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841|回复: 0

2018公共管理视角下我国科普工作现状与加强措施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41
发表于 2018-8-24 09:28: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科普基础设施是科普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科普的基础,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我国科普工作现状的公共管理毕业论文范文,欢迎阅读查看。
  1、引言
  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之光,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只有在被最广大民众所理解并正确应用时,才能真正成为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
  科学技术普及伴随着科技的每一次进步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它将科学上的新成果及时传递给民众,以最通俗易懂的方式激起民众探索科学的兴趣,它是科学与民众间的桥梁,它让民众认知到科学并非那么遥不可及!
  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在这个新技术、新方法渗透到各行各业的时代,许多国家都把向公众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当作重要的公共政策加以重视,特别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面向全社会的科普工作更是被各国政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如美国政府在1994年发布的《科学与国家利益》中,把通过科普提高全体美国人的科学素养确定为美国政府科学工作的5个目标之一;英国政府在1993年5月发表了题为《实现我们的潜力》的科技白皮书,提出从1994年1月开始,科普将成为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而1994年我国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标志着科普工作进入我国党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然而,正如国家科技部2012年4月5日发布的《中国科学技术普及十二五专项规划》指出,目前,我国科普事业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深层次问题。主要表现在: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不高,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科普资源整合力度不够,科普基础设施服务能力有待提升;科普产品研发能力不强,科普原创作品少,科普产业培育和发展仍在起步阶段;专业科普人员数量偏少,科技工作者、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科普积极性还没有充分调动;科普事业投入不足,企业和社会力量对科普事业的捐助较少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正是缘于科学技术普及尚未得到全社会应有重视、社会科普意识薄弱、优秀科普资源缺乏、科普工作运行管理机制不够完善、科普活动社会参与性不强、科普活动质量不高等等,因此,如何加强科学技术普及(以下简称科普),推动科普事业发展,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2、我国科普工作现状分析
  根据《中国科普统计》2012年版提供的数据,2006及20082011年,我国科普经费逐年增加,重要科普场地科技馆和科学技术博物馆的建设发展迅速,参观人数逐年增加,2011年有超过1亿人次的参观者走进科技馆、科学技术博物馆,同时,2010年通过参加各类科普活动如观看科普(技)展览、参加科普(技)讲座、科技夏(冬)令营、科技活动周、参加实用技术培训等方式接受科学知识传播的人数达到约6.71亿人次,2011年达到约8.14亿人次。
  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到了3.27%,比2005年的1.60%提高了1.67个百分点,比2007年的2.25%提高了1.02个百分点,相当于日本、加拿大和欧盟(1992年5%)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水平,但城乡间、地区间差距较为明显。2010年城镇劳动者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4.79%,而农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仅为1.51%;2010年北京市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为10%、南京市为7.1%,远超平均值,而西部地区的比例则较低,以贵州为例,2010年贵州省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为1.54%,最新发布的2013年调查结果也仅为2.34%,尚未达到2010年的全国平均水平。
  3、加强科普工作的思考
  3.1明确科普工作的社会定位
