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会功德是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下面是小编就高校社会公德教育问题搜集整理了一篇相关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1短板理论对社会公德建设的启示。
短板理论又称木桶原理、水桶效应,由美国管理学家之父彼得德鲁克提出。其核心内容是:盛水的木桶是由许多块木板箍成的,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这块短板就成了木桶盛水量的限制因素.若要使木桶盛水量增加,只有换掉短板或将短板加长。短板理论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主要矛盾理论。只有明白事物的薄弱环节,抓住问题的关键所在,才能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以获得最大程度的成功。
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也可以参照短板原理。我们把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比作一只木桶,教育中采取的种种措施犹如箍成木桶的木板。目前,高校为应对国家对大学生素质的全方位要求以及实现自身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上采取了多种措施,比如在管理上制订规范,颁发文件,召开专题会议,任命主要领导分管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在教学上特别是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上贯穿社会公德教育。在校园文化上突出文明校园、和谐校园建设等。但是收效甚微,很多大学生依然我行我素。症结就在于高校并非没有全方位、立体地在校园开展社会公德教育,而是这些举措大多宽泛,流于形式,没有注重细节,缺乏针对性,这就是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短板。找准短板,弄清短板形成原因,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使短板变长,高校社会公德教育这只木桶的盛水量才能增加。
2 细节教育在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上匮乏的原因分析。
2.1 思想上重视不足。
辩证唯物主义要求我们全面、整体地看待问题,不能片面、部分地看待问题,否则就会产生错误。比如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社会公德缺失主要表现在:在课堂上,上课铃声已响,还有一些同学拎着早餐姗姗来迟,径直走向座位,穿拖鞋、背心进教室,上课时间玩弄手机,发微博、微信,QQ 聊天,玩游戏,听歌,看电影等。课间休息时,一些同学在走廊上吸烟,大声喧哗、打闹。在寝室,不考虑他人感受,不讲究个人卫生,不遵守作息时间。在校园其他场合,不爱护公物,乱写乱画,排队加塞,恋人行为举止过分亲昵等。这些行为如果把它分解来看,看成是某个学生在特定时间做的特定行为,那么这种行为我们都可以理解、接受甚至忽略。试想,某个学生在某堂课上玩下手机能有什么大问题呢?无伤大雅,不必小题大做。因此,在教育中我们往往就忽视了。而如果是这名学生不仅在这堂课上玩手机,而且在所有课堂上玩手机,不仅玩手机,而且还不讲究个人卫生、不遵守作息时间呢?这样问题相对于前者来说就相当严重了。窥一斑而知全豹,细节问题不能忽略。所以,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我们应该从整体出发,全面看待,即便是一些细节,也能反映出大问题,在思想上要引起高度重视。
2.2 举措上言行不一。
高校在社会公德教育方面也经常出现言行不一致的现象。比如学校出台相关规章制度,不允许迟到、早退、在教室吃早餐、玩手机;不允许在走廊上大声喧哗、打闹;不允许乱扔垃圾,损坏公物等。但是作为学校公德教育的代言人,一部分教师没有起到行为示范的作用。部分教师也会拿着早餐进教室,尽管是在上课前吃完。部分教师也会在上课时迟到或提前下课而没有充分的理由。部分教师也会在课堂上玩弄手机,甚至接打电话。部分教师离开教室时也把垃圾留在了讲台上或没有随手关闭电源等。对于教师的这些细节,学校即使发现也没有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制止或惩罚,上行下效,久而久之,学生也就对他们社会公德失范的行为不以为然。
2.3 考评上不尽完善。
一个合格的大学生应该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为本,德育优先,在德育教育方面,国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原因在于目前的应试教育体制,高校教育过于功利化,过度重视就业率,特别是一些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更是重技能轻德育,以此来迎合社会对高校的考评。这种现象直接作用到高校对学生的考评上,学生在评先评优、评奖学金等方面,高校更多地是注重学生智的考评。智可以通过硬性指标考评,如课程分数、技能掌握、证书数量等,而德在短时间内则无法考评,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往往成为被忽略的对象,更谈不上在社会公德中注重细节了。
3 加强细节教育的对策。
3.1 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细节。
