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快捷导航
网站首页
大学课后答案
毕业设计
高中课后答案
初中课后答案
小学课后答案
赞助我们
搜索
搜索
热搜:
物理答案
英语答案
高数答案
线性代数
本版
帖子
答案家
»
论坛
›
毕业设计
›
土建|机械|车辆|制造|材料
›
2018元代理学“流而为文”与理学文学的两相浸润
返回列表
查看:
516
|
回复:
0
2018元代理学“流而为文”与理学文学的两相浸润
[复制链接]
6569529
6569529
当前离线
积分
41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幼儿园, 积分 41, 距离下一级还需 59 积分
幼儿园, 积分 41, 距离下一级还需 59 积分
积分
41
发消息
发表于 2018-8-23 11:13:40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元代理学流而为文与理学文学的两相浸润 简历大全 http:///html/jianli/
内容提要 本文从理学与文学相互关系的角度进行考察,指出元代理学各派在其发展演进中流而为文这一趋势,分析了形成这种趋势的原因以及这种学术走向对诗风、文风、文学思潮的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从而从一个新的角度认识元代诗文的独特风貌及其成因。
元代学术以融合汇通为特色。研究者早已指出,元代理学融会朱陆成为潮流。其实不仅朱陆,举凡传统儒学、张载气学、事功之学以及吕祖谦东莱之学,都为各家吸收,参合变化。在诗文及文学理论界,打通壁垒,转益多师,表现出与宋人各立门户的不同取向。进而在文学与理学之间,也呈现融合汇通之势。这一重要的文化现象,对于元代的学术与文学,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使之表现出与宋、明均不相同的显著特点。
一、理学流而为文现象的考查与成因分析
清人黄百家评价元代金华之学时说:
金华之学,自白云一辈而下,多流而为文人。夫文与道不相离,文显而道薄耳。虽然,道之不亡,犹幸有斯。
又说:
北山一派,鲁斋、仁山、白云既纯然得朱子之学髓,而柳道传、吴正传以逮戴叔能、宋潜溪一辈,又得朱子之文澜,蔚乎盛哉!(《宋元学案》卷八十二《北山四先生学案》) 思想汇报 http:///sixianghuibao/
金华之学衍朱熹弟子黄千之一脉,由何基、王柏、金履祥、许谦递相传授,被认为是元代朱学之正宗,却不免在元中后期流而为文,与许谦同辈的柳贯(道传)、吴师道(正传),他们弟子一辈的宋濂(潜溪)、戴良(叔能)等人,都以文学显于时。金华之学真正为后世所知的,是其文澜而非学髓。可见元代理学文学化趋势之盛。
不独金华之学,元代学术各派都表现出了流而为文的发展趋势,与金华之学相较,有过之而无不及。兹历数于下:
许衡鲁斋之学。许衡受朱熹之学于江汉赵复,许衡弟子姚燧即以古文大显于世。《元史姚燧传》说:燧之学有得于许衡,由穷理致知,反躬实践,为世名儒。为文闳肆该洽,豪而不宕,刚而不厉,舂容盛大,盖自延?以前,文章大家,莫或先之。虽然也为世名儒,但其实并不以性理之学称,其历史地位的和贡献,在于他是文章大家。当时虞集就批评许衡后学谓修词申义为玩物,而从事于文章(《道园学古录》卷五《送李扩序》)。《四库全书总目牧庵集》提要则从另一方面说:燧虽受学于许衡,而文章则过衡远甚。《宋元学案》还将郝经归入鲁斋学案,郝经也只能算作有学者色彩的文人而不能算是一位理学家。此派后学,文章家历历有人,而性理之学却无嗣响。 代写论文 http://
