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00|回复: 0

2018京城“三田”故事多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41
发表于 2018-8-17 16:45: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永远的“白毛女”田华、“脱下戎装书鹏程”的田永清、中国评书发展的“领航人”田连元,他们被称为京城“三田”。虽然几近耄耋之年,但仍以春之真诚、夏之热忱、秋之包容、冬之刚贞,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和激励着无数青年涵德养性、砥砺前行   
http://
  在我家里,有一张极为珍贵的照片,是三位年长者的合影。提起他们的名字,可谓广为人知。一位是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田华老师,一位是“军中儒将”、总参兵种部原政委田永清将军,一位是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田连元老师。很多人都熟悉他们,亲切地称其为京城“三田”。说起他们的故事,可谓精彩纷呈。
  田华:站在电影银幕上的“党的好女儿”
  田华,原名刘天花,1928年出生。12岁那年,她加入了当时的八路军晋察冀抗敌剧社,并改名田华。严格的业务训练使她进步很快,1950年,东北电影制片厂要将经典歌剧“白毛女”搬上银幕,田华被选中,并作为“特约演员”扮演女主人公喜儿,这是她第一次“触电”,由于从舞台到银幕有一定距离,田华凭借着自己的生活积累和朴素的感情,出色地完成这一人物形象塑造,获得影界内外的好评,她也因此片一举成名。“我扮演白毛女,可能就是缘分吧。我生活在农村,我有和喜儿一样的农村生活经历。”田华动情地说。
  就是这部影片,让田华走上了银幕,走进了观众视野,相继主演了《花好月圆》、《江山多娇》、《秘密图纸》等多部影片。在饰演《党的女儿》时,田华以其特有的表演风格,塑造了一个赤诚为党工作的“李玉梅”。自此,“党的女儿”这一人物形象便深深扎根于人们心中。原文化部部长茅盾观影后这样评价说:“田华塑造的党的女儿是卓越的,没有她的杰出表演,这部影片不会给人以深刻而强烈的感染。”
  第一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提名奖、第12届中国电影演员表演艺术学会金凤凰奖终身成就奖、第19届金鸡百花电影节之第30届大众电影百花奖终身成就奖……斗转星移,在艺术的道路上,尽管荣誉满身,但田华却始终保持着质朴的生活习惯。在她家中没什么像样的家具和装饰,最珍贵的便是摆放在客厅、书房中的一幅幅电影剧照。这些穿越半个多世纪而保存下来的电影剧照,将一个个银幕中经典的瞬间化成永恒记忆,凝固成新中国电影史上的一个个耀眼符号。面对潮水般的鲜花和掌声,田华却淡然地说:“我不过是万紫千红中的一朵花,独花不是春。”
  党和人民没有忘记这位终生沉醉于电影艺术表演的“好女儿”。
  2009年10月1日,田华应邀参加建国60周年国庆观礼。在观礼台上,她激动地回忆起建国大典上的难忘时光:“那年4月,我随部队进入北京,并和我爱人苏凡结婚。结婚不久,苏凡就参与了开国大典天安门主会场的设计,并因亲自带队制作了天安门城楼上八个大宫灯,而载入史册。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也是我和苏凡钻石婚纪念,我们和新中国一路走来。”   
  2015年9月3日,田华作为抗战文艺老战士代表,参加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活动,她和其他老战士一起,乘坐敞篷车经过天安门广场,接受了习近平主席的检阅。田华激动地说:“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荣誉”。
  如今,已89岁高龄的“白毛女”早已银发满头,“党的女儿”却依然年轻。田华说:“我觉得人民还需要我,许多社会活动和广大人民还需要我,但我总觉得我做得太少,而党、军队和人民给我的太多,所以我要力所能及地干下去。”
  田永清:脱下戎装书鹏程
  “爱军习武儒将风,脱下戎装书鹏程。”这是中央军委原副主席迟浩田题赠给田永清将军的一帧条幅。一位将军,何以能够得到军委领导的如此垂青?
  翻开他的简历,田永清在读高中时,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因为学习成绩优异,高中毕业后被保送到解放军外国语学院深造。他先后在总部机关和军事院校工作42年,官至正军职、少将军衔。2001年5月,在原总参兵种部政委岗位上退休。   
  谈到自己的生平,田永清说了这么两句话:工作时尽到了本职,退休后发挥了余热。最引人注目和啧啧称赞的,不是他的将军军衔,而是内心深处跃动的那颗赤子之心。退休16年,读书300余本,著有《和领导干部漫谈做人做事做官》、《和大学生漫谈成人成才成家成功》等8本书,近200万字,发行10多万册,产生了广泛影响。足迹遍布20多个省市,近千场报告,50多万人次听众,这就是田永清退休后的主要生活内容。此外,田永清将军还是中办《秘书工作》杂志“灯下漫笔”专栏作者,每月发表一篇专栏文章,迄今已逾4年。
  时光回溯到2003年4月5日,当身着便装的田永清走上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大厅的演讲台时,坐在台下的千余名大学生,并没有对这位退休将军给予太多关注。毕竟,无数政要、知名学者、社会名流都曾在此演讲过,一个普通长者能够讲述多少“惊世之言”?
