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快捷导航
网站首页
大学课后答案
毕业设计
高中课后答案
初中课后答案
小学课后答案
赞助我们
搜索
搜索
热搜:
物理答案
英语答案
高数答案
线性代数
本版
帖子
答案家
»
论坛
›
毕业设计
›
其它专业的答案
›
2018西部可持续农业与生态环境建设的路径选择
返回列表
查看:
730
|
回复:
0
2018西部可持续农业与生态环境建设的路径选择
[复制链接]
3840956
3840956
当前离线
积分
41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幼儿园, 积分 41, 距离下一级还需 59 积分
幼儿园, 积分 41, 距离下一级还需 59 积分
积分
41
发消息
发表于 2018-8-24 10:19:24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摘要:如何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与农民脱贫致富关系是生态环境建设成败的关键。本文了农业与生态环境互作关系,指出民族地区实行可持续农业的必要性,探讨可持续农业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可持续农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关系,提出实现可持续农业对策。
1 前言生态环境建设是西部大开发的根本,也是西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的关键是:生态环境建设与农民致富如何并进。西部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主要区域是长江、黄河的中上游地区,而重中之重是长江、黄河的源头地区,这些地区基本上是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的民族地区。民族地区农业生产方式,走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是西部生态环境建设内容的重中之重,也是关系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的大事。中央采取天然林禁伐和退耕还林还草的措施,并用财政手段给予补贴支持无疑是正确的。但从长远来看,这些政策只能给当地农民短期补偿,并不能使农民长期致富,当地经济不仅不会增长,反而会停止、下降,还会形成等、靠、要的被动局面。农民是生态环境保护者,也是生态环境的破坏者,一旦农民生存受害,又会重操旧业,滥砍滥伐,毁草毁林,决不是危言耸听。特别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都处于落后的贫困地区,禁伐还林、退耕还草后农民怎么办?因此,选择怎样的路径使生态环境建设与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结合起来,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2 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2.1 农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人类文明史是一部人类认识、改造自然、适应自然的。在历史长河中,这个过程曾长期处于相互协调与平衡的演替状态。然而,在革命以后的近200年里,随着技术的进步,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张,尤其是二战以后,农业进入常规农业阶段,由于人口激增、经济迅速发展,对资源掠夺式开发,导致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发达国家采用资本集约化生产方式,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和集约化牲畜饲养活动,引起水土流失、资源耗竭。发展家采用粗放经营、广种薄收、引起水土流失、沙漠化扩大,同时在国际的大力支持下及自身发展需要努力推行“绿色革命”,主要依靠无机化学品的高投入与单一作物的种植方式,造成多种形式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这些都是由于人类非理性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进展演替之间不协调所造成的。2.2 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人为因素2.2.1 粗放经营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单纯追求经济发展目标,是形成人们短期行为与生态恶化的重要原因。特别是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处于落后的贫困地区,生产方式落后、不便、信息闭塞,基础设施条件差,商品经济欠发达。