刘因静修之学。《宋元学案》说:有元之学者,鲁斋、静修、草庐三耳。草庐后至,鲁斋、静修,盖元之藉以立国者也(卷九十一《静修学案》)。可见刘因在元代理学史上地位之重要。只是他享年不永,所及不远(同上),在学术上没有建立起独特的理论体系,自然也没有产生很大影响。但他是一位诗人,在文学上的声名,远远超过他在哲学上的影响。凡论元诗者必谈刘因,从元明直至今天,刘因都被认为是元代最重要的诗人之一。刘因本人已是儒者而兼文人,其后学不盛,至元未有苏天爵,他在理学上既无建树又无影响,其成就在文学与史学,已纯然文人矣。
吴澄草庐之学。吴澄从朱熹再传弟子饶鲁得朱熹之学,但他以和汇朱陆为特色。吴澄应该说是元代最有成就的理学家,为有元一代之儒宗。当时与许衡并称,有所谓南吴北许之说。但吴澄与许衡有许多不同处,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吴澄是儒者而兼具文人色彩。《四库全书总目吴文正集》提要已经指出了这一差别:衡之文明白质朴,达意而止;澄则词华典雅,往往斐然可观。据其文章论之,澄其尤彬彬乎!到他的弟子是虞集,已经完全是一位文入。前人论元代诗文,首称虞集,在元为一代文宗。明人胡应麟《诗薮》称他为一代山斗。但他于性理之学,虽说授受具有源委(《元史》本传),实则略无发明。 作文 http:///zuowen/
理学各派之外,如叶适永嘉学派之传,在元代也不例外地流而为文。元初著名文人舒岳祥、戴表元都是叶适后学,叶适一传窗陈耆卿,再传荆溪吴子良,三传阆风舒岳祥,戴表元是舒岳祥弟子。《宋元学案》卷五十五《水心学案(下)》舒岳祥传云:水心传于?NFDAA?窗,以至荆溪,文胜于学。阆风则但以文著矣。到戴表元则已被视为词章之士了。宋濂《戴剡源先生文集序》就说:濂尝学文于黄文献公,公于宋季词章之士乐道而弗已者,唯剡源戴先生而已(《剡源集》卷首)。
由以上所述可知,元代学术之流而为文,决非家一派的取向,而是整个学术的发展趋势,是元代学术带有共性的问题。这就使我们不得不思考形成这种趋势的文化和学术原因。
1.反思宋儒鄙薄文艺、倡导兼综理学文艺带来的学术走向。宋儒程颐曾提出文章害道说,走向鄙薄文艺的极端,影响所及,造成了宋代文章之弊。元初的学者对此已有清醒认识,并作了深刻反思。除了极少数人如许衡仍坚持文章害道外,理学各派学者都以孔子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为依据批判文章害道说,主张文道并重。北方学者中郝经就说: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陵川集》卷二十九《原古录序》),不是文章害道,而是道不离文,否则道便不能彰显于天下。稍晚一点的姚燧则说:文章以道轻重,道以文章轻重(《元史姚燧传》),文章对于传道是非常重要的。南方学者刘埙指出了南宋之末否定文章造成了文、道俱弊的局面,批评理学家谓性外无学,其弊至于忘道、忘艺,知有语录而无古文。始欲由精得粗,终焉本末具舛(《隐居通议刘澄〈魏鹤山文集序〉》)。戴表元更指出废文的结果是写的文章一切直致,弃坏绳墨,棼烂不可举(袁桷《戴先生墓志铭》)。吴澄也认为:道不载以文,则道不自行;文不载斯道,则文犹虚车也(《吴文正集》卷五十九《题康里渊赠胡助古愚序后》)。虞集于此也有深刻的论述。废弃了文章害道说之后,他们主张兼综文、理,其理想是以欧苏之发越,造伊洛之精微,使文必宿于理,而理无不粲然而为文(刘将孙《赵青山先生墓表》)。于是元代的理学家人多注重文采,作为文章,斐然可观。他们成了学者而兼文章家的人。一旦有了这样的双重色彩,那么就不可避免地向文的方向发展。因为他们的学术绝对不像文章那样具有广泛的社会需要。 思想汇报 http:///sixianghuibao/
2.学术背景发挥着潜在的但又是巨大的影响,这在北方之学表现尤为明显。当宋金之对峙,南北声教不通,程学盛于南,苏学盛于北(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五),苏轼的文学思想在北方的金代影响很大。接续苏轼古文理论的是元好问,他在金元之际的数十年中,为一代之文宗,所谓收有金百年之元气,著衣冠一代之典型。辞林义薮,文模道程,独步于河朔者几三十年(郝经《陵川集》卷二十一《祭遗山先生文》),可见他在当时北方之地位。元好问对朱熹理学是有一定抵触的,他的重文,对北方学者影响巨大。他谈文章之功用说:
