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47|回复: 0

2018以情感化,以心引导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41
发表于 2018-8-17 22:51: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 要】 由于家庭教育、监管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成长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教师要遵循教育规律,关注他们的行为习惯养成。本文主要分析了留守儿童道德行为不佳的原因,以及留守儿童习惯养成的有效策略。
http://
  【关键词】 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养成;对策
  家庭教育的缺失,留守儿童得不到家庭的温暖,他们的成长会产生扭曲、错位的现象,对他们的成长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变得自卑、悲观、孤僻或暴噪、任性、极端。当前学校道德教育脱离学生实际,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忽视了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造成“知行脱节”的现象。
  一、留守儿童道德行为不佳的成因分析
  留守儿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与其他儿童相比,他们依然是一个数量庞大的弱势群体,他们的家庭教育长期处于空白,家长只关心他们是否温饱,而忽视了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加之他们的是非辨别能力差,在缺乏有监管的情况下,容易产生道德行为习惯的问题。
  1.家庭教育的缺失。亲情之间交流匮乏。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庭对子女的责任既有生物意义上的培养,也有社会意义上的培养,因而既有对子女有物质上的抚养,也要有思想上的教育。家庭在培养孩子基本生活技能、基本社会规范、行为习惯养成等方面起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是无法替代的。父母是子女教育的主体,对子女的影响是深刻的,而留守儿童的家长长期在外打工,一年难以与孩子相见几次面,父母与孩子之间缺少情感的交流,家庭教育的功能逐渐淡化,孩子对亲情的渴望难以得到满足,他们往往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如果交友不当,往往会误入歧途。父母的榜样作用受剥夺,监控作用被弱化,对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造成不良影响。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原有稳定的家庭结构被打破,教育环境也随之发生变化,他们与父母长期分离,寄养在亲戚朋友家庭,缺少与监护人之间的深入沟通,不能体会到家庭的关爱,亲情关系逐渐淡化,难以形成健康良好的道德品质。留守儿童习惯了单向的接受爱,而不会主动施爱,不懂得知恩图报,他们对家庭、朋友、社会冷漠,缺少同情心,缺少社会责任感。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长期分离,他们疏于管教,部分留守儿童行为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会发展成为严重的道德行为问题。
  留守儿童父母在与子女电话联系、过节回家沟通中,最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问题,当发现他们的成绩不理想时,他们的情绪会变得低落,甚至会大声训斥。他们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于是给孩子施加大量的压力,而较少去关心他们的道德品行,关心他们的习惯养成。父母长期在外奔波,会产生金钱至上的思想,这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心智。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家庭环境的不良因素不利于良好的道德意识的形成。
  家庭教育功能发挥的程度取决于家庭结构的完整程度,良好的家庭环境形成的前提是家庭的完整性,而这种完整性随着父母外出打工而瞬间被打破,孩子的成长环境随之恶化。留守儿童主要有单亲、隔代、亲朋等监护方式,其中隔代监护最为普遍,但这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对家庭教育的需求,主要表现在老人年老体弱,文化层次低,他们难以承担孩子教育的重任,对孩子的阅读、课外生活管理少,他们之间的举止言谈、日常行为有明显的差距。单亲家庭监护人出于对孩子的补偿心理,会尽力满足对他们的物质需求,对子女纵容溺爱,不利于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易变得放纵、任性。亲朋监控大多流于形式,他们只负责孩子的衣食住行,对孩子的其他行为不做过多的干涉。
  2.学校家庭脱节。教师的教学任务重,他们无法对每一个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了解,无法与监护人保持日常的联系,对德育工作无暇顾及,他们只是在违反制度、成绩滑坡时沟通,给留守儿童带来心理压力,滋生他们的抵触情绪。学校重智育轻德育,阻碍了学生良好道德意识的形成,没有作必要的指导,导致不良道德行为的形成也在所难免。
  3.社会重视不足。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大多是表层的关注,没有对深层次的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社会的各种不良道德观念、不正价值观念,一些不良现象影响了学生道德意识的形成,阻碍了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
  二、留守儿童行为养成教育的有效策略
  1.根据留守儿童自身特点,引导其走向自律。教师要结合留守儿童的年龄特征,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促进其主动地发展。养成教育不是无条件的遵从既定的道德规范,而是让他们学会判断、学会评价、学会选择,从而抵制来自社会、网络中的不良思想的侵蚀与影响。
  2.创设社会化的道德情境。教师要让学生通过相应的角色扮演,体验自己的价值定位,体验自己与他人之间的人际关系。进行情景模拟,强化学生的实践活动体验,唤起他们的社会角色,将情与境交融一起,引发学生的共鸣。学生通过“我做保洁员”“我做班主任”角色扮演,能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留守儿童对行为的实际操作能力,懂得关心他人,能提高自己的责任意识,使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得以内化。
  3.加强亲子沟通交流。父母与子女的沟通,一般都是讲大道理,父母更应该教育孩子怎么做事、如何做人,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指导,要留有足够的时间向学生渗透基本的道德意识,指导他们的道德行为。留守儿童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每月与父母视频通话,满足他??渴望与父母进行沟通的情感需求。
  4.密切家校沟通合作。道德意识的形成需要家长、老师的共同努力,要通过道德激励、道德讲解,并寻找合适的训练方式,帮助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学校要针对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向临时监护人宣传隔代教育、家教指南的有关资料,要让他们认识到留守儿童道德行为问题的严重性。让他们懂得及时与老师沟通,要让监护人对留守儿童有深入的了解,从而及时调整家庭教育的思路与方式。留守儿童对家庭缺少依恋感,与监护人存在代沟和心理隔阂,会对监护人的指导产生排斥,学校要定期举办临时监护人培训,调整监护人的思路,找到适合留守儿童特点的教育方式。
  总之,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导致家庭教育缺失有关,而临时监护人不能弥补原有的家庭教育,导致他们的行为习惯养成不佳,我们要做好德育工作,弥补家庭教育缺失对留守儿童道德行为造成的不良影响,要通过有效疏导,排除不良因素,滋养留守儿童的思想意识,促使他们道德行为的养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