农民不知道种什么赚钱,往往是别人种什么就跟着种什么,只会就地取材、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开荒砍树、消耗“存量”环境资源,这样势必破坏生态、污染环境。2.2.2 违背生态环境演替进化西部生态环境相当脆弱。我国有七大生态环境脆弱区,其中有五个分布在西部。占生态环境脆弱区中面积82%。这些地方往往是干湿交替带、森林边缘带、梯度连接带、沙漠边缘带等两类生态环境过渡带,其结构、物质、能量的交换处于非均衡状态,变化速率快,恢复原状机会小,抗干扰能力差,既是生态环境破坏的主要地区,也是极其落后、十分贫困的地区。生态贫困导致人们为糊口求食,“越穷越垦、越垦越穷”,最终陷入“生态贫困→经济贫困”的泥潭。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往往是如下模式:陡坡耕作→陡坡面积扩大→水土流失加剧→地力下降→食物产量下降→陡坡耕作→……→环境恶化。2.2.3 政策上偏重“经济扶贫”,轻视“生态扶贫”长期以来,国家对“生态贫困”采取转移支付的形式直接把资金发放到贫困县或其相关管理机构,进行“输血式”扶贫。这种通过政府救济、自然灾害救济、优抚等方式,只能缓解暂时的贫困,难以从根本上脱贫。进入90年代,国家又将反贫困战略逐步调整为开发式扶贫。这种扶贫方式集中体现在对资源的开发上,如矿产资源开发;又缺少对生态环境保护措施。2.2.4 缺少对生态环境建设的市场经济激励机制生态环境资源是公共资源,一方面生态环境建设往往由政府控制,没有与个人经济利益直接挂钩,使农牧民参与的热情不高,缺乏普遍的群众基础,仅靠政府独立支撑;另一方面,由于土地、山林等生态资源产权模糊,导致农民粗放经营、滥砍乱伐等短期行为,其结果是局部得到治理,而整体恶化,治理赶不上破坏。2.3 可持续农业是生态环境建设的现实选择2.3.1 可持续农业内涵可持续农业是在人们反思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种种弊端、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基础上诞生的。寻求一种既能满足食物数量需要、提高农民收入,又能维持生态环境系统良性循环的农业发展模式。《登博斯宣言》关于农业与可持续发展行动议程中明确了可持续农业内涵,指出可持续农业与农村发展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农业人口多,农业劳动力后备资源丰富、供求矛盾突出;农村经济落后,贫困问题突出,导致资源滥用和生态失衡;推行可持续农业,促进农村综合发展,可以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增加收入,减少贫困,有利于生态环境改善。 “可持续农业”包括5个要素:(1)增加农产品供给、增加就业机会;(2)提高资金、土地、劳动力等投入与其他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3)维护环境与土壤养分的良性循环;(4)保持资源具有持久的开发潜力;(5)保护农业与相应工业发展的合理配置与适度规模。不难看出,可持续农业包含两个方面,要求增加生产,不断扩大食物与纤维供给,保障人类生存发展;另一方面,经济发展不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保持资源供需平衡和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可持续农业是一种动态的、既无农产品匮乏之虞,又不耗竭资源或破坏环境的农业发展模式。可持续农业目标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现实选择。
2.3.2 可持续农业原则根据可持续农业的要求,区域应遵循生态环境负反馈机制,以生态环境的物质输出量为基础,经济活动不应超过区域生态环境的耐受能力,否则,生态环境难以向均衡、和谐与互补的方向进化。生态环境建设要坚持:资源的开发利用率≤资源更新率;废弃物排放量≤环境容量;人口发展规模≤土地人口承载量;畜牧发展规模≤饲料及草场的承载力。生态环境建设的最终目的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可持续农业的目标正是要求民族地区发挥当地资源优势,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实行农业产业化,完成生态经济的整合,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相互协调发展。3 实施可持续农业的对策建议3.1 遵循生态自组织,实现生态环境层次管理区域生态环境系统的结构是有层次的,包括空间上的水平层次和垂直层次,也包括进展层次和营养层次。因此,管理上要分层设计、层次管理。如西南山区从宏观上可按山地垂直方向,分为上、中、下三层立体管理。上层以发展林牧为主,积极营造混交林、经济林、水源林、薪材林,同时建立优质草场发展畜牧业;中层是农林牧业,力争粮食自给,大力发展经济林,营造速生用材林、水源林,发展牛羊食草性畜牧业;下层以种植业为主,发展经济作物、经济林果和以养殖业为主的畜牧业、水产业。3.2 扩大生态环境容量,提高资源更新率一是停止开发天然林资源,实行退耕还林还草,恢复生态植被,扩大环境容量。