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标准》包括知识与技能、数学思维、解决题目和情感态度四个方面,也是对在数学课程中学生全面发展的界定。切实落实学生发展的要求,特别是把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解决题目和情感态度落到实处。因此,中学数学教师必须留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 、教师要与学生建立一种同等的师生关系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论生长点是“综合实践活动”,活动的核心是“探究性学习”。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转变。要实现这一转变,应处理好“继续”与“发展”的关系,教师要实现下列转变:
(1) 由“权威”向“学友”转变
教师在某些知识领域有不懂的题目而不是尽对的权威,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可以请学生帮助老师解决教学中的疑难,让学生消除学习的“神秘感”。不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同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同等的交流,教师要有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分享、一起成长。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学友。
(2) 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用鞭策、激励、欣赏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3) 由“挑战者”向“应战者”转变
新的课堂中不能仅仅是教师向学生提出一系列的题目,让学生解决题目。它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往提出题目,由于提出题目比解决题目更重要。学生向教师提出题目,便是对教师的挑战。开放的课堂中教师随时可能接受学生的挑战,而成为应战者。
二、教师应具有广博的数学知识。
教师在数学概念、原理和技能等方面具有广博的知识,能及时对课程目标和教学体系进行反思。
(1)把握的数学知识远远超过授课所需。非常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并引导学生把握重点知识,了解数学方面的新进展。
(2)明白数学的中心概念和原理(代数、几何、函、数统计学等),知道数学思维的基本步骤——审题、假设、建模、推理、结论,注重培养学生具备系统的数学知识。
(3)对基本数学观念有很深的了解,明白计算、规则、步骤、方法,不仅是规则,而且是学生理解题目的途径。能灵活运用多种多样的数学解题技能与技巧方法。
(4)熟练把握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清楚各部分的重点和难点,能在教育教学中捉住知识的关键,注重各种数学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的教学,以探索的形式暴露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内在规律。
(5)把握相关的教育心理学知识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能灵活的把实际题目抽象建模,能帮助学生发现题目中隐含的概念和规律以及它们之间的重要关系,并把各种观念和方法应用到题目解决中。
(6)了解丰富的数学史知识,利用对数学的感情,使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布满好奇和热情,并从中得到乐趣,巩固学习的信心。
三、 教师应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1)创设一种让学生在学习上积极向上、敢于冒险、解决题目时能享受到乐趣和成功的班级氛围。在这种课堂上,每个人都参与学习、发表见解、独立或协同工作。
(2)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性,并时常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肯定与赞赏,鼓励学生猜测、实验、分析、假设、推理,构建自己的理解方式和思维模式。
(3)善于表扬、激励学生,发展自信。时常通过作业展评、智力游戏、学习材料、课题研究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4)教师能给学生提供合适的数学背景材料,吸引学生,激发爱好,从巧妙的实践活动和实例出发展开教学,设计的有针对性、有层次题目,和学生在探索交流中体验知识的形成和理解把握知识的应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