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快捷导航
网站首页
大学课后答案
毕业设计
高中课后答案
初中课后答案
小学课后答案
赞助我们
搜索
搜索
热搜:
物理答案
英语答案
高数答案
线性代数
本版
帖子
答案家
»
论坛
›
毕业设计
›
土建|机械|车辆|制造|材料
›
2018影响我国科技创新需求的障碍与对策(1)
返回列表
查看:
508
|
回复:
0
2018影响我国科技创新需求的障碍与对策(1)
[复制链接]
5983317
5983317
当前离线
积分
41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幼儿园, 积分 41, 距离下一级还需 59 积分
幼儿园, 积分 41, 距离下一级还需 59 积分
积分
41
发消息
发表于 2018-8-23 11:23:19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科技创新创造了新的社会需求,它和其他需要由科技来满足的需求一起,构成了推动现代社会运行的基本动力。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进行科技与经济体制配套改革以来,部分克服了“产—学—研”脱节的制度性安排的失败,但是也出现了一些更令人担忧的新问题。这些新问题仍在继续影响和制约着创新源的生长、扩大,制约着中国各个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有必要结合现状进行反思,通过环境变迁进一步为提高民族和区域的创新潜力和实力准备条件。
1 社会变迁对科技创新的潜在需求
在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的大背景下,创新源的生长受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文化环境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行为方式、资源配置格局、规制条件和环境氛围,是能否激励科技创新的根本原因。随着社会生活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经济和社会环境以及交往方式的变迁,可以为科技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推动并促进科技发展潜在需求的现实化。
1. 1 未来社会结构的变迁对科技的需求
在未来10到20年中,由于中国社会转型的全面展开和完成,社会发展将全面由传统向信息化社会转变。时间的不可逆性,使后来的发展总是跳跃式的,而决策和管理运行的科学化、信息化(数字化)以及信息的大众化是新型信息社会的重要特点,并由此创造了对科技和科技人才的全面需求。 http://
(1)在信息传播和收集途径上,目前,区域人均因特网数量、上网费用已经成为衡量区域信息化程度的重要标准。降低消费者消费成本,开发出物美价廉、便利、易于使用的计算机仍然是信息社会对科技发展的内在需求。这种需求和传统工业社会对汽车、手表等的需求一样,即使在科技不发展的情况下,家用或个人用计算机的普及仍存在广阔的市场前景。成本较高、私密性差、容量小、易受攻击,尤其是需要一定的使用技术仍然是制约个人用计算机消费的“瓶颈”。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案就是与此相关的教育、训练费用全部直接由厂商直接负担。 论文代写 http://
(2)在工作方式上,由于区域定位和社会发展阶段的差别。一方面城市化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的主流;另一个方面由于生活观念的变革在一些城市化高度发达的区域,早已出现了居住环境的乡村化趋势。这就出现了工作区与生活区的分离。工作区与生活区高度分工的直接后果是:提高了交通成本、创造了对便捷、快速的交通需求。这悄悄地改变了工作方式和对严格的、固定的工作场地的需求。在非严格、非固定的工作场地工作,不仅大大降低了对固定的工作场地的需求及其使用效率,提高了场地的运行成本;而且把这一部分成本转嫁到在这些区域内工作的居民身上。降低此类成本的一种制度性安排就是缩减和提高场地的使用效率,并且把这部分成本转化为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够分享到的福利及其保障。 简历大全 http:///html/jianli/