  科普具有典型的公共产品属性,即消费上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不论是政府投入的面向全社会免费开展的科普宣传活动如科技周、科普日、科普进校园等大型科普活动、科普讲座,以及免费开放的科技馆、博物馆、科普大篷车、科普宣传栏等科普基础设施,还是一些NGO组织建立的科普网站如果壳网等,都是提供全社会共享,追求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科技传播与普及是关系到社会全体公众整体的共同利益、关系到社会长远的发展需要并为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提供服务的一项社会事业科普工作对提升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科技创新型国家具有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如果将一个社会的科学创新能力比作金字塔塔尖,那么,全社会的科学素养正是这个塔尖的庞大基座,没有这个坚实的巨大基座,就没有那迸发创新的灵感与火花的塔尖;科普教育作为学校常规教育的良好补充,相对学校教育而言,它具有自主性、生动性、趣味性、可实践性、可选择性等特点,丰富的科普教育资源既可弥补青少年在学校教育中难以直观了解的科学知识,也可使成年人有接受终生教育的机会,这正体现了国家倡导的终生学习理念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科普基础设施作为公共文化设施的一部分,能为城市打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提升一个城市的品质和形象,丰富新型城镇化建设内涵,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3.2营造良好的社会科普环境
  3.2.1构建良好科学传播氛围
  科普的开展是为了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引导社会形成良好的崇尚科学的风气,从而促进全民科学素质提高。社会风气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流文化的倡导,是娱乐至上还是崇尚科学,这需要一个氛围的构建!丰富的、令人喜闻乐见的科学传播手段构建出的科普资源环境,能够为社会公众营造触手可及的良好的科学传播载体;对国家科普法律法规、政策、规划的宣传,能够让社会公众了解国家对科普的重视,从而引导和提高社会公众对科普的关注度;对现有科普资源如科普网站、科普书籍、科普场馆、科普活动等进行宣传,能够激发公众主动参与科普的兴趣,奠定科普自觉的基础,等等。通过这些方式构建良好的科学传播氛围,能够让科学普及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使社会公众吸取科学知识就如呼吸空气一样自然、像摄取食物一样变成日常功课,如果从孩童时代就处在这样一种良好的科学传播氛围中,热爱科学自然很容易成为人们一辈子的良好习惯,因为这种潜移默化的力量是任何外在的强行灌输所难以比拟的。
  3.2.2完善科普工作运行管理机制
  《科普法》强调科普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并在第三章社会责任中对需要承担科普责任的部门和群体作了详细规定,明确各级人民政府、各级行政部门和各类社会组织及群体都有履行科普工作的职责,但是,由于缺乏具体的运行管理机制,在实际工作中,科普工作的开展更多地取决于各部门本身的科普意识强弱,意识强的,这项工作开展得多一些,意识弱的,这项工作就开展得少一些。以气象部门为例,由于该部门有着长期坚持开展科普工作的优良传统,目前已建立了以各级气象主管部门主导、各级气象学会具体承办、各级气象业务部门协助开展的国家、省、地、县4级气象科普体系,2007-2012年的5a间,142个国家级、79个省级、186个地市级气象科普基地接待参观者850余万人次。蓬勃开展的气象科普,使得全社会的气象意识得到增强,增进了社会对气象科学知识的了解、对气象工作的理解、对气象事业发展的关注,促进了公民气象科学素质的极大提高,理解气象科学、利用气象科学知识安排工作和生活的能力也大为提高,趋利避害的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大为增强,反过来也促进了气象监测预测能力和服务能力的提升,促进了我国气象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因此,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管理机制,是科普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和保障,而有效的科学普及工作,又可促进相关行业的健康发展。
  3.2.3增强社会科普意识科普是一项社会事业,它强调社会参与性,在坚持政府主导的原则下,必须尽可能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动员尽可能多的有科普能力的单位、团体、组织和个人投入到科普工作中,另一方面要尽可能调动民众接受科普的参与性和积极性,不能让科普活动成为没有观众的演出。
  3.3提升科普能力
  3.3.1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
  科普基础设施是科普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科普的基础。科普公共基础设施主要指科技类博物馆(包括科技馆、科学技术博物馆)、基层科普设施(如科普画廊、科普大篷车等、科普活动站)、数字科技馆以及其它具备科普展示教育功能的场馆(如青少年科技馆)等类型。。2000年以来,随着我国科普经费逐年增加,重要科普场地科技馆和科学技术博物馆的建设发展迅速,但从全国来看,由于部分科普场馆在建成后缺乏后续投入、管理机制不完善,使得展品无法维修、更新和扩充,专业管理和讲解人员缺乏,展教形式无法丰富生动,导致展教功能削弱甚至难以为继,门庭冷落,参观者寥寥无几,处于守摊子的状况,统计显示,2010年全国科技馆平均接待观众量和单位建筑面积接待观众量与2006年相比有所下降。
  3.3.2丰富科普活动内涵、提升科普活动质量
  科普活动是体现科普能力的载体。科普活动包括科普讲座、科普论坛、科普展览、科普咨询等等。每次科普活动都应从受众、内容、主题、场地布置、参加人员,活动资料发放内容、方式、对象等方面精心设计,使之既有对参与者的吸引力,又能传达活动组织者的科普意愿。同时,科普活动要不断丰富内容,充实内涵,在科普内容上既可涉及基础科学知识、生产生活常识,也可包括灾害防御与处置的基本技能等,比如遭遇不同自然灾害时如何自救、逃生的应对方法,生活食品、用品优劣的判别方法等等,形式上可加强趣味性互动式体验科普,以提高对参与者的吸引力。如可确定科学主题,借鉴国外以学习为中心的科普展览理念,精心设计参观者能够亲身参与体验的大型科普展览活动,如在气象科学普及方面可以大气奥秘为主题,设计大气环流的游戏式展览活动,让参观者在模拟的场景中体验一粒水分子是如何演化成各种天气现象。
  3.3.3探索多部门联合开展科普工作机制,提升科普社会效益
  科普工作的开展,尽量扩大受益面是一个基本原则,但目前科普活动更多处于被动接受的现状,缺乏科学的、创新性好的科普活动策划,科普资源分配不均、各部门开展科普活动各自为政,科普活动的覆盖面有限,科普活动的参与程度有马太效应现象存在,多寡不均,多者愈多,少者愈少。因此,应探索多部门联合开展科普工作机制,提升科普社会效益,如尝试与教育部门进行合作,相关部门组织专家等科普资源、教育部门组织推荐学校,在中小学、特别是面向一些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学校开设常规化的科普课堂模式来联合开展科普活动等,以扩大科普的受益面,提升科普社会效益。
