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29|回复: 0

2018浅析《伤寒论》疾病自愈机理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41
发表于 2018-8-18 08:53: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要:通过归纳、分析张仲景《伤寒论》中有关疾病自愈的条文,认为《伤寒论》自愈的机理可能存在以下4个方面的原因,即:一、疾病自然病程结束,病即向愈;二、感邪轻微,阴阳偏颇不甚严重;三、邪有出路无需用药;四、阳气来复,疾病自愈。并且进一步指出张仲景以“勿伤正气”作为保证疾病具有自愈能力的手段,最后综合分析以上内容,认为中医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应该注重人体的自我康复能力,以保胃气、存津液为顾护正气的总原则,不可孟浪乱投,贻误病情。
http://
  关键词:伤寒论;自愈;机理
  中图分类号:R2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7)12-0011-03
  《伤寒论》为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的不朽著作,因其揭示了中医辨证论治的规律,是中医历史上第一部系统阐释理法方药的医学经典而被后世奉为圭臬。仲景临证,善于从整体把握疾病发展的规律,谨察阴阳所在,调虚处实,十分注重人体自我康复的能力,强调机理的自愈能力在疾病诊治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笔者通过精读原文发现,论中有“愈”、“欲愈”、“必自愈”、“必愈”、“解”、“欲解”、“差”、“自止”等相关条文竟占总条文数的六分之一,足可见仲景重视疾病的自愈能力。徐灵胎亦在《医学源流论》中指出“病之在人,有不治自愈者”,直接阐明了疾病自愈的客观存在。故笔者不揣浅陋,立足《伤寒论》原文,试分析《伤寒论》疾病自愈的机理,并进一步讨论其对中医临床的意义,以期达抛砖引玉之效。
  1疾病自然病程结束,病即向愈
  人与自然息息相关,自然界的六淫之邪可以伤人致病,自然界阴阳消长又可以对人的机体发生好的影响而有助于抗邪,同时人体阴阳的消长与自然界阴阳的消长节律有一定的同步性,因此六经病欲解都各有一定的时间,一些疾病在一定的日期或时辰,在疾病自然过程的结束,可不治自愈。《伤寒论》第8条曰:“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第12条曰:“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这2条明确指出疾病自愈之期或为七日,或为十二日,即说明待疾病的自然过程的结束,病可自行痊愈,仲景概括之为“以行其经尽故也”。
  2感邪轻微,阴阳偏颇不甚严重
  2.1饮食调理达阴阳平衡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指出:“所食之味,有与病相宜,有与身为害,若得宜则益体,害则成疾。”唐代孙思邈亦言:“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全生,不明药性者,不能以除病,故食能排邪而安脏腑,药能恬神养性以资四气。”可见在临床上有些疾病,尤其是那些药后邪去正未复者,并非必要投药,只须饮食调理,便可达到阴阳平和,从而疾病痊愈。《伤寒论》第71条云:“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太阳病发汗后,表证已除,因胃中津伤而干燥,以致烦躁不得眠,这不是里热伤津,只需要注意调护,给予少量的汤水,使其慢慢呷下,以滋润胃燥,胃中津液恢复则阴阳平衡,烦躁自除。《伤寒论》第329条的“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是对厥阴病阳复口渴的调护,厥阴阴邪退阳气复的渴欲饮水,采用少少与饮之,以滋助其津液,阴液得充,阴阳平衡,则病自可愈。《伤寒论》第398条强调“损谷则愈”,大凡疾病初愈时脾胃运化功能较弱,尚未恢复,故宜适当减少饮食,这是保护胃气的方法,也是疾病新瘥的自愈方法[1]。综上可见仲景对疾病的治疗,在于重视人体自我调节功能,当阴阳失衡不严重时,根据病情,通过饮食调理,以促进阴阳平衡,从而使疾病自愈。