(3)在社会价值观方面,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与政治密切相关的社会伦理价值观,基于空想社会主义所产生的理性化道德人格,目前已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流动性的增强趋于解体。代之而起的是以公民个人和国家政治生活的务实化为主导力量的基本社会价值取向。在社会生活层面,绝大多数的公民都不安于既定的社会角色定位。人们开始在既定的社会环境中,谋求处境和状况的改变,尝试不同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同时,作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支撑的科技型人才,流向条件好、收入高、更有利于实现自身社会价值与人生价值的单位、区域,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社会潮流。“不安于现状”在不远的过去被赋予了更多的消极意义,而在今天却被赋予了更多的积极意义。讨价还价、讲条件和环境,即使在今天一部分管理者中仍被视为“品德不良”的表现;而在占优势的中、青年群体中则被视为懂生活、成熟或有实力的标志。从历史上看,诸如此类的社会潮流和社会价值取向,虽然无法在短期内产生对科技的直接需求,但是在人心思变,流动性很强的社会环境下,至少能够对科技的应用和传播产生积极的影响。 http://
1. 2 提高社会或区域综合竞争力对科技人才资源的需求
从中国社会的整体发展看,在未来10—20年中,形成一个“责任、权利和风险”高度统一、对称的社会运行环境已成为必然趋势。现行的责任、权利与风险分离,严重不对称的“权力与收益”一体、“权利与责任”分离的“收益内圈化和成本社会化”的制度性腐败将从源头上得到一定遏止。
在新的运行环境下,科技的发展将以更好地服务于每一个社会成员为目标。在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才创造的价值能够得到更加合理的回报的环境下,不仅会增加对各级科技管理、服务人才以及科技研发人员的巨大需求;而且他们的社会价值由于和新产业发展、新就业机会的创造密切相关,也有利于新兴产业和行业的出现。在一些科研组织和区域创新联合体中,对于管理、服务人才基本素质和接受教育等方面的要求将进一步提高。因此,全面提高全民族或各个区域的科学意识、理性化的思维方式等在内的科技素养,是未来10-20年中,中国发展所必须面临的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论文网 http://
1. 3 发展高科技工业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对科技人才的需求
人才是创新的主体,在“以人为本”的宏观战略视野下,要成为名副其实的创新源、区域创新联合体乃至于世界科技中心城市,就必须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制度化、理性化的使用。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区域或(和)企业的科技研发密度、知识和智力的密集程度等已经开始被视为核心指标。从世界发展现状和趋势看,在一些信息化程度较高的社会中,属于第三产业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都在迅速增长,而传统的第一产业,尤其是第二产业在迅速下降。显然,高科技工业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供给。 代写论文 http://
1. 4 造就人才和提高民族和区域竞争力对科技发展的需求
科技与经济,是最具竞争力的领域,是一个区域、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不仅产业结构的现代转型与科技密切相关,而且这本身也创造了对科技的需求。从科技自身的发展来看,科技正是在不断的满足社会需求中前进的。科技和教育本身都不是目的,而是在实现人的发展。在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一个区域、一个组织中,智力的落后是一种根本性落后,智力的发展是一种根本性发展。
结合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前沿动态看,纳米技术、以生物制药与基因工程为基础的生物技术、以先进的计算机与通信为主导的信息技术、以认知神经学科为核心的认识科学是“四大”前沿领域。基于这四个领域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领域的重新协同、组合而产生的会聚技术(NBIC),不仅在短期内可以满足人们获得更加廉价、更富有人性化的、功能更强大的计算机、生物医疗、航空航天等日常生活、科技自身与社会领域的需求,而且对于未来新的社会生活形态将会产生全面而重大的影响。
从现状看,目前计算机信息处理已经被用于生物学,成为生物学家观察、了解、构想新的实验的方法和工具。同时,科学家也正在将生物体看作是新计算方法的终极模型,同时,科学家们已经开始用生物机体论来重新设计和构建安全系统;通过数字信息处理来研究免疫系统并由此产生了几种强大的运算法则,能够帮助服务器免受黑客和病毒的攻击。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尤金·陈发明了一种能够从单分子中直接读取DNA序列的仪器,并创立了公司,专门对这一技术和以这一技术为基础的系统进行研发。在加州帕洛阿托创业公司任职的段镶锋开发出一种制造纳米线的方法,并发明了将这些纳米线组建到功能电路中去的技术,制造出体积只有传统晶体管十分之一的晶体管及小型发光二极管。他还掌握了如何将纳米线组安装在柔性底层上,这意味着制造出可折叠或可穿戴的计算机成为现实。从大的方面说,人类将拥有大量的成本低廉的各种量级的传感器网络和实时信息系统,机器人和软件将实现个性化,所有的器具均由智能新型材料构成,智能系统在不久的将来将不仅满足产业基础的变迁,而且会被普遍应用于个人、家庭、工厂、国家情报、防卫和攻击等各种系统,满足这些方面的需求。 http://
