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快捷导航
网站首页
大学课后答案
毕业设计
高中课后答案
初中课后答案
小学课后答案
赞助我们
搜索
搜索
热搜:
物理答案
英语答案
高数答案
线性代数
本版
帖子
答案家
»
论坛
›
毕业设计
›
化学|环境|生物|医学|制药
›
2018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抗凝血相关项目的检测及其临床 ...
返回列表
查看:
283
|
回复:
0
2018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抗凝血相关项目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复制链接]
7732638
7732638
当前离线
积分
41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幼儿园, 积分 41, 距离下一级还需 59 积分
幼儿园, 积分 41, 距离下一级还需 59 积分
积分
41
发消息
发表于 2018-8-18 00:27:05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的发生与凝血-抗凝血-纤溶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选取首次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5例,同时随机抽取在我院体检中心就诊的50例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测定其狼疮抗凝物(LAC)、血浆蛋白C活性(PC)、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纤溶酶原(PLG)、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D_D二聚体值。结果急性脑梗死组vWF、PT、APTT及D_D二聚体值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发生时血液处于高凝状态。
http://
[关键词]脑梗死;狼疮抗凝物质;高凝状态
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_816X(2017)06_0456_02
doi:103969/jissn1009_816x20170613一般来讲,动脉闭塞超过6小时,脑组织的缺血性改变是不可逆的,所以对于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原则是尽可能地争取超早期治疗。纵观目前对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机制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APTT)、纤维蛋白原(FIB)等指标间关系的研究众说纷纭[1~3],本文通过对来我院急诊科就诊的4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标本进行凝血-抗凝血系统相关项目的检测,探讨凝血-抗凝血机制与脑梗死之间的相互关系,为脑梗死的实验诊断及发生机制提供一定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所有病例均选自2015年7月至12月在我院急诊神经内科首次就诊且发病6h内的急性脑梗死者共45例,其中男36例,女9例,年龄31~88岁,平均(6262±1319)岁,所有病例均经临床分析、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证实诊断(按全国第四届脑血病疾病学术会议的诊断标准诊断);随机抽取同期在我院体检中心就诊的经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均未见异常者为正常对照组,共50例,其中男38例,女12例,年龄32~87岁,平均(5940±1380)岁。两组在年龄及性别差异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初诊脑梗死患者在未使用抗凝药和溶栓药之前,静脉采血至枸橼酸钠抗凝管中,抗凝比例为1:9,颠倒混匀,以3500r/min离心10min分离血浆,-40℃保存待测。凝血项目检测方法:狼疮抗凝物(LAC)、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血浆蛋白C活性(PC)、纤溶酶原(PLG)、PT、APTT、FIB及D_D二聚体各项目。均在法国生产的STAGO_STA_R全自动血凝分析仪上操作检测,采用其配套试剂,操作过程严格按仪器操作规程进行。血浆D_D二聚体和vWF采用免疫比浊法,血浆PC及PLG采用发色底物法,LAC的测定采用LAC Screen/Confirm试剂盒,以DRVVT为原理,含有肝素抑制剂polybrene,可减少临床肝素应用的干扰。
13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采用SPSS 190版中文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见表1。
表1两组各项指标测定结果比较(x-±s)
项目对照组(n=50)脑梗死组(n=45)PT(s)1320±0611287±063*APTT(s)3746±3413386±374*vWF(%)10328±140516120±8238*D_D(mg/L)037±010099±094*FIB(g/L)308±067317±065LAC(比值)094±013091±006PC(%)11078±132411788±317PLG(%)9764±10439758±1538注:与对照组比较*P FIB与脑卒中:急性脑梗死组FIB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差异,与林满华的研究结果[4]相符,而与肖燕青及熊光仲等[2,3]的研究结果不符,究其原因可能是标本收集时间不同引起的。
LAC与脑卒中:脑梗死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在炎症、应激、血管切应力变化等作用下内膜损伤,进而局部血栓形成,使动脉狭窄加重或完全闭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LAC是免疫球蛋白,可不同程度地干扰磷脂依赖的凝血试验而没有抑制凝血因子的活力,它的持续存在被认为是不明原因的动静脉血栓的危险信号。目前认为LAC引起血栓的主要机制是LAC抑制了活化蛋白C的活性。本文研究显示急性脑梗死组LAC比值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并无统计学意义,而霍梅等[9]研究认?槟怨K阑颊?LAC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只能说LAC可能是引起脑梗死患者体内高凝状态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不是绝对因素。本文收集的脑梗死患者的高凝状态或许另有原因,具体原因尚需进一步探讨分析凝血及抗凝血机制。
参考文献
[1]汪钟,郑植荃主编.现代血栓病学[M].第1版.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7:456-474.
[2]肖燕青,郑仕富,何昕.脑梗塞患者脂蛋白(a)和出凝血时间的变化分析[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7,17(9):1663-1664.
[3]熊光仲,常瑞明,邓永红,等.脑卒中与血小板、纤维蛋白原、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的相互关系探讨[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3,12(11):760-761.
[4]林满华.脑梗塞患者PT、APTT、FIB检测的临床意义[J].河北医学,2001,7(6):1-3.
[5]何丙超,何明利.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血浆HCY、vWF和血清P-选择素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国医药导报,2010,7(6):33-34.
[6]董良瀚,徐碧瑜,庄文胜,等.脑梗塞患者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抑制物的活性变化[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5,14(1):44-45.
[7]刘江,翟明,张蕾.昆明地区汉族人vWF基因多态性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1,37(9):535-539.
[8]吉薇,顾健,沈连军,等.脑梗塞患者血浆抗凝血酶、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和D二聚体测定的临床意义[J].血栓与止血学,2013,19(4):167-168.
[9]霍梅,徐勇,何林.脑梗塞患者血浆中LA、APC_R及高凝状态的检测[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04,19(1):40-41.
(收稿日期:2016_12_25)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