千金之贵莫逾于卿相,卿相者一时之权;文章千古事业,如日星昭回,经纬天度,不可少易。顾此握管,?锋虽微,其重也可使纤埃化而为泰山,其轻也可使泰山散而为微尘。其柄用有如此。(王恽《秋涧集》卷四十五《遗山先生口诲》)
北方学者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上接受朱熹理学,自然会抛弃理学中重道轻艺的主张。实事求是地说,当时北方学者对于性理之学并未真有心得,虞集在《送李扩序》中曾不客气地指出了这一点。他们于理学得其皮毛,不能成为有所建树的理学家,文人的底色自然显露,流为文人便是不可避免的了。
3.门户打破之后学源交叉带来的学术变异。宋代学术门户森严,元人破除门户,融合汇通,转益多师,带来了学源关系的交叉,使得学术各派都发生变异。这也是理学流而为文的原因之一。这一点我们可以江右学派虞集和金华学派宋濂、戴良的学源关系为例来考查。人们看到了虞集与乃师吴澄学术之间的巨大差异,认为师徒之间学术发生了变异,但却不注意虞集学术渊源的复杂。其实虞集学术是多源的,如:通过家学渊源,他受其故乡学术风气之熏染,接受了传统儒学的影响,深受魏了翁之学的影响,又接受了其外家杨氏的《春秋》之学。他的重视辞章,最终成为文人,就与其故乡学术风气有关。他在《送赵茂元序》中介绍其乡学风气说:
吾蜀乡先生之教学者,自《论语》、《孟子》、《易》、《诗》、《书》、《春秋》、《礼》,皆依古注疏句读其为文,多尚左氏、苏子瞻之说。及稍长,而后得专从事于周程之学焉。(《道园学古录》卷五)
如此,他的未能成为学者而成为文人,就是十分容易理解的了。也就是说,他之承吴澄之学而变异,另有学术渊源。
宋濂、戴良作为金华后学而流为文人,也同样另有学术渊源。他们师事黄溍、柳贯和吴莱,而这三人同师事方凤。方凤为龙川后学,宋亡之后,肆意为汗漫游,遍接诸遗老,以诗文为事,与一时文士方回、牟、龚开、戴表元、仇远等,皆联文字交。黄晋卿、吴立夫、柳道传诸文章家皆出其门(《宋元学案》卷五十六《龙川学案》)。东南诗文之承传,即由此一系而来。如此看来,宋濂、戴良在元明之际以诗文显,也是很自然的事。
其他学派后学流而为文,也可找到学源关系的背景。
4.政治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元代承亡宋之后,对宋亡的教训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其中一点就是认为宋人空谈误国,特别是理学之空谈性命。谢枋得就说:以学术误天下者,皆科举程文之士,儒亦无辞以自解矣(《程汉翁诗序》)。郝经则更尖锐地指出:道学之名立,祸天下后世深矣。其学始盛,祸宋氏百有余年。今其书自江汉至中国,学者往往以道学自名,异日祸天下必有甚于宋氏者(《陵川集》卷二十三《与北平王子正先生论道学书》)。批评道学之空谈,提倡务实有用之学,在元人文章中随处可见。所以,元代的文化政策就是崇实尚用,这在元代文献中俯拾皆是。理学在元代虽说定为国是,但实际上并没有适合其发展的社会、政治环境和条件。元朝统治者并不需要王者之师的思想家,他们只需要润色鸿业的文人。当理学之天理人心性命之说失去市场,而统治者又需要润色鸿业、黼黻皇遒时,学者之流为文人,也是自然之势。元代学术各派,与政治结合越早的,流而为文就越早。坚不出仕隐居深山讲道的金华学派,当其后学一旦出山走向社会,也就流为文人了。 作文 http:///zuowen/
流而为文,在元代是学术各派的共同走向,而这一走向,又对学术和文学带来深刻的影响。 简历大全 http:///html/jianli/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其它专业的答案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