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1978年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取得了长足地发展,市场开放程度不断扩大。农产品流通渠道也由过往的单一型转变为多元化,形成了多渠道的流通体系及公平竞争的市场格式。制度的变迁极大地激发了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的积极性,但是市场机制下不确定性和风险的增加使制度变迁的边际收益处于递减状态。 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是典型的制度变迁过程,其目标是用一种效益更高的制度替换原有制度。对潜伏利润的追求是制度变迁的根本动力,但是制度变迁能否发生、如何发生却要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路径依靠就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本文拟对计划经济以来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过程中的政策演变与路径进行梳理和分析,具有现实价值。农产品流通体制特别是粮食流通体制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计划与市场取向之间的反复,也证实了体制变迁过程中的路径依靠题目的存在。 一、制度变迁与路径依靠 制度变迁,是指制度诸要素或结构随时间推移、环境变化而发生的改变,是制度的替换、转换和交易过程。选择什么样的制度变迁方式,以较低的本钱完成由旧制度向新制度的过渡,受到初始制度环境的限制。由于制度本身的惯性特征和人与组织的制度化行为,制度变迁经常为路径依靠所左右。所谓路径依靠,是具有正反馈机制的体系一旦在外部偶然事件的影响下被系统所采纳,便会沿着一定的路径发展演进,而很难为其它潜伏的甚至更优的体系所替换。制度变迁过程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制度变迁自我强化的机制能否发挥作用,受两个重要因素的制约:一是复杂的、信息不完全的市场;二是制度在社会生活中给人们带来的报酬递增。若现有制度结构会产生明显的报酬递增,则递增报酬将会成为一种自我强化机制使制度轨迹持续下往。报酬递增和路径依靠有时可能会导致经济发展的非效率途径,诺斯将这种情况回因于由于交易本钱导致的市场不完全性。在报酬递增的情况下,假如市场是不完全的,交易本钱明显,则递增报酬的自我强化机制会使得一些无效率的制度长期存在,并且在市场不完全和组织失灵的情况下,有可能在现有制度条件下衍生出倾向于维系现有制度结构的组织和利益团体,占主导地位的利益团体会按照自己的利益目标影响制度变迁的政治进程。 关于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方式,新制度经济学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不同的划分。如从动力来看,可以分为需求诱导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从制度变迁的时间来看,可以分为激进式制度变迁和渐进式制度变迁。尽管称谓不同,但实质上还是存在共性。需求诱导性制度变迁一般与渐进式制度变迁相对应、强制性制度变迁则与激进式制度变迁相对应。 需求诱致性制度变迁是指现行制度安排的变更或替换,或者是新制度安排的创造,它由个人或一群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制度变迁的诱致因素在于主体期看获取最大的潜伏利润。制度主体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本钱,这是制度变迁的条件条件,或者诱致制度变迁的因素。强制性制度变迁是指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进和实现的制度变迁。强制性制度变迁的主体是国家及其政府。与需求诱致性制度变迁必须由某种在原有制度安排下无法得到获利机会引起不同的是,供给强制性制度变迁可以纯粹因在不同利益团体之间对现有收进进行再分配的经济上风而发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