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高考物理力学试题盘点与分析
2010年高考物理力学试题,全面考查力学部分的核心知识、学科主要思想方法和基本方法,注重命题的基础性. 试题以经典的模型为主,同时也适当通过与生活、生产和科技相联系,设置问题情景. 具有情景创新但新而不偏,不避陈题但陈中有新,依托教材习题但考查落点不同等特点. 整体试题相对难度有所降低,特别是广东的理综物理试题和往年的单科试题相比,难度下降较多,对高中教学起到关注基础知识和技能,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导向作用.
一、直线运动部分突出对v-t图像的考查
运动图像是中学物理图像问题中的重要问题之一,是每年各套试题考查的热点问题,今年主要集中对v-t图像的考查,直接考查v-t图像所能反映的一些物理信息,例如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的变化和运动方向的改变,同时也结合牛顿定律或动能定理等求解相关的物理量(如摩擦因数、力、功或功率等),但难度都不大.有选择和计算两种题型. 具体考查情况如下:
例1.(2010年广东卷第17题)如图1是某质点运动的速度图像,由图像得到的正确结果是
A. 0~1 s内的平均速度是2m/s
B. 0~2s内的位移大小是3m
C. 0~1s内的加速度大于2~4s内的加速度
D. 0~1s内的运动方向与2~4s内的运动方向相反
【解析】对A选项:因平均速度v==m/s=1m/s;对B选项:由面积法知:0~2s的位移s=3m. 对C选项:0~1s段直线的斜率大于2~4s的直线的斜率,因而:a1 a2;对D选项:0~1s、2~4s两个时间段内速度均为正,表明速度都为正向,运动方向相同. 因而应选BC.
启示:解v-t图像题的关键是理解速度图像的特点和所表示的物理过程的规律,要清楚地理解图像中的点线斜率截距面积的物理意义. 如图线与坐标轴所围图形面积的大小等于物体在该段时间内的位移大小;v的正、负值表示运动方向的正反. 由此还可以求解与加速度有关的相关物理量,如力F=ma,功率P=Fv,与速度相关的物理量如功W=△EK等等.
二、万有引力和天体运动的结合是各套试题的必考点
天体的运动问题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和难点,是万有引力定律应用的具体表现,这类问题实际是力和运动运用的延伸,由万有引力提供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求线速度,角速度、周期等状态量. 今年除广东卷外其他各套题都涉及到这个考点,题型以选择题为主,考查的内容主要是万有引力与牛顿定律、圆周运动的结合,讨论天体运行、变轨等过程中相关物理量(v、T、a、R和等)的变化. 具体考查情况如下:
例2.(2010年全国卷II第21题)已知地球同步卫星离地面的高度约为地球半径的6倍. 若某行星的平均密度为地球平均密度的一半,它的同步卫星距其表面的高度是其半径的2.5倍,则该行星的自转周期约为
A. 6小时 B. 12小时
C. 24小时D. 36小时
【解析】地球的同步卫星的周期为T1=24小时,轨道半径为r1=7R1,密度1. 某行星的同步卫星周期为T2,轨道半径为r2=3.5R2,密度2.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分别有
=m1()2r1
=m2()2r2
两式化简得T2==12小时
启示:突破这类试题的关键就是要知道所有万有引力问题都与匀速圆周运动的知识相联系,要认真分析卫星、飞船、空间站、航天飞机等天体物体绕地球运转以及对地球表面物体随地球自转的运动学特点、受力情形的动力学特点,建立天体运动的匀速圆周运动的物理学模型,即中心天体是不动,环绕天体以中心天体的球心为圆心做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力就是两者之间的万有引力.
三、动量和能量的综合问题依旧占据各套试题的主要地位
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和功能原理比牛顿运动定律的适应范围更广,是自然界中普遍适应的基本规律,是高中物理的重点,也是历年高考理科命题的重点和必考点. 2010年的高考物理试题几乎每套试题都体现这三大定律的重要性,所占分值在10~20分不等. 动量和能量的综合问题以多物体相互作用和多运动形式(直线运动、圆周运动或平抛运动的组合)组合为命题形式,除安微和四川卷是力电结合的方式命题,其他都以纯力学的方式出现. 具体情况如下表: http://
例3.(2010年广东第35题)如图2所示,一条轨道固定在竖直平面内,粗糙的ab段水平,bcde段光滑,cde段是以O为圆心、R为半径的一小段圆弧. 可视为论文联盟质点的物块A和B紧靠在一起,静止于b处,A的质量是B的3倍. 两物块在足够大的内力作用下突然分离,分别向左、右始终沿轨道运动. B到b点时速度沿水平方向,此时轨道对B的支持力大小等于B所受重力的,A与ab段的动摩擦因数为,重力加速度g,求:
(1)物块B在d点的速度大小;
(2)物块A滑行的距离s.
【解析】(1)设物块A和B的质量分别为mA和mB,B在d点的合力为F,依题意
F=mBg-mBg=mBg①
由牛顿第二定律得:mBg=mB② 论文代写 htt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