点。第一是产品研发创新,产品直接对标美国的GE公司等全球顶尖企业,怎么用科技倒逼质量升级;第二是设计创新,怎么使我们的产品更有竞争力,有更好的设计感;第三是工艺创新,使产品的制造周期更短,成本更低。我们通过这三个层次的创新,带动哈电集团产品竞争力的提升。
  目前,哈电集团用持续的自主创新创造了数百个国内“第一”。水轮发电机组单机容量从始建之初的800千瓦到现在的1000兆瓦;常规火电汽轮机及发电机组单机容量从25兆瓦提高到现在的1000兆瓦以上等级;锅炉产品从当初的6000千瓦中压发展至现在的1100兆瓦超超临界,实现了质的飞跃;核电产品实现了核岛内核心部件的配套制造,常规岛汽轮机、发电机的单机容量从起步的二代650兆瓦发展到三代的1250兆瓦,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华龙一号”核电产品也将喷薄而出;30兆瓦燃气轮机的成功制造打破了西方国家的垄断;舰船主动力装置一枝独秀,为中国海军驶向蓝海捍卫国家主权提供了不竭动力。今后哈电集团的技术创新,将在“无人区”寻找“水源”。
  在推进新能源技术创新方面,哈电集团也取得了突破。比如国家大力推进的“四个耦合”发电技术,哈电集团已经在“燃煤+垃圾”“燃煤+生物质”率先迈出了步伐。燃煤耦合垃圾发电技术于去年通过评审,今年初,哈电集团成功破解燃煤耦合生物质发电技术难题并获国内首个最大示范项目,我们还将进一步推进燃煤耦合污泥发电、燃煤耦合光热发电等技术研究工作。   装备业四种人才最可贵
  《财经国家周刊》: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装备制造业是“大国重器”,如何从制造业的角度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斯泽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先要理解现代化企业。什么是现代化企业,或者说是企业的现代化,现代化企业跟过去企业有什么区别?首先表现在用现代化的手段实现了产品生产,是劳动工具、劳动手段的一个进步,用现代化工具改变过去的生产方式,现在现代化工具越来越丰富,包括信息化、数控化等,我们现在企业要做的,就是要学会用现代化的生产工具。
  相比之下,企业的现代化更是一种管理模式,我觉得我们传统企业更应该做的是模式上的创新。实际上互联网就是一种模式创新,互联网是美国先提出来的,以前是电脑PC端,发展到后来,中国又把互联网发展模式创新了,现在是移动端,互联网带来了巨大变革,这就是一种模式创新。
  在这方面,企业有很多工作要去做。对于装备制造业来说,可能一开始会有些难度,因为装备制造业有其特殊性,比如单件小批量企业生产,不能像流水线作业那样,可以大批量集成生产,所以它有一定难度。但是,通过现代化工具和模式是大势所趋,企业必须要在这方面多下功夫,增加投入,改造升级,这是我们必须要去做的。  
  《财经国家周刊》:进入新时代,你觉得整个装备制造行业的转型升级面临着哪些挑战和压力?
  斯泽夫:包括哈电集团在内,整个行业的发展的确不容乐观。第一,虽然煤价上涨,发电量增加,电力行业盈利了,但是也有一些火电厂仍在亏损。整个能源结构在转型过程当中,电力发展现在国内已经比较饱和。哈电集团是给电力企业提供设备支持的,虽然盈利略有增长但也有压力。总体来看,装备制造业仍没有有效回升。
  第二,转型比较困难。电力装备行业要围绕我国能源结构转型而“转型”,中国的能源结构已经转向新能源为主,而新能源包括核电、风电、太阳能等,核电发展目前陷入低迷,去年全国一年没有开工一个核电项目。火电市场同样急速在下滑。就哈电来说,风电、太阳能市场还是空白,下一个增长点在哪里?还在探索。
  在这种压力之下,我们对自己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的思路是“转型不转行”,把我们自己的工作干得更好。清洁高效是能源发展的方向,也是我们转型的方向,比如说,在火电项目上提升,很多火电厂面临着改造升级,它们需要大量的清洁高效设备,我们哈电可以提供。另外一个方向是向国外转,开拓更多海外市场。此外,我们还要进军海洋工程。
  《财经国家周刊》:打造制造强国,关键在人才。总书记提出人才是第一资源,如何解决装备制造企业的高端人才短缺?
  斯泽夫:对装备制造企业来说,四种人才最可贵,第一搞研发的人才,第二搞设计的人才,第三搞工艺的人才,第四个是大国工匠。整个行业都面临着高端人才短缺的问题,哈电集团也是一样。为解决高端人才短缺问题,我们面向全国进行了公开招聘,一些研发人才正陆续来到哈电工作,我们还到一些研究院所招揽人才,不拘一格揽人才,这是我们的政策。
  同时,对于哈电集团来说,我们企业本身也是一个人才库,人才大有人在,关键是要通过机制建设,发挥好人才的作用,用好现有的人才。我们要改变现有的不合理的人才机制,?{动人才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活力,让他们发挥出最大价值。 体制机制改革最关键
  《财经国家周刊》: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政府工作报告也宣布了今年要推动的多项改革,你最关注的是哪方面的改革?
  斯泽夫: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国资国企改革”、“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等内容,要求国有企业要通过改革创新,走在高质量发展前列。这些改革都很重要。
  随着改革的不推深入,改革越来越难,比如混改,到底怎么做,还需要下功夫研究。但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国有企业要转变体制机制,企业发展的好坏,与体制有关,与机制有关。干部只能上不能下,工资只能高不能低,这些问题怎么解决?很多国有企业本来就已经很困难,还在用老的体制机制,结果包袱只能是越背越重。所以我觉得体制机制改革是最关键的。
  《财经国家周刊》:国企改革进入了深水区,从企业的角度看,改革要规避哪些风险?
  斯泽夫: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营造更好的市场环境,这就要求我们按照市场规律去改革。哈电集团也应该按照市场竞争规则去发展,这是我们需要做的工作。
  企业需要规避的风险比较多,第一是金融风险。金融风险对企业来说就是高负债,负债高了之后,现金流出太多,资金跟不上必然带来整个经营风险。我们讲现金为王,要看财务报表上有多少钱,没有现金,可能最后连工资都发不出来。这是个风险。
  第二是投资风险。上世纪90年代流传一句话,不技改等死,技改了找死,因为投资制造业风险是很大的。制造业转型慢、转型难,由此也带来很大的投资风险,这个风险也要把握好。
  《财经国家周刊》: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全面放开一般制造业”,对中国制造企业来说,将产生怎样的影响?
  斯泽夫:我们欢迎开放,我们也不怕开放。实际上,改革开放这40年来,我们一直在跟国外竞争,和GE公司、西门子公司等国外行业巨头竞争,虽然在国内我们也和东方电气、上海电气竞争,但是背后归根结底是中国制造和国外制造的竞争。
  事实上,中国已经相当开放,现在是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市场国内化,不管是在国内竞争还是在全球竞争,大家都是在一个敞开的市场里竞争。事实上,中国市场已经非常开放了,国内制造企业和国外行业龙头也早就实现了同台的公平竞争。国外很多企业在国内有工厂,决定大家市场竞争力的是产品品牌,而决定一个企业是否有竞争力还要看它的体制机制。中国制造企业在技术上已经在赶超国外,甚至在很多领域实现了弯道超车,我认为,关键还是要转变思想,不要觉得我们落后竞争不过人家,只要我们创新体制机制,一定能赢得市场,不断创造出奇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