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911|回复: 0

2018现代秘书心理学瑕疵例析

[复制链接]

2

主题

2

帖子

82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82
发表于 2018-8-22 10:26: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无到有,从有到精,是高职高专教育规划教材必然要经历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因为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部分规划教材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存在或多或少的缺陷与纰漏实属在所难免。其中,语言表达方面的不严谨尤为教材编写者及高职高专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的问题——“语言是思想的外衣”。基于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本着“建设性的目的”,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6月第2版赵中利编著的《现代秘书心理学》中的瑕疵作以下论述。对于此书的一些看法只代表本人观点,仅供同仁参考。
  一、涉及同一相关问题的阐述,缺乏前后统筹,出现实质性差别,让读者疑惑不解
  教材第一章——秘书的社会角色在阐述“秘书角色的定义”时写道,“传统的秘书概念认为:‘秘书’是直接为领导机关、领导者个人处理日常事务,并做好服务的一种有一定职务的职业人员,它是一个行政职位。”“但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及加入WTO的客观要求,企业秘书活动、商务秘书活动、涉外秘书活动以及私人秘书活动日益成为秘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若只重视行政秘书的研究,必将使秘书学缺少时代意义和现代色彩”。而教材第三章——秘书的特殊能力在阐述“秘书的能力结构”时又如此表述:“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秘书的角色变化得很快,他们不再是打字员或是办事员。这个变化表明了秘书开始被归入行政管理工作范畴。”显然,善于思考然而缺乏相应社会生活经历的读者,很容易受前面“传统秘书概念”中“行政职位”观念的影响,对第三章的上述内容产生疑问:“传统”的“有一定职务”的“行政职位”如何变成了“过去”“几十年”的“打字员或是办事员”?“有一定职务”的“行政职位”岂能不“归入行政管理工作范畴”?尽管前后的语言环境不同,“行政”意义有别,可“行政职位”与“打字员或是办事员”毕竟都涉及了秘书的社会角色,只是一个直白、一个隐含而已。而“传统”与“过去”在表达历史时期概念时效果又大致相同,于是,读者据此产生上述联想与思考以致疑惑不解便成为非常自然之事。因此,教材编写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前后相关内容的紧密照应,避免读者产生此类不必要的疑惑。   http://

  二、在借鉴运用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时,语言表达模式的必要转换没有做到一致,使教材内容失之于整体性、系统性、科学性
  在论述秘书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的基本要求时,教材表述的纲目内容依次分别为:“观察的客观性、观察的全面性、观察的敏锐性”“注意的广阔性、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性、注意的转换性”“记忆的敏捷性、记忆的精确性、记忆的持久性”。而秘书思维能力的基本要求,其表述的纲目则是“思维要广阔、思维要精确、思维要有逻辑、思维要深刻、思维要敏捷、思维要灵活、思维要有创造性”。相比之下,教材在阐述秘书思维能力基本要求的纲目时,借鉴运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完成了语言表达模式的必要转换,给读者活学活用之感;在阐述秘书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基本要求的纲目时则没有实施语言表达模式的必要转换,有生搬硬套之嫌。
  除上述语言瑕疵之外,该教材第七章——秘书的工作激励,在介绍激励理论时可谓惜墨如金——激励理论大致可分为三大类: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和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内容型激励理论着重研究激发人的工作动机的因素。它主要以人的需要的满足作为出发点开展研究,较为著名的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赫伯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着重研究从动机的产生到采取行动的心理过程,较著名的有弗洛姆的“期望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等。这两类理论又统称为认知派激励理论,其共同特点是充分考虑人的内在因素如思想意识、需要兴趣等。第三类是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其侧重点是研究如何转化改造人的行为、变消极行为为积极行为,如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挫折理论”等。   http://

  激励理论作为工作激励的重要支撑基础,其基本原理与应用技巧是学生必须熟悉掌握的内容,教材编者不可能不知。教材只作如此简约、轮廓化的介绍远远无法满足实际需求,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究其实质,导致这一事实的根因与高职教育中所谓的“理论够用为度”不无关系,虽说教材的这一缺陷对“理论够用为度”有误解、误用之嫌,但依旧能够引发我们对“理论够用为度”这一高职教育指导原则的思考。就整体高职教育培养目标而言,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理论够用为度”有其科学、合理的一面,但它不能兼顾高职学生极大的个性差异性,高职教育事业长远发展所必需的高资质的“双师型”师资也会因此失去一条重要的来源渠道——我们现在所倡导、追求的“在生产一线是技术能手、在教学一线是教学能手”或许会成为“空中楼阁”。“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古训告诉我们,没有哪一个人能够保证:即使是某一学科、某一专业领域,高职学生掌握了哪些理论就是“够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