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通过对等级主义、个人主义、同等主义等三种公共治理方式的优劣进行分析,阐明笔者更倾向于个人主义的治理方式,以此为基础对我国的公共治理改革提出启示和鉴戒。
【关键词】公共治理 个人主义 竞争 绩效 透明
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研究领域或学科,公共治理形成了等级主义、个人主义、同等主义等诸多公共治理范式,这些治理范式不只体现在过往不同的公共治理实践中,而且,在今天的公共治理中也在不断重现,通过比较三种典型治理模式,有助于我们厘清和熟悉现代公共治理的脉络,也为我国的公共治理改革提供鉴戒。
一、三种典型公共治理方式综述
(一)等级主义
在公共治理发展的大部分历史中,等级主义的治理方式一直占统治地位。传统上以为等级主义起源于19世纪末,但中国关于等级主义的观念似乎要更早。等级主义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治理理念主要表现在:
1.它是集权、政治权威的行政方式;古代中国儒家学派就是典型的中心集权的官僚体系,西方官房学派也夸大国家主导型的经济发展,夸大政府的积极治理。它们相信一个强有力的集权领导不仅有利于政令同一,便于统筹全局;而且指挥方便,命令轻易贯彻执行。
2.组织内部层级结构明晰;组织内部机构与成员均按权力大小依次排列,其职位设计也遵循等级制原则,低级职位要接受上一级职位的控制和监视。
3.注重正式的规章制度;照章办事,即严格依照法律或制度规定的职责、权限、程序和标准办事,它要求人们服从的不是作为个人的治理者,而是作为一种非人格化的秩序和规范。
同时,为了保证公共官员依法和恰当地履行职责,等级主义主张公共治理职员职业化、科学化。
然而这种在公共治理历史上延续最长的治理方式也受到各种抨击,等级主义组织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等级分明的集权结构将政府组织划分为很多层级条块,跨组织层次之间的交流极其困难,体制、结构与运行机制的僵化;(2)表面上高度集权,实际上各地区、各部分往往自行其是,由于缺乏有效的约束,***的蔓延必将导致社会矛盾的激化。
(二)个人主义
公共治理信条中另一条庞大的支流是个人主义。在考虑公共治理的题目时,个人主义的倾向最早可以追溯到斯宾诺莎和孟德斯鸠,这种方法也出现在现代经济学家之父亚当·斯密的作品中。个人主义思想在如今成为当代公共治理信条中主流时尚,这不仅由于它与现时代的经济背景和政府价值取向相匹配,而且也是个人主义本身的魅力之所在。
1.个人主义重视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效果和质量;譬如,倾向于政府中的小部分,而不是大部分,以为政府中的大型机构轻易产生低效题目,其原因是阔别受益者的群体,会使高层官员获得更大空间来扭曲组织行为。以及个人主义治理根据交易本钱理论,以为政府应重视治理活动的产出和结果,应关心公共部分直接提供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应能够主动、灵活、低本钱地对外界情况的变化以及不同的利益需求做出富有成效的反应。
2.个人主义的核心是奖励和激励结构;在个人主义看来,物质性激励结构是公共治理设计的中心环节。根据亚当斯密的经济人的假设,提供公共服务的人一般都被以为是关注自我利益和机会主义的,经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个人的自利可以实现社会的利益。政府组织只要通过精心设计的制度和激励结构,可以改善组织中个人的绩效,以实现官僚努力程度最大化。 同时个人留意还夸大在公共治理中引进竞争机制,以及夸大公共治理需要遵循透明、公然的原则。
个人主义的公共治理在西方各国日趋流行的同时,也遭受到很多批评和指责,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夸大通过公共服务私人提供方式引进竞争机制,无视公营部分与私营部分的根本差别,盲目采用私营部分的治理方法,但两者在根本目标上并不相同。(2)个人主义用经济学的眼光看待公共服务的供给,把政府与公众的关系完全等同于供方与顾客的市场关系,实际上是把前者简单化。(3)夸大对产出或绩效目标进行精确的界定、丈量和评估,但政府的很多服务项目,其产出、本钱以及绩效都是难以量化的,因而也就难以正确丈量和评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