二是通过创新,提高资源更新率。如采用生物技术提高农作物产量来弥补生态供给不足,生物杂交技术的运用大大提高了生态供给力。抗旱耐寒品种的培育大大促进西北干旱区农业的发展,也促进生态环境改善。三是采取替代策略,如能源采用太阳能、风能、沼气替代木炭、秸秆,以节省森林资源。3.3 实行闭路开环管理。消除外部性闭路开环管理是经济控制论的重要。实行“闭路循环、开环管理”就是要将“外部性”“内在化”。所谓“开环”就是一旦生态环境资源进入经济系统参与市场循环,则这一过程是开放的;“闭路”就是生态环境作为经济系统的资源基础,生产过程一旦开始则必有污染存在,污染必须消除在系统内部,而不应输出到环境中。开放的经济与闭环控制的结合就是闭路开环管理。可持续农业要求将农业生产纳入生态经济良性循环之中,实行农林结合、农牧结合、草畜结合、农林牧商结合,相互利用原料与有机废物,消化废物与控制污染相结合。3.4 利用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有特色就有优势,有优势才有生命力。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优势是什么?一是地域辽阔,其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一半;二是物产丰富。未利用待开发的土地多,其中牧草面积占全国的90%以上,耕地面积占全国的40%,水资源丰沛,光热资源丰富,气候类型多样,生物物种独特等等都是发展特色农业的有利条件。农业部将在西部建立七大名优特产品基地,力争10-15年把西部建设成一个花红草绿、瓜果飘香的特色农业生产区。七大产区包括:新疆优质棉花生产基地;云南甘蔗、内蒙古与新疆高糖甜菜等糖料生产基地;西南地区优质柑橘、南方梨、热带水果,西北地区猕猴桃、苹果、梨、葡萄等水果生产基地;云南元谋、甘肃河西走廊和青海发展反季节蔬菜、新疆发展西甜瓜等蔬菜生产基地;云南、新疆、内蒙古发展花卉生产基地;西北发展甘草、枸杞、红花等中药材生产基地;云南发展优质烟叶基地。同时大力发展畜牧业和农产品深加工是西部又一特色生产大门类。这些政策为民族地区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各地要根据自身优势,积极引导,迅速调整,加快发展。3.5 培育农村市场体系,推进农业产业化西部地区农业效益低的突出是加工能力低、设备落后、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不高,缺少独具特色的终端产品。其主要原因是:(1)贫困地区农牧民文化素质低下、商品经济意识淡薄使其无法按照市场需求进行生产与经营;(2)生产经营规模小、粗放经营、生产成本高,基本是处在“靠天吃饭”水平上,难以走向大市场;(3)贫困地区基本以农业为主,农业生产又以种植业为主,经济结构单一,品种重复性大,“买难”与“卖难”同时存在;(4)贫困地区远离经济中心地区,基础条件差,不便,信息不灵,市场发育滞后,市场空间狭小,流通不畅。因此,要使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必须培育农村市场,推进农业产业化。其具体措施:(1)培育农村市场主体,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使其成为合格的市场主体。随着经济全球化与贸易国际化,需要高素质人才参与市场竞争。只有不断地提高农民的经营管理水平与劳动效率,才能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2)加强民族贫困地区多元化市场中介组织机构建设,提高化服务水平,引导农民从封闭的小规模生产走向大市场。(3)增“链”加“环”,延长产业链条,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产业化升级。(4)发展品牌战略,提高产品竞争力。品牌作为市场营销的利器已成为经营者的共识。内蒙古“伊利”、“蒙牛”、“鄂尔多斯”、“鹿王”、“草原兴发”一大批龙头迅速崛起,成为威震全国的内蒙古集团军,其成功经验值得借鉴。3.6 引入市场机制,建立生态环保公司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应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放开环境资源经营权,改革投融资体制,创新生态建设机制,具体办法是:(1)建立专业化的生态环境保护公司从事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这主要以国家投资为主体,鼓励私营部门参股投资,工作重点是大型生态环境工程。(2)以小流域为单位或县乡为单位成立环保公司,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组建专业队伍,从事水源地、沙地、草地的保护和治理工作。(3)加强污水处理工程建设。每个企业内部建立一个污水净化车间可能成本太高,理想的解决办法是集中建立污水净化企业,生产企业排放的污水先流经污水净化处理厂方可排向公共环境。西部要实行环境与发展同步,避免重蹈东部“先发展后治理”覆辙。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