在不远的未来,会聚技术不仅能创造出新的产业、新的市场、新的生活、新的文化,而且通过自身的不断进步成为满足已知社会生活一切领域需求的基础。会聚技术群的纳米生物物理方向将直接取代人类大脑的部分功能。人体及器官对外界突变的感知能力将变得更加敏锐。老龄人群将因技术进步普遍改善体能与认知上的衰退。人与人之间产生包括“脑—脑”交流在内的高效通讯手段以及社会群体合作的效能将会极大的提高,大脑的潜力将被激发出来;人的悟性、效率、创造性及准确性将大大提高。从更长远的视野看,这意味着天才可以通过生物物理方法直接制造,生物体的智力可以人为加速改变。这将产生因为拥有科技的不平等,直接导致智力上的不平等,出现人群的根本性分化和巨大落差。一句话,要保持社会的竞争力就必须发展以会聚技术为先导的科技,提高民族或区域的科技创新势力和潜力。
2 科技资源构成现状与国际化的巨大风险 思想汇报 http:///sixianghuibao/
科技资源是从事科技活动的人、纳入科技运行的资金和实物以及科技信息等资源的统称。人是实践着的能动主体,主体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决定着创新源的生长及其变迁。文化环境不仅影响实施创新的行为主体的选择方向,而且作为一种既定的前提性因素,影响着实施创新主体的行为方式、科技资源配置格局以及科技创新的全过程。任何环境都具有一定的“承载量”,虽然制度性安排对一个区域、一个科研组织的整体“命运”具有边界作用,但是并非所有的制度安排都有利于创新。以下,试以在中国长期位居老二的、国际化程度较高的科技“重镇”——上海为例说明之。
2. 1 科技财力投入
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科技财力投入状况仍然是影响一个国家、区域科技人才资源分享能力的重要因素。科学家和工程师虽然有祖国,但是他们的工作是没有国界的。对财富的所有和支配权作为其工作和生活保障,作为工作意义和价值的体现形式,合理的补偿或回报是对其工作在社会分工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肯定方式。自1995年以来,上海在科技投入方面迅速增长了1倍多。其中,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和科委管理部分投入上升基本一致。2000年以后,RD占GDP的比例从2001年的1.78%,迅速增长到2003年的2.03%,首次突破了2.0%大关。但是,即使按照这个年均1.25%增长速度,到2010年仅能达到2.78%的水平。这主要依靠基本处于劣势的非涉外的民族经济的发展来补充,显然存在一定困难。在当今世界,日本已经达到3.0%,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后发国家、区域到2010年都把目标定位在3.0%的情况下,即使保持增长速率不变,仍存在很大距离。因此,虽然科技物质投入在增长,但是在开放的、竞争日趋剧烈的国际环境下,在物质条件和基本生存保障这个诱致人才区域转移的重要因素方面,上海仍然处于劣势。
2. 2 科技人力资源 思想汇报 http:///sixianghuibao/
人才的流动,是由于区域发展的综合优劣相比较所决定的。在发展机遇方面,人才对专业本身的忠实程度,远远大于他们对政治和地理区域的忠实程度。自近代以来,尤其是自20世纪80年代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削弱并趋于解体以来,人才在世界市场上的流动和配置的整体方向历来与当地的学术水平和文化传统存在密切联系。无论是世界学术中心的转移、产业革命中心的转移、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还是作为一个社会、一个区域创新联合体基础和核心的工业实验室和(或)研发中心分布密度的转移,都与人才寻求发展机遇存在直接联系。在这方面,上海在国内虽然具有一定优势,但是,由于受传统思维和政治制度安排的制约,至少直属中央或国家部委管辖的教育和科研等公共机构的科技人员,由于区域基本生活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巨大落差,他们很少从这种区位优势中受益。
上海1995年有91.64万名科技人力资源,见图2。到2003年,期间除了1996年增长到94.16万人外,整体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鉴于财力投入在增长,科技人力资源的成本在上升。科研人员的个人收入低下状况开始得到改善。但是作为一个区域性创新联合体,上海要建设成为世界科技中心城市,其核心标准,即科技人力资源密度在迅速下降,这直接表明了,上海在科技人才资源分享能力整体上在迅速下降。值得庆幸的是,从事科技活动人员下降不大;尤其是科学家、工程师,以及RD人员还略有上升。 论文代写 http://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