  2.2阴阳自和阴阳自和指人体正气的自然调节功能,不借药物而能恢复健康。临床过程中出现体温正常,气血调和,食欲增加,二便通利等,是阴阳趋向平衡的现象(《中医大辞典》)。《??寒论》第58条云:“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本条意在示人由于汗吐下而致血与津液受到一定损伤时,未出现明显阴阳偏胜偏衰症状,阴阳尚能协调,则仍具有自我康复的能力,受损的血和津液亦能渐趋于恢复而自愈。《医宗金鉴》主张“静以俟之”,就是根据阴阳自和而说的。临床上确实有这种情况,只要邪气较轻,正伤不甚,与其药物乱投,不如勿药静养,待正气恢复,微邪自除,阴阳平衡从而达到疾病自愈。《伤寒论》第59条云:“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该条文举例说明阴阳自和者必自愈,若由于津液损伤尿源不足而致小便不利,不可用利小便方法去治疗,待津液复而小便利,便可自愈。
  仲景强调“阴阳自和,必自愈”,与《内经》所谓的“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相承。“阴阳自和”是祛病向愈的内在根据和客观基础,在中医辨证论治时,应该重视人体“阴阳自和”能力,对于阴阳失衡不严重的疾病,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勿乱投药物,待其阴阳自和,则病可自愈。
  3邪有出路无需用药
  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言:“夫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邪气加诸身,速攻之可也,速去之可也。”其认为可通过药物“攻之、去之”则邪去病愈,然而仲景在《伤寒论》中指出若机体能及时彻底祛除病邪,给邪以出路,疾病往往可以不药而愈。给邪以出路是人体顺应病势,抗邪外出的方式和途径,亦是疾病向愈的保证。《伤寒论》中邪有出路病自愈的方式有多种,举例如下:
  3.1邪随“衄解”病自愈《伤寒论》第47条曰:“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身无汗,表气闭塞,邪既不能从汗外泄,势必发生自衄的证候,正如《医宗金鉴》所云:“失汗则寒闭于卫,热郁于营,邪若不从卫分汗出而解,久则必从营分衄血而愈。”鼻衄后太阳病邪气得泄,因而获得痊愈。刘渡舟老先生认为如果病人不能以衄血自愈,也可考虑施以针刺放血的办法。这也是民间用针刺放血治疗各种热病有效的原理之一。
  3.2邪随“血下”病自愈《伤寒论》第106条曰:“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太阳病过程中发生的蓄血轻症,由于瘀血初结,血被热邪所迫,有妄行下出的可能,如果自动发生下血,则邪热可随血下出而解。关于血自哪儿下,清代钱天来认为“蓄血必从大便而出”,刘渡舟老先生亦持此观点,其认为“血自下”一般是从大便下血,妇女则可能有一些像来月经,男性一般是从大便泻下。     3.3邪随“脓尽”病自愈《伤寒论》第376条云:“呕家有痈脓者,不可治呕,脓尽自愈”,此条不言治法,而云脓尽自愈,盖因痈脓腐秽欲去而呕也,故不当治,这是邪有出路之象。陆渊雷对此论述尤为明快,其认为“呕本是病理机转,……若呕出痈脓者,则其呕为排除有害物之天然作用,当与排脓散等助其祛脓,脓尽则呕自止。若强止其呕,则脓不得出,生他变矣。”从中可知,治病必求其本,它本是在痈脓,痈脓引发的呕吐,要治疗痈脓,不要治呕吐,脓尽则热随脓去而呕自止。
  《伤寒论》中给邪以出路而病自愈的方式,除了以上3种方式之外,尚有邪从汗解、邪从利解、邪从尿解而病自愈等[2]。临床上需审查病机,知病之所由,密切注重人体的自然驱邪机能,逐邪外出,给邪以出路,使病自愈。
  4阳气来复,疾病自愈