校园无小事、事事皆育人;教师无小节,处处皆楷模。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要高度重视细节,从细节入手,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在细节中感知公德,提高素质。一是要认清细节的重要性。学生的一言一行都能折射出其社会公德素质的高低,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从细节出发,有利于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社会公德缺失的现象,有利于随时随地渗透社会公德教育,也有利于营造遵守社会公德的校园氛围。二是要转变传统考评观念。一个大学生优秀与否,不是由毕业后工作好坏来决定的,一个学校好坏,也不是由就业率高低来决定的。即使一个大学生毕业后找到一份好工作,也可能因为公德素质差而失去这份工作,即使一个学校目前就业率很高,也可能因为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中公德素质差给学校声誉抹黑,进而影响学校以后的就业率。所以,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要从细节处关注学生品行的培养、修养的提升,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学生,维护好学校的声誉,担负起应尽的社会责任。
3.2 在教学管理上随处彰显细节。
一是教与学结合,注重细节。高校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两门课程,这两门课程站在理论前沿,对于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具有战略优势,高校应抓好时机,在教学过程中站稳大学生思想阵地。在教学方法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在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时,教师应教授学生这样一种思想:本门课程学的再好,分数考的再高,不如出教室时随手把垃圾带走。让学生明白社会公德不是体现在分数和思想上,而是体现在行动中,体现在生活的细节中。在教学内容上要选取真实而有代表性的案例,如讲授文明过马路时,可以播放中国式过马路的惊险片段,可以展示中国式过马路引起的交通事故数据,以此加强学生对社会公德的敬畏意识、学习社会公德的紧迫意识和关注社会公德中的细节意识。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要抓住细节,切忌流于形式,泛泛而谈。
二是在细节中以身作则,对学生进行示范教育。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特别是辅导员和教师,他们是与学生走的最近的群体,一言一行自觉或不自觉地都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和行为取向。因此,他们在社会公德教育中要时刻注意细节,以身作则。在细节中以身作则体现在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教职工能按照学校规定注重自身形象,穿着得体,举止文明,不在教室吃早餐,不迟到不早退,不在课堂上玩弄手机,下课后关闭电源,不留垃圾,在餐厅回收餐盘等,这也是最基本的层次。如有违反,应接受学校的批评教育甚至惩罚。学校管理部门对任何教职工的不文明行为,不能有视无睹,政令不一。第二层次,也就是高一级层次,教师应在自己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处处以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来要求自己,以自己的言行和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积极主动留意细节,行为世范,在细节中感化学生、教育学生。
3.3 在校园建设上时刻渗透细节。
一是学生行为规范要细致明确,容易操作。高校在制订学生行为规范时不能只停留在空话、套话、大话上,也不是为了制订制度而制订制度。而是要把文件上的东西真正落在实处。杜绝大而空,崇尚细而实。这就要求制订的学生行为规范有科学性、具体性、可操作性,并且体现奖惩分明。具体应包括宿舍行为规范、教室行为规范、食堂行为规范、校园公共场所行为规范、考试行为规范等。
二是校园基础建设上要彰显细节,贴心暖心。如在校园内张贴爱心小贴士,树立提示牌。在教室、走廊、寝室、卫生间、食堂、草坪、操场、图书馆等场所张贴言简意赅、风趣幽默、学生乐于接受的提示标语。标语的设计、征集、制作、张贴、维护、后期更换全部让学生参与。让学生在校园内无时无刻、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社会公德的制约,从而内化为日常的行为规范。
三是校园文明活动要体现细节。建设文明校园、和谐校园不是空泛口号,它可以由很多活动和细节来体现。如加强校园文明周、寝室文明周建设。评选文明个人、文明寝室、文明班级。曝光不文明照片,不文明个人。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参与学校不文明行为的监督。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加强校报、校刊、校园网、学校出版社、宣传橱窗等的建设。
拓宽社会公德教育渠道,除传统的校园橱窗、校园广播台外,还可以利用校园官方微博、官方微信等网络平台,添加公民意识教育、依法治国教育的内容,使学生在订阅微博、微信中的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达到自我教育的效果。
通过以上种种细化的活动,建设文明校园,营造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氛围,潜移默化地提高大学生社会公德修养。
参考文献
[1] 卢本琼。从行为细节入手培养大学生社会公德素养[J].大学教育,2013(9)。
[2] 齐亚红。优化社会公德环境:社会公德建设的出路[J].天府新论,2008(2)。
[3] 梁爱蕴。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32)。
[4] 徐春雨。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研究[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5(3)。
[5] 李秀超。高职院校分阶段分层次进行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方法探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4(7)。
[6] 康艳钦,周明星。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的相关探析[J].改革与开放,2015(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