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762|回复: 0

2018楼宇安全事故汇报管理探究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41
发表于 2018-8-24 14:54: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键词]安全管理;楼宇经济;安全事故汇报
  一、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城市建设不断发展,高层建筑也越来越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象征,楼宇经济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其产业聚能和辐射效应日益凸显。但是与此同时,楼宇安全管理问题也日益凸显,越来越被各级部门和广大民众所关注。
  二、楼宇安全管理的特征
  隐瞒安全隐患,在当今的楼宇管理中更为普遍。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个体组织内部,多目标的平衡往往更为容易;而和传统组织不同,楼宇管理是一个跨组织的、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下的产物。其不仅涉及楼宇监督部门,还包括业主和独立物业管理公司,由于不同组织的目标存在较大的差异,其安全管理和协调变得更为困难;另一方面,不同的组织,传统的基于单个组织层面的安全氛围,溢出较为困难。因而,在楼宇的安全管理过程中,安全形势更为严峻,其管理也对管理实践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楼宇安全事故汇报
  传统的安全管理和安全实践,主要聚焦于个体组织对于组织内部冲突的多目标之间的协调,如安全目标和生产目标。研究发现,由于组织分工的不同,一线员工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会经历较多的安全事故和安全隐患,然而基于个体和组织层面的原因,一线员工发现问题并没有积极上报、甚至隐瞒安全隐患或安全小事故的情况屡见不鲜。
  在当今的楼宇管理中,一线的人员隐瞒安全隐患和安全小事故具有更高的动机,究其原因可以分为个体和组织两个层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个体层面来看,主要有个体自尊、控制幻觉以及认知偏见。第一,个体自尊的影响。在安全管理中,基于安全事故是可以控制和防范的思想,出现小事故或者安全隐患,是对员工自身能力和工作责任心不足的佐证。因而,由于个体自尊的影响,个体发现安全隐患或出现安全小事故时会刻意隐瞒而非上报;第二、控制幻觉。由于人格特质的差异,不同的个体对于同一安全事故或安全隐患的风险感知程度不同。风险感知程度低的个体,对于观察到的安全隐患或安全事故,会从主观上降低此类事故或隐患发生的频率,甚至认为此类事故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第三、认知偏见。由于安全小事故或者安全隐患,其与安全管理的目标之间的变异程度较小,小错误难以引起人们的注意。而根据海恩法则,此类安全隐患和安全小事故在一定条件下会演变为重大安全事故。
  其次,从团队层面来看,主要有心理安全感和安全信息沟通:第一,心理安全感缺乏。理论和实践表明:缺乏心理安全感会导致员工对于安全事件产生的消极防御态度,究其原因在于组织内部信任的缺失。由于害怕对安全隐患或安全小事故的报告会破坏个体在组织内部同事之间的关系,甚至遭到报复,因而对安全隐患和安全小事故缄默不语;第二,组织间的传播分享困难。由于组织管理者对自身合法性地位的考虑,其安全成功经验往往会得到积极的传播,而安全事故和安全隐患的经验难以冲破组织的壁垒,进而难以实现在组织之间的学习。
  最后,从组织层面来看,主要是公司政策、工作设置特征等因素。第一,研究表明,积极的公司政策对员工的汇报能产生积极的正向影响,从而使员工主动的汇报事故,而消极的公司政策(强调惩罚)在很大程度上会导致事故隐瞒;第二,工作设置。也有研究表明,进行一定程度的轮岗,可以使员工接触到不同工作环节,从而对事故的潜在影响有更为深刻的认识,从而增加汇报的动机,促发汇报行为。
  四、楼宇安全汇报管理的对策
  如何避免楼宇管理中的安全隐患或安全小事故转化为重大安全事故,自然就成为管理实践者的需要回答的重要问题。
  首先,在安全隐患的识别以及安全小事故的认知上,要鼓励和培养员工进行居安思危的思考方式,一旦发现问题,理解汇报问题、解决问题,并进行楼宇安全管理经验的分享。
  其次,在组织层面,建立具有高度心理安全感的组织安全氛围,并积极拓展组织安全氛围的组织边界。让楼宇安全管理链中的每个环节的组织和部门的安全意识和心理安全问题得到加强,使员工从不能说到能说、直至我想说的转变。
  最后,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构建组织间的信任,加强多部门、多组织之间的沟通交流,积极地进行经验分享,从而在良性的互动中达到共赢。
  参考文献:
  [1]朱国平. 楼宇安全实例研究[J]. 安全管理,2003(11).
  [2]刘超,罗云. 业主单位应对商务楼宇安全管理的对策与思考[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0(4).
  [3]凌斌,段锦云,朱月龙. 工作场所中的心理安全: 概念构思、影响因素和结果[J].心理科学进展,2010(5).
  [4]武晓龙,余顺坤. 家长式领导与主动性人格对谏言行为的影响,人力资源管理,2015(3).
  [5]陈雪玲,徐富明等. 控制幻觉的研究方法、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J].心理科学进展,2010(5)
  [6]许秀利,寇冬泉. 控制幻觉与人格、动机关系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1(8).
  [7]孙锐,陈国权. 企业跨部门心理安全、知识分享与组织绩效间关系的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2(1).
  [8]殷杰,尤洋. 社会认识论视野中的认知偏见,自然辩证法通讯,2007(4).
  [9]王丽叶. 完善我国财政性教育支出的思路[J].北方经贸,2006(5).
  [10]韩爽, 韩继深. 我国财政教育支出问题分析[J].经济师,2010(5)
  [11]姚晟.对商务楼宇经济主体监管情况 的调查[J].工商行政管理,2007,55(4):56- 58.
  [12]骆勤. 我国教育支出的财政分析和对 策选择[J],财经论丛,2004(5)
  [13]王蓉,杨建芳.中国地方政府教育财政 支出行为实证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