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快捷导航
网站首页
大学课后答案
毕业设计
高中课后答案
初中课后答案
小学课后答案
赞助我们
搜索
搜索
热搜:
物理答案
英语答案
高数答案
线性代数
本版
帖子
答案家
»
论坛
›
毕业设计
›
其它专业的答案
›
2018社会治理法治化的价值取向及实践回应
返回列表
查看:
520
|
回复:
0
2018社会治理法治化的价值取向及实践回应
[复制链接]
6094073
6094073
当前离线
积分
41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幼儿园, 积分 41, 距离下一级还需 59 积分
幼儿园, 积分 41, 距离下一级还需 59 积分
积分
41
发消息
发表于 2018-8-24 15:05:05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摘要】作为对转型发展过程中诸多问题的回应,社会治理必须强调法治化逻辑。社会治理法治化的价值理念即在于实现良法善治。要运用法治思维分析社会治理的现状及问题,坚持法治逻辑革除社会治理中的物化偏向。当前需要从积极培育公共理性、正确处理立法执法和守法的关系、构建科学的评估体系等层面作出积极探索。
【关键词】社会治理 法治化 价值取向 实践回应
30多年改革开放的快速推进使中国创造了空前的物质财富。然而,对经济至上的过度痴迷导致重经济轻社会的现象日益突出,进而引发了大量的社会矛盾和冲突。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治理迅速走入人们的视野,并逐渐成为一个耳熟能详的话题。在十八届四中全会重点部署法治中国建设之后,社会治理法治化的呼声越来越高。对社会治理法治化的期盼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思想观念的革新和对现实的热切关注,但实际上,理性的态度不能仅仅止于呼喊,更应深入分析其价值导向及其面临的现实议题。
社会治理的法治化转型及价值理念
随着实践的不断进展,人们发现对社会治理的认识和建构,不能仅限于其模式的转换,更需要理念的转型。尤其是作为对转型发展过程中诸多问题的回应,必须强调法治化逻辑。
社会治理之所以要向法治化转型,主要源于两点:其一,治理的内在要求。社会治理可以这样作出界定:在摒弃传统管理一元化价值观、单中心运行模式基础上,坚持主体多元化、过程合作化、结果包容化趋向,在平等共赢的基础上按照参与、协商、沟通与合作的机制,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秩序,达致可持续发展。从中可以看出,合作、互动、协调、均衡是社会治理的核心关键词。但是,何以实现合作、互动、协调、均衡?显然,它不是依靠彼此的心照不宣和妥协退让,根本上乃是依靠法治的引导和规范。检视一些地方的社会治理实践可见,良好的合作互动、共赢发展均源于对法治的尊崇。2014年11月,笔者在江苏、浙江等地调研期间,围绕基层治理法治化开展了一次问卷调查。75.1%的受访者认为,在当前社会治理普遍强调合作的背景下,它能否达到理想效果根本上取决于法治理念的树立和法治实践的落实。究其原因,即在于法治的实施能将合作、互动、协调、均衡固定下来,使其不因人而异、不因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其二,现实问题的倒逼。客观而言,在各种社会问题不断显现的情况下,人们对社会治理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但是,一个吊诡的现象是,在人们对社会治理不断重视、苦苦探索解决之道的同时,很多社会问题依然存在,有的甚至陷入越治越多的困境。总体上看,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法治理念的缺失、法治架构的滞后、法治应用的脱节等方面。但无论是哪个方面,这些问题的产生同过去一段时间过于依靠行政强力推动、运动式突击、信访不信法有关。如谋利型上访这一基层治理难题的产生,并不仅仅在于上访者利益的受损、权利意识的觉醒、现有体制的异化,还在于社会成员法治信仰的缺失、权力机构的枉法妄为。正是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法治缺失成为制约和阻碍社会治理的突出障碍。
社会治理的模式结构是动态变化的,从传统单一型管理向多元合作型治理转变,是现代社会治理的总趋势。但是,无论如何变化,向法治化转型是其灵魂和必然要求。那么法治化治理的价值理念何在?即法治化转型的基本遵循和价值取向是什么。要实现法治化,毫无疑问得首先明确一个前提―所运用的法律必须是良法而不是恶法;既然要向治理转变,那么就应该力求实现良善之局面。由此可见,社会治理法治化的重要价值理念即在于良法善治。这既是法治精神的核心要义,也是现代社会治理的本质使命。
良法是评价法律规范的重要尺度,因而也是社会治理的伦理导向。社会治理的诸多事实证明,当前不仅需要法治,更需要建立在良法前提之下的法治。现代社会治理法治化的关键在于而且必须在于良法,要让现代社会治理运行于现代法治精神所倡导的价值追求之中。
治理并不是终极目标。为克服治理的不足,当代西方政治学者在治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良好的治理,即善治。对于社会治理而言,善治的基本要素是公开、透明、责任、法治、合作、回应、有效,就是要通过实施好的法律规范,将社会成员的行为纳入法治轨道。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社会治理的善治,主要就是制度之治、规则之治、法律之治。当前,虽然社会治理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但是尚未对善治作出更直接的回应。尤其是作为对长期浸淫于管理状态的纠偏,人们对治理过程的重视有加,但对于治理的最终状态似乎有所忽略。实际上,一个理想的治理活动,既要强调多元合作、协同互动的过程,也不可忽视这一过程之后的目标状态。
从内在逻辑来看,善治是能体现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的治理行为和过程,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和首要条件,没有良法就不可能有善治,但是有了良法也未必有善治。良法能产生善治是建立在一定基础之上的,这就是良法得到应有的遵循和维护,善治是良法运行之目标。良法善治成为现代社会治理的价值理念,实际上意味着它既是一种标准尺度,也是一种现实考量。因而,它不仅要发挥导向作用,而且还应该成为一种实践形态。对于这种导向和实践形态,可以简约地概括说:治理主体应具备法律意识;治理过程应坚持法治导向;治理行为应体现法治逻辑,治理结果应达致良好状态。
社会治理法治化的战略回应
价值理念的准确定位并不意味着治理法治化的终结。事实上 ,当明晰社会治理法治化的价值理念之后,问题就转化为如何从战略高度来予以有效落实。
其一,运用法治思维分析社会治理的现状及问题。社会治理法治化,首先是思维的转变。而就社会治理法治思维而言,主要是规则意识、责任意识、民主意识。
规则意识就是要引导社会成员遵守规则,按规章制度行为,政府要按规则行政、依法行政。坦诚而言,当前社会治理的突出障碍之一就是规则意识的缺失。对于政府而言,可能一边制定规则,一边又践踏规则、破坏规则,搞暗箱操作;对于公众而言,一方面对行政舞弊行为深恶痛绝、嗤之以鼻,但另一方面又言不由衷地加入破坏规则的队伍之中,找关系、走后门、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频频再现。责任意识就是要将遵纪守法看作是个人应尽的基本义务,而不是可选动作,要看到权利与责任始终是对等的。从当前社会治理的实践来看,责任意识还非常薄弱。相当部分民众依旧固守只享受不买单的偏狭逻辑,一些地方政府也在非理性政绩观的裹挟下,只愿锦上添花而不愿雪中送炭,只顾及眼前而不考虑长远。民主与法治,自古以来都是相伴而随。脱离民主的法治,容易导致暴政;丧失法治的民主,则容易出现动荡。因而,法治思维也内涵着民主意识,而民主意识就是要使治理决策体现民主性、治理过程体现民主性、治理行为体现民主性。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