  《素问?生气通天论》言:“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生动形象地喻示阳气于人体生命活动的极端重要性。阳气为一身之本,阳气的盛衰往往决定疾病的顺逆。《伤寒论》中诸多条文示“阳气来复”预示疾病自愈或欲愈。如《伤寒论》第287条云:“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兀?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少阴病虚寒证的预后,决定于阳气的盛衰,脉紧为寒,若自利而脉紧不去,手足不温,则阴寒愈盛,阳气益衰,其病为进;脉紧去而暴微,手足转温,虽有自利,并不是病情恶化,而是邪去阳复之象,寒邪消退,阳气来复,阴阳渐趋平衡,而获痊愈。然病至少阴阶段,证势必严重,条文虽言“必自愈”,仍需要综合各方面情况,给以适当的治疗,加速疾病的消退。再如厥阴病篇中的331条“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的阳气复则发热,利必止;336条“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的阳气来复,厥热时间相等,阴阳趋于平衡病自愈;341条“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的热多厥少阳胜阴退病当愈,以上3条可见阳气回复在疾病过程中对疾病愈合的重要作用。
  5讨论
  笔者从以上4点分析《伤寒论》中疾病自愈的机理,然而在临证时怎么尽量让疾病有自愈的可能?仲景在《伤寒论》147条言:“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此为热入血室之神志变化,与阳明燥实无关,故不宜攻下;邪不在表,亦不在膈,故不可发汗、涌吐,“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即指禁用汗、吐、下三法,勿伤正气,则病有自愈的可能。《素问?刺法论》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人体正气充足,则能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疾病是虚虚实实、变化多端的,在治疗过程中若辨治不明,有可能会出现药不对症的情况,甚至因医者误治而致伤阳、邪热内陷、损伤脾胃等[3],使病情变得更为复杂;亦有辨明疾病动态变化,谨慎用药,勿伤正气,使疾病有自愈的可能。仲景言“必自愈”,其实真正用意在“警人勿妄攻取,致谬误以生变乱之意”。
  医者在辨明疾病有自愈的可能时,是否就可以无需处理?仲景在《伤寒论》71、329、398条明言可通过饮食调护可促进疾病自愈,对于有自愈可能的疾病,笔者认为不该消极等待疾病自愈。如对于《伤寒论》58条,对于亡血亡津液者,阴阳自和者,及时酌进一些养血生津之剂以助其恢复,岂不更好,诚如柯韵伯所云“欲其阴阳自和,必先调其阴阳之所自。”在疾病有自愈可能时,医者再以治疗为辅佐,对疾病的加速消退,能起到积极的作用。经云: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胃气作为水谷化生之源,人体的后天之本,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作用,仲景在祛邪和扶正中,贯彻着“保胃气”思想,在服法和调摄法上注重保胃气,如糜粥调养护胃气;采用果食入药的配伍运用,如用饴糖、白蜜、葱、小麦、鸡子黄等,缓解峻药,和胃安中,扶助正气[4]。可见仲景强调“保胃气”在疾病痊愈过程中的重要性。医者在中医临证过程中,应该注重人体自愈能力,以保胃气、存津液为顾护正气的总原则,切不可孟浪乱投,加重人体正气的损伤,贻误病情。
  《伤寒论》中对疾病自愈的规律有着深刻和详细的揭示,在整个六经病阶段均有可能出现自愈。仲景一方面强调疾病具有一定的自愈机能,另一方面在于示后人在辨证论治中要重视人体自愈机能,综合运用各种方法,使得阴阳平衡。探究《伤寒论》中疾病自愈的机理,有助于中医临证时把握病程中疾病自愈倾向的征兆,了解疾病的转归,可避免不必要的治疗或过度治疗。
  参考文献:
  [1]徐立思,孔祥亮,何新慧.《伤寒论》疾病自愈机制与临床征兆[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6(6):27-29.
  [2]祝仁超,刘淑兰.《伤寒论》自愈机理初探[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3,19(9):498.
  [3]何威华.《伤寒论》中误治变证论治分新[J].湖南中医杂志,2014,30(3):108-109.
  [4]王锡振,陈晓锋,范宝康,等.浅议仲景“保胃气”思想[J].甘肃中医,2010,23(3):7-8.
  (收稿日期:2017-11-07)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