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768|回复: 0

2018中国贫困地区的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41
发表于 2018-8-24 12:23: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贫困地区的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
  来源:北京工商大学学报作者:蔡荣生赵亚平吴克禄日期:2005年01月  
  基金项目:国务院扶贫办委托研究课题——我国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现状与对策。
 
  解决好中国贫困农民的脱贫致富问题,是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重大问题,而贫困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就在于推进贫困地区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
  一、中国贫困人口与贫困地区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不发达,农村尤其不发达。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目前和较长的一个时期内我国的贫困标准还只能是一个低水平的贫困标准。
  中国现行的农村贫困人口的标准,是1986年由国家统计局在对67万户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支出调查的基础上计算得出的。经测算,1985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扶持标准为206元,此后根据物价指数变动逐年调整。到1990年这一标准相当于300元,1999年为625元。中国的贫困标准是一个能够维持基本生存的最低费用标准。虽然这一标准与国际上通用的每人每天1美元的消费支出贫困标准有很大差异,但是确定扶贫标准已从基本解决温饱向接近国际标准方向转变。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农村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减少到2003年底的2900万,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例由30.7%下降为3%左右。①
  中国现有绝对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山区、降水量小的地区和其他承载力有限的地区。除贫困人口越来越集中在西部地区外,中国大多数贫困人口生活在山区县和山区乡镇。大量观察得出的结论是,中国的贫困问题大部分发生在山区(ICIMOD1994,MFO1995,Han1998,Wang1998),而且中国的扶贫项目长期以来一直以山区为重点。
  从自然条件、生态环境和社会基础方面分析,中国贫困地区具有如下共同特征:(1)自然条件恶劣。导致中国贫困地区贫穷落后的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地貌、地理位置等诸多方面。贫困地区多处于条件差的区域,主要在西北、西南,呈块状、片状分布在高原、山地、丘陵、沙漠、喀斯特等地区。大多数地区除自然条件外,都较为偏僻,远离经济中心地区,交通受阻,地理位置十分不利,如果按发达地区的自然条件衡量,相当多地区都被认为是处于人类不适合生存的环境。(2)资源贫乏,基础设施薄弱。中国贫困地区大多缺水严重,电力供应不足,交通不便。贫困地区多数处于偏远山区,交通闭塞。我国最为落后的西部地区,虽然土地面积占全国的2/3以上,但铁路里程还不到全国的1/4。(3)人口增长过快,教育、卫生等基本社会服务水平太低。中国贫困地区是人口增长速度最陕的区域。文化教育落后,卫生保健水平低。(4)财政收入水平低,公共投入和基础投入严重不足。
  中国贫困地区农业生产条件较差,财政收入水平低,公共投入严重不足。由于长期处于赤字状态,贫困县无力增加投入以改善贫困社区的公共设施、基础社会服务的低水平状态,形成恶性循环。
  在我国的贫困地区中,使农业生产能够达到维持生存的水平已是一个困难的挑战。农民在农村没有就业机会或没有充分就业机会。又是由如下几个原因综合造成的:(1)农村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大大超过就业岗位的提供速度;(2)农业产品的需求弹性较低,农业内部创造就业岗位的能力十分有限;(3)土地和资源有限,所能承载的劳动力十分有限;(4)农村人口分散导致第三产业不可能很发达,农村基础设施较差导致第二产业发展受限,这两个方面使得农村非农就业岗位也很有限。这四个原因表明:相当一部分农民在农村内部获得就业机会是十分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如果强行挤在农村则必然是以隐蔽失业或半失业状态存在,因此,中国贫困地区农民的出路只能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
  二、中国贫困地区实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
  导致农民贫困或收入水平低的两大原因——隐蔽失业和劳动生产率低都可以归结为农村劳动力转移不畅。进行劳务输出,从而有更多的机会在条件更好的农村就业以及在当地或外地从事非农生产,更是重要的脱贫方式。只要农村劳动力向城市非农产业转移的渠道畅通,则农民贫困的问题就可以缓解,因为转移出去的农民可以获得比农村更高的收入,留下来的农民囚拥有了比以前更多的人均资源也提高了收入。反之,如果转移的渠道不畅通,则农民贫困问题必然会越来越严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