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16|回复: 0

2018138例面部复发性皮炎的斑贴试验及临床分析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41
发表于 2018-8-17 18:18: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要] 目的 通过斑贴试验及问卷调查探讨面部复发性皮炎的可能致病因素及潜在规律。方法 对138例面部复发性皮炎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和斑贴试验,48 h和96 h后分别观察结果。结果 138例患者除2例患者因对所有试剂及试验材料过敏而剔除外,有99例斑贴试验阳性,占受试者的72.79%,其中对1种变应原阳性者24例(24.24%),对2种阳性者33例(33.33%),对3种阳性者22例(22.22%),对4种及4种以上阳性者20例(20.20%),阳性发生率较高的前6位过敏原依次为甲醛、硫酸镍、重铬酸钾、卡巴混合物、硫柳汞、对苯类。阳性率与年龄、性别相关,与化妆品的使用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面部复发性皮炎的发生与接触变应原关系密切,斑贴试验是指导面部复发性皮炎治疗的一个有力手段。
http://
  [关键词] 面部复发性皮炎;变应原;斑贴试验;临床分析
  [中?D分类号] R758.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7)33-0082-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possible pathogenic factors and potential regularity of facial recurrent dermatitis by patch test and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s 138 patients with facial recurrent dermatitis were given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patch test. The results were observed after 48 hours and 96 hours respectively. Results Of the 138 patients, except two patients who were allergic to all reagents and test materials and then were excluded, 99 cases were positive for patch test, accounting for 71.74% of the subjects. Among them, 24 cases (24.24%) were positive for one allergen, 33 cases(33.33%) were positive for two allergens, 22 cases (22.22%) were positive for three allergens, and 20 cases (20.20%) were positive for four and more allergens. The first six allergens which had the highest positive incidence rate were formaldehyde, nickel sulfate, potassium dichromate, Carba mixture, thiomersalate, and p-phenylene. Positive rates were associated with age and gender, and had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the use of cosmetics. Conclusion The occurrence of facial recurrent dermatiti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ontact with allergens, and patch test is a powerful means to guide the treatment of facial recurrent dermatitis.
  [Key words] Facial recurrent dermatitis; Allergen; Patch test; Clinical analysis