  3.3.4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
  2013年6月20日,神十航天员王亚平的那堂精心策划、内容丰富、讲解生动形象的太空一课相信大家仍然记忆犹新,航天员通过在轨讲解和实验演示,使得学生了解失重条件下物体运动的特点、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加深对质量、重量以及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这堂妙趣横生、堪称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科学普及课,对于推动我国科普事业的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示范意义,科学,通过这种令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走进我们的生活,也从一个侧面佐证了能够做科普的人恰恰都是优秀科技人才,有一瓶水才能给人半瓶水,否则,以己昏昏,又如何能使人昭昭呢?因此,要破除传统观念,制定有效的激励措施鼓励高层次科技人员兼职参与科普,加强科普组织与科技工作者的联络,让那些乐于做科普的科技人员能够有通畅的渠道参与科普。同时,要加强对现有专职科普工作人员的知识技能培训,促进知识更新,创新科普工作思维,提升科普工作能力。
  3.3.5加大科普经费筹集力度
  美国科学促进会于1989年推出了题为《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的报告,提出这样的理念:如果广大公众不了解科学、数学和技术,没有科学的思维习惯,科学技术提高生活的潜力就不能发挥。没有科学素养的民众,美好世界的前景是没有指望的。世界的变化已使得科学素养成为每个人的需要,而不为少数人所特有,科普作为社会公益性事业,它面向所有国民,必须坚持其公益性原则,在经费筹集上坚持政府主导、多方筹措。如加拿大安大略省科技交流中心,建筑面积4.5万多平方米,年保障经费4千多万加元,均为财政拨款。美国航空,航天展览馆的经费也由政府拨给。
  同时也要广开经费筹集渠道,将《科普法》中关于依法对科普事业实行税收优惠、科普组织开展科普活动、兴办科普事业,可以依法获得资助和捐赠。、国家鼓励境内外的社会组织和个人设立科普基金,用于资助科普事业。、国家鼓励境内外的社会组织和个人捐赠财产资助科普事业;对捐赠财产用于科普事业或者投资建设科普场馆、设施的,依法给予优惠。等条款落到实处,鼓励社会参与、社会捐赠(包括企业捐赠和个人捐赠),吸引社会力量办科普。
  3.3.6充分利用互联网工具,建立优秀科普资源共享平台
  科普资源包括科普场馆、科普人才、科普图书、科普音像资料、科普展览、多媒体科普游戏等。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虽然电视和报纸等传统媒体仍是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但公民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媒体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明显攀升。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资源的共享提供了良好的载体,科普工作也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通过制作多媒体科普宣传资料、建立科普网上课堂、开发科普趣味游戏网站、完善数字科技馆的建设,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快速、直接、互动性良好的传播媒介等等,建立权威的科普知识发布渠道,使优秀科普资源通过网络实现共享,提高优秀科普资源的社会利用程度。
  4、结语
  科学技术普及作为社会公益性事业,是一项有益千秋万代的伟大事业,其对建设科技创新型国家、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需要得到全社会的进一步重视和认同。要通过全体科普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进一步增强社会科普意识、丰富社会科普资源、构建良好科学传播氛围、提升科普能力,推动全社会崇尚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热爱科学知识,让热爱科学成为一种习惯,就如著名的科普网站科学松鼠会的愿景描述那样让科学流行起来。
  参考文献:
  [1]张义芳.国外科普工作要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2]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普统计(2012年版)[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3.
  [3]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发布[EB/OL].2010-11-25.
  [4]任福君.科技传播与普及概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5]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中国科协.科普基础设施发展规划(2008-2010-2015).2008-11-14.
  [6]任福君.中国科普基础设施发展报告(2011)[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3:60.
  [7]李瑞丽,崔家岭.国外移动公众科学教育的组织运营模式:美国和德国的启示[J].经济师,2011,[12],55-56.
  [8]山东省科协赴美国、加拿大科普基础设施建设考察团,美国、加拿大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考察报告,2011-2-9.
  [9]扬州科协.科普资料汇编国外科普概况[EB/OL].
  [10]武夷山.国外科普新观念与我国的科普工作[J].科学,2006,[1].
  [11]刘志刚.国外科普教育的启示[EB/OL].学习时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