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94|回复: 0

2018基于土地生态学理论的耕地保护措施研究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41
发表于 2018-8-23 10:22: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基于土地生态学理论的耕地保护措施研究
一、土地生态学理论基础
  从生态学的观点看,土地首先是一个由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水文以及人类活动组成的生态系统。管子在他所著的《水地篇》中讲到:地者,万物之本源,诸生之根源也。人称土地的这种作用为生态功能,标明土地具有重要的生态特征。性质: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
  从生态角度看,土地重要的生态功能主要包括:生物栖息和支撑功能;植物生产和生物养育功能;环境净化和修复功能;地球生态系统的能力循环功能;生态环境变迁和历史记载功能。农业生态系统是人类有目的地利用农业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通过建立合理的生态系统结构和高效的生态机能,进行物质循化、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并按人类理想要求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系。
  二、我国耕地保护措施的演变过程
  我国耕地保护的措施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特性,其措施实施的目标也有所差别。本文将近现代耕地保护措施的演变过程划分为两个阶段:
  20世纪70年代,主要以平整土地、合并田块、整理沟渠、道路等形式开展耕地保护的组织活动;20世纪90年代至新世纪初,国民经济迅猛发展,建设占用耕地的趋势逐渐显露出来,导致耕地锐减,此时耕地保护的主导方向以增加耕地面积为主,通过未利用地开发、耕地内部挖潜等措施,实现耕地数量的新增,国家在此方面也作出了明确规定,如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新增耕地率不低于3%。而在耕地质量的保障措施方面,仅停留在方向性引导的层面;按照主管部门不同,其耕地保护的方式也不尽相同,该时期主要以遍地开花的形式存在,如由农业部门主导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基本农田整理项目,以及水利部门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项目,等等。其侧重点有所差别,但工程建设的共同目标均为保障农用地,尤其是耕地的有效产出率。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各地对建设用地指标的需求也不断增加。既要保障经济建设增量占用土地的需要,又要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这对耕地保护措施的载体、形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时耕地保护的措施不仅要求数量不减少,而且明确提出了耕地质量等级有提高的基本要求。在此背景下,从国家层面提出了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的新概念,制定了相关的标准、规范等。至此,耕地保护进人了新的发展时期,对耕地质量的提高及田间基础设施的修缮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耕地保护的组织形式以政府主导、国土搭台、部门联动、群众参与、整合资源、整体推进的格局出现;资金使用提倡引导和聚合相关涉农资金,共同投入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三、土地生态系统与耕地保护措施的关联性分析
  目前,耕地保护措施的主要载体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作为耕地保护的一项措施,其工程类型主要包括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及其他工程,共五大工程。为便于分析,将土壤改良工程和田块平整工程从土地平整工程中单列出来。
  耕地保护措施的实施对土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是对地表层各构成要素的影响,对地上层的气候及地下层的岩石、水文地质无明显影响,如图所示。
  (一)土壤方面
  实现耕地保护的目标,首先要提高耕地的质量,而土壤的物理性状能够反映出耕地质量的高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中的土壤改良工程,主要是通过施加农家肥、土杂肥等有机肥料,提高土壤肥力。该工程对土壤的耕作层厚度、有机质含量、土壤酸碱度、土壤质地等会产生有利的影响。
  (二)地貌特征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在工程类别中属于中小型工程,主要是在农业生态系统内进行的一项人类活动。其与地貌特征变化的关系不是特别明显,只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与区域内地形的关联性相对明显一些,如田块平整工程中的坡式梯田改水平梯田、灌排设施及道路设施的修建等,使该区域的地形特征变化会比较明显。
  (三)水文分布
  通过配套完善的灌溉与排水设施,可以保障耕地区域内用水、排水的问题,从而提高耕地的整体质量等级。该工程的实施,使工程所在区域的水文分布更加有利于田间耕作,同时又遵循了大自然中水的运动形态。
  (四)动植物种类变化
  根据目前高标准基本农田工程的特点,对动植物有明显影响的主要是灌排工程、道路工程、农田防护工程及其他工程。此类工程的实施对田间生物栖息地、植被生长环境等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引起动植物种类的变化。
  四、耕地保护措施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了对耕作层的保护
  耕作层是人类长期在土地上进行生产、耕作形成的重要的自然资源。所以,无论是田块平整,还是灌排工程、道路工程,都应首先进行耕作层剥离、存储,再进行土地翻耕、平整,基础设施主体部分的施工。但在实施工程建设时,往往忽视了对耕作层的保护。
  (二)基础设施建设未考虑土地的生态功能
  耕地保护措施中的灌溉与排水工程和田间道路工程,作为田间基础设施的主要组成部分,受到当地主管部门及老百姓的高度重视。从利于田间耕作、交通出行和后期管护的角度看,目前采用的设计方案是满足实际需要的,如灌排沟渠采用三面光的做法,提高了渠系水利用系数及排泄多余积水的效率;田间道路的路面进行了硬化,并采用了浆砌石或砖砌的路肩,从而保证了路面的稳定性(如图2所示)。但,从土地生态系统平衡的角度来看,人们一度认可的设计方案反而不是最理想的方案。
  路面、沟渠边墙及底板的硬化,使田间的一些生物种群失去了生存栖息地和繁殖的环境,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小区域内土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因此,目前主流的设计理念如何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实现人类对土地的有效使用和保护,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图3,4)
  五、小结
  全国范围内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也已融入到了社会各类型的工作中。因此,建议在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政策的指导下,可进一步优化田间基础设施的设计方案,除了考虑经济、社会效益之外,更应从土地生态系统平衡的角度对涉及工程的结构、设计参数、材料等进行适宜性评价,选择对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更有利的设计方案,切实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