  面部复发性皮炎多见于20~40岁女性。近年门诊患者有明显增加趋势,其治疗方法虽多,但达到满意者较少,给临床治疗工作带来了诸多挑战。本病发病原因不明,有学者认为可能是化妆品皮炎或季节性接触性皮炎,与日光照射、温热和尘埃等刺激有关[1]。从这一角度,我们自2012年10月~2015年9月对常州地区138例面部复发性皮炎患者行问卷调查和斑贴试验检测,以探索其致病因素和潜在规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38例患者均为我院皮肤科门诊患者,其中男23例,女115例(男女比为 1∶5),年龄 8~64岁,平均(34.7±5.4)岁,病程 1~84年,平均(29.5±11.3)个月。病史中提供有季节性发病倾向的24例,占17.39%。病史中有明显接触物可疑因素75例(54.34%),其中化妆品接触史者45例,工作中可疑接触物者(油漆、染料、水泥、化学物品、粉尘等)25例,其他日常接触物(如手表、眼镜、首饰、鞋帽、洗涤用品等)5例。既往过敏史129例:其中接触物过敏史27例(20.93%),饮食过敏史39例(30.23%),无明确过敏史 63例(48.84%)。
  1.2诊断标准
  颜面部轻度红斑鳞屑性皮炎,轻微瘙痒,1周左右消退,反复发作;须排除接触性皮炎、单纯糠疹、湿疹、体癣等面部其他皮肤病[1]。
  1.3剔除标准
  试验前2周内口服或局部使用皮质类固醇药物;72 h内服用抗组织胺药物;皮炎活动期患者。
  1.4试验材料
  使用瑞典CHEMOTECHNIQUE DIAGNOSTICS公司生产、北京元康公司提供的“瑞敏牌”斑贴试剂盒,包括苯唑卡因、甲醛、硫酸镍等20种筛选变应原及配套进口斑贴试验IQ芯室。     1.5方法
  将已知的20种变应原以适量分别按顺序放入由惰性聚乙烯塑料制成的斑贴测试芯室中,液体变应原先在小室中放入滤纸片,再滴加变应原,将加有变应原的斑贴测试器贴敷在脊柱两侧,使之均匀接触到皮肤上并做好标记,48 h后去除斑贴测试器、观察皮肤反应并记录,96 h来院再次观察皮肤结果。
  1.6判断标准
  根据《皮肤性病学》[2]推荐的标准判读结果。具体标准:①-阴性反应;②±可疑反应 (仅有轻度红斑);③+弱阳性反应 (红斑、浸润、可有少量丘疹);④++强阳性反应 (红斑、浸润、丘疹、水疱);⑤+++超强反应(红斑 、浸润、丘疹、出现水疱大疱)。斑贴试验结果由两位皮肤病专科医生同时判读,可疑反应亦计算在内,以96 h结果为阳性率的计算结果。
  1.7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40岁组阳性率70.27%(26/37)。经统计学处理,21~40岁组阳性率相较于≤20岁组和>40岁组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40岁组之间阳性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
  2.4与化妆品使用的关系
  136例患者中,有使用化妆品史者45例,斑贴试验阳性发生率较高的前6位过敏原依次为甲醛、硫酸镍、重铬酸钾、卡巴混合物、硫柳汞、对苯类,阳性率82.22%(37/45),不使用化妆品者组试验阳性发生率较高的前6位过敏原依次为甲醛、重铬酸钾、卡巴混合物、硫酸镍、硫柳汞、对苯类,阳性率为68.13%(62/91),两组阳性率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论
  通过136例斑贴试验,我们发现对1种或1?N以上变应原过敏的患者占72.79%,其阳性率明显低于部分学者的研究结果,如杨素莲等[3]研究得出的阳性率为93.70%、邵亦心等[4]的研究得出的阳性率为90.35%、孙洁等[5]研究得出的阳性率为89.49%、吴瑜丹[6]的研究得出的阳性率为88.20%,也低于胡燕等[7]研究得出的阳性率结果83.01%;但我们的结果高于国内其他学者,如兰雅璐等[8]研究得出的阳性率为64.2%、胡跃等[9]研究得出的阳性率为65.17%,王琪等[10]研究得出的阳性率为54.0%、王立新[11]研究得出的阳性率为61.0%,而与周小芳等[12]对面部皮炎的研究结果(80.00%)相近。其中对2种或2种以上者占55.15%(75/136),提示部面复发性皮炎可能是多重过敏原致病的结果。阳性发生率较高的前6位过敏原依次为甲醛、硫酸镍、重铬酸钾、卡巴混合物、硫柳汞、对苯类,其中,对甲醛过敏的患者明显高于其他变应原(占41.41%),与国内其他学者的报道存在一定的差异[13-14]。可能各地区的生活习惯和使用物品不同有影响。检索相关文献发现,对于面部皮炎的斑贴试验结果,甲醛过敏大都占据主要位置,而对于其他皮炎湿疹类皮肤病,则不以甲醛过敏者为多[15]。甲醛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环境息息相关[16],主要存在于建筑材料、染料、化妆品、胶水、消毒剂、防汗剂中。因此,甲醛是否为颜面再发性皮炎发病的一种重要致敏原值得我们思考。
  本研究入选的男性患者较少,可能与女性更重视外表,前来医院就诊率较高以及女性接触化妆品、染发、护肤油、佩戴金属饰物比男性多有关,且两者的阳性率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与国内其他研究不一致[4,7]。从年龄角度,20~40岁年龄组阳性率要高于其他,其原因可能在于20~40岁年龄组接触的职业环境以及化妆品、染发剂、饰品等的使用机会要明显多于其他年龄组。
  有学者认为面部复发性皮炎可能是化妆品皮炎或季节性接触性皮炎。根据我们的研究,使用化妆品组和未使用组斑贴试验阳性结果无统计学差异,不能为此提供有力的依据,可能与本研究的样本量太小有关。研究中面部复发性皮炎患者斑贴试验阳性率达71.74%,可知本病的发生和接触外界环境的关系密切,但有季节性发作者仅占18.60%,是否可认为是季节性接触性皮炎有待进一步验证。
