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共管理对于社会的稳定及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失范势必会加重社会信任危机的相关连锁性反应。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相关内容的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公共管理与社会信任存在着极其紧密的联系,所以一旦社会上出现公共管理失范问题,社会信任危机也必然随之产生。政府相关部门要想在工作中对政府信用体系加以完善,就应该尽量建立健全的公共管理体制,为信用体系的建设提供相应的保障。本文在简要分析公共管理失范表现和原因的基础上,对社会信任危机的解决办法进行了细致的探索,希望能够为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提供一定的支持。
关键词:公共管理失范;社会信任危机;政府
社会信任是一个社会安全机制中的重要内容,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产生着直接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受到市场经济建设初步发展的影响,我国社会上的信任水平相对较低,甚至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一度出现了下滑趋势,对国家经济增长、政治稳定以及国际地位的提升产生了相应的不利影响。从社会运行理论的角度看,导致这种社会信任危机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公共管理失范。因此,现阶段我国政府应该加强对公共管理失范的研究,从不同角度对公共管理失范进行分析,进而结合公共管理失范问题探索社会信任危机的解决办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相应的贡献。
一、公共管理失范的具体表现和失范原因
1.公共管理失范极其表现。失范是社会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概念,根据涂尔干的相关研究理论,主要指人们在呈现出夸张化文化建设目标中逐渐失去了对规范趋同的情感支持,而在实际目标的建设中通过一定的手段极力获取未获得法律支持的利益,在集体意识发生改变和社会结构出现转型的历史时期,经济活动所带有的非道德取向变化导致公共生活出现一定的危机,造成社会整体结构和功能出现失调和紊乱现象,个人的情欲目标成为影响其行为的主要因素,最终必然会造成社会整体稳定情况的急剧恶化,行为规范的应有效力丧失,整个社会出现信任危机的病态发展征兆。现阶段,我国公共管理失范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结合方面:其一,工作人员懒惰怠工,本应在公共管理中发挥相应作用的工作人员不作为,损害群众利益,造成政府信用出现断链;其二,渎职失责,推卸本应该自己履行的责任,在工作中玩忽职守,造成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出现损失,对政府信用产生不良影响;其三,权钱交易、以权谋私、官商勾结,政府公共管理失效,对政府信用体系的建设产生不良影响;其四,两面行政,公共管理人员台上一套、台下一套,阳奉阴违,实施地方保护主义,不利于执法监督工作的开展,也推动了政府信任危机的产生。
2.公共管理失范出现的原因。当前我国导致我国公共管理失范出现的原因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整体行政意识较差。受我国传统行政管理心理的影响,一些政府组织成员自身行政意识较差,对法制建设相对忽视,不利于政府行政工作的高效开展。近几年,尽管我国已经认识到行政法制建设的重要性,并不断完善行政体制,但是在落后行政意识观念的影响下,组织成员的主观思想对行政决策产生重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公共管理失范的产生,对政府行政管理工作造成不良影响。第二,政府管理职能缺乏明确的定位。现阶段,在我国行政机构的建设中,由于管理职能缺乏明确的定位,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不同职能之间的职责和职权发生分离或重合现象,造成公共部门存在内部竞争和推诿责任现象,致使公共管理失范现象的出现。第三,政绩评估工作不够合理。尽管当前我国政绩评估共合作已经开始实施政治和经济的双重标准,但是受到政绩评估工作复杂性的影响,评估体系中仍然存在薄弱环节,造成一部分政府官员为了自身利益而忽视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促使公共管理失范产生。第四,权力的监督和执行规范性较差。由于我国公共权力的行使存在单一发展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严重限制和上下级之间的相互监督,对公共机构的监督和管理也缺乏足够的参考,致使公共管理失范现象产生,对政府信用体系的建设产生严重不良影响。
二、克服公共管理失范,解决社会信任危机的对策
1.培育科学的公共管理精神、公共管理精神是社会公共组织在各项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生命力、凝聚力等整体性精神风貌,是对公共服务进行管理的持久性承诺。现阶段,基于政府信任危机,亟需在社会建设中培育和构筑一种科学的公共管理精神,对公共管理工作做出正确的指引。这一精神的构筑一般包含效率、公正、责任和创新等方面的内容,其中效率具体指利用现有资源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公正则指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或者行使正义的自由裁量权来维护社会的公正和公平;责任代表着为公共利益而服务的意识和责任态度;创新表现为与时俱进的探索公共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解决办法,促使公共管理效用得到充分发挥。在工作实践中,公共管理精神能够通过适当的自我教育、社会舆论、组织强化和道德考核等方式,激励个体在公共管理方面的行为自觉,最大限度的克服行为失范现象,为政府信用体系的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2.构建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要想从根本上消除社会信任危机,就必须构建相对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在当前我国社会的转型发展时期,要构建一个健全、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必须以政府信用体系的建设为切入点,从政府信用体系的建设开始逐步打造能够真正兼顾人民利益、取信于民的公共信用体系,进而建成能够对现代化建设产生极大辅助作用的全社会信用体系,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相应的力量。在此工作中,政府应该在各项工作中坚持以民为本的工作原则,相关制度的制定和政策的出台都应该符合社会公益、公理、公德等方面的要求,促使政府工作的开展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自觉维护。同时,政府相关部门还应该不断建立健全的公共管理和服务模式,进一步提升管理效率和效果,为社会大众提供更为优质的管理服务,真正实现公共管理工作的开展亲近民众、为民众服务、维护民众的基本利益,推进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进程。
3.对公共管理决策进行优化处理。一般情况下,社会风险与信任危机之间存在一定的正比例影响关系,即社会风险的影响性越大,公共信任危机也必然越大,社会大众的社会信任感则必然受到不良影响而逐渐下降,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因此必须提升公共管理决策的科学性,规避社会风险或最大限度的降低社会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加强决策机制建设,在公共管理工作中在对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决策加以制定和贯彻落实之前,应该对国情和民情进行具体的考察,尽量听取社会上不同阶层对社会对本次决策的建议和要求等,进一步提升决策的科学性和社会适用性,保证公共决策的制定能够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发展需求相适应。同时,在体察民情的基础上也应该发挥相关专家在决策制定方面的重要作用,建立多元化的决策咨询机制和信息获取系统,切实提升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规避决策风险。其次,坚持预防原则。任何政治决策的制定必然都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在制定公共管理决策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决策评估工作的重视,明确决策执行后可能带来的相关风险,并针对风险做好评预防和应对方案,维护社会大众的根本利益。最后,建立完善的当事人参与决策体系。一般情况下,公共管理决策的制定必然关系到一定的公共群体,甚至在维护某些人利益的同时也会对其他社会大众的利益造成损害。因此在决策制定过程中要兼顾不同参与者的意见,保证各个方面参与者的意见能够得到充分的表达,最大限度的降低民众对决策的抵触心理,促使管理决策得到良好的贯彻落实,提升公众对社会的信任度,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贡献相应的力量。
三、结语
总而言之,当前我国公共管理体系存在相应的公共管理失范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社会信任危机的产生,所以为了规避社会信任危机,必须采取科学的措施加强公共管理,提升公共管理实际质量,进而在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基本利益的基础上,增强公众对社会的信任,完善社会公共信任体系,促使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袁建欣,覃凤阳,戴璐等.公共管理失范与社会信任危机研究[J].卷宗,2014(10):485-485.
[2]邹晓燕.公共管理失范原因及有效控制[J].魅力中国,2013(20):72-72,184.
[3]王庆林.基层公务员行政伦理失范的原因分析及解决路径研究[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23-27,3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