  通过对比两次判读结果,有22例患者第一次显示可疑反应的第二次结果仍为可疑、弱阳性或阳性反应,可能与反应时间不够或剂量误差有关,据此,我们将可疑反应也列入阳性率统计中,以更全面地反映变应原的分布情况。有23例患者96 h时阳性结果转为阴性(其中可疑阳性转阴性19例,弱阳性转阴性3例,强阳性转阴性1例),一般考虑为刺激反应,而刺激反应到第4天多能消退[17],但强阳性转阴性者是否为刺激反应有待商榷,另有文献认为部分变应原可至1~2周才有阳性反应[18],故我们应在以后的研究中增加观察次数。     ?之,面部复发性皮炎采用斑贴试验是诊疗的一个有力手段,有阳性过敏物应尽量避免,重在预防。但是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即患者个人的过敏体质和过敏原的存在,我们在避免可疑致敏物的同时,应配合药物治疗,调整体质,才能有效地预防面部复发性皮炎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赵辨. 中国临床皮肤病学[M]. 第3版.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603-723.
  [2] 张学军. 皮肤性病学[M]. 第8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8.
  [3] 杨素莲,谢淑霞,尹颂超,等. 127例面部皮炎患者斑贴试验结果分析[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6,26(17):2456-2458.
  [4] 邵亦心,胡跃,王朵勤,等. 311例面部皮炎患者斑贴试验结果分析[J/OL]. 世界临床药物,2017,38(2):108-111.
  [5] 孙洁,吴蓓玲,王锰,等. 495例面部皮炎的斑贴试验分析及临床意义[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2,22(3):490-492.
  [6] 吴瑜丹,王艳明,赖荷,等. 534例变应性接触性皮炎斑贴试验结果分析[J].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2016,23(1):27-29.
  [7] 胡燕,夏汝山,陆雪芬,等. 颜面再发性皮炎665例接触性变应原分析[J].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3,27(5):472-474.
  [8] 兰雅璐,王璐,李巍. 面部皮炎患者123例斑贴试验分析[J]. 中国美容医学,2013,22(7):743-746.
  [9] 胡跃,唐慧,王朵勤,等. 上海地区560例光斑贴试验结果分析[J]. 中国临床医学,2015,22(5):667-669.
  [10] 王琪,刘丽娟,陈文革,等. 颜面再发性皮炎200例斑贴试验分析[J].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5,37(7):841-842.
  [11] 王立新,陈荃,高爱莉,等. 广州地区123例斑贴和光斑贴试验结果分析[J].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2014,21(2):121-122,130.
  [12] 周小芳,黄秀英,尹锐,等. 130例颜面再发性皮炎变应原点刺试验结果分析[J]. 皮肤病与性病,2012,34(1):3-4.
  [13] 黎伟珍,张弘.106例面部皮炎斑贴试验结果分析[J].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12,28(10):752-753.
  [14] 郑结成,徐宁,张杰,等. 疑似面部化妆品变应性接触性皮炎58例斑贴试验[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6,30(4):369-371,379.
  [15] 曲燕,孟现广,杨秀莉. 166例面部皮炎患者临床及致病因素分析[J].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16,32(10):611-613.
  [16] Trattner A,Johansen JD,Menné T. Formaldehyde concentration in diagnostic patch testing: Comparison of 1% with 2%[J]. Contact Dermatitis,1998,38(1):9-13.
  [17] 李林峰. 接触性皮炎与皮肤变态反应[M]. 第2版. 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171.
  [18] Hillen U,Jappe PJ, Frosch D,et al. Pirker Late reactions to the patch-test preparations para-phenylenediamine and epoxy resin:A prospective multicentre investigation of the German Contact Dermatitis Research Group[J]. 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2006,154(4):665-670.
  (收稿日期:2017-09-09)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