  面对台下议论纷纷的大学生们,田永清语气平和地说:“我先说三句话,也算是约法三章:一是大家可以交头接耳说悄悄话,二是可以闭目养神打瞌睡,三是可以中途退场开小差。”几句简单的话语,使原本嘈杂的大厅顿时安静下来,大学生们稍一愣神,旋即鼓起掌来。
  田永清讲课从来不带讲稿。面对台下上千双投向他的目光,从蔡元培、陈独秀、胡适“三只兔子”引领北大开始,展开了他的演说,两个小时的报告,田永清引用的成语典故、古今人物多达57个,平均不到3分钟就有一个知识点,演讲内容含金量?O高,大学生们既惊奇又佩服。数十次掌声此起彼伏,余音绕梁而不绝于耳。     有人把田永清的报告概括为“三绝”:上台敢说三句话,报告不拿一张纸,对什么听众讲什么话。自此,“三绝”的说法越传越广,许多单位尤其是军地高校,纷纷慕名邀请他去演讲。听过田永清演讲的人,都说他的报告“有听头”,说出的话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哲理性为一体;“有笑头”,经常出口成章,妙语连珠,幽默风趣,掌声雷动;“有说头”,报告会一结束,不用专门组织,听众就会自发进行议论和讨论;“有想头”,他的报告总能给听众留下深刻的思考和回味。
  “一生至少听一次,一次影响一生”,有听众如是说。
  田永清多年积累概括出的“人生十宝”,其中第十句话是说,一个人要争取做到“两个极致”:一是把自己的潜力发挥到极致,二是把自己的寿命和健康延长到极致。如今的田永清,依然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他说,有生之年,还想争取做到“一、二、三”,即追求“一个目标”:健康长寿、永不变色;画好“第二个句号”:他已为自己的军旅生涯画了一个比较圆满的句号,争取在告别人世时,再画一个更大更圆的句号;力争圆三个梦:强国梦、统一梦、百岁梦。
  田连元:中国评书发展的“领航人”
  他生逢乱世,经过战火,当过难民,四处漂泊;他遭遇过“文革”,受批挨斗,下乡务农,穷困潦倒;他是国内首个把长篇评书搬上电视荧屏的人,声名远播;他还走出国门,在外国大学校园里讲述和传播中国评书艺术。他就是中国评书艺术界的常青树、中国评书艺术发展的见证人、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田连元。   
  评说过《隋唐演义》、《杨家将》、《瓦岗寨》等多部作品,现任中华曲艺学会副会长、中国曲协评书艺委会主任、辽宁省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的田连元,曾这样说自己:“才不出众,貌不惊人,少年家贫辍学,没有一纸文凭,学艺未敢偷闲,登台即告失败,很想改行,但无路可走。出版过几本书,皆非上乘之作;多次参加全国汇演获奖,但没陶醉;在广播、电视上录长篇书,但没发财。”
  上世纪40年代末,由于父亲身体每况愈下,小学五年级的田连元不得不辍学回家,开始了评书学艺生涯。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弯弯曲曲,而时常在拐角处给人以想象不到的希望。1960年的一天,辽宁本溪曲艺团开始面向全国招收曲艺演员,这一消息扣动了田连元的心弦,那时他还在山东济南演出。更巧的是,曲艺团也期盼他的加盟。就这样,时年19岁的田连元成了曲艺团的一员。
  机遇总是青睐有才华之人。1985年,辽宁电视台找到田连元,准备与其合作开办一档电视评书节目,田连元欣然应允。栏目播出不久,便在辽宁掀起了一股评书热潮,田连元也开始走进全国观众的视野。“一张嘴,说尽天下大事;一个人,穿越古今时空;一抖扇,烽烟重新过眼”。身穿长袍、拍着醒木、摇着纸扇的田连元,成为一代国人的难忘记忆。
  1987年初,田连元评书《杨家将》登陆北京电视台。1988年,中央台推出田连元评书《水浒传》,电视日播数月,每当夜晚来临的时候,京城出现少有的万人空巷。那段时间北京台和中央台总是邀请田连元来北京录制节目。“那时很想在北京有个落脚的地方。”田连元回忆说。
  2001年,田连元终于在北京丰台购买了房子,从此和老伴移居北京。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2014年5月,田连元从北京回沈阳,小儿子田昱去接站。回程时,一名醉驾司机酿成严重车祸,驾车的小儿子不幸遇难,田连元身受重伤……
  2015年9月,也是田连元遭受车祸1年零3个月的时候,北京一家单位再次举办公益性书画交流活动,想邀请他参加。74岁高龄的田连元带着车祸后的虚弱身躯,又一次出现在了公众的视野之中,现场报以热烈掌声,经久不息。
  热心公益文化事业,架起“三田”心灵之桥
  田华、田永清、田连元,来自不同领域,有着不同经历,本无密切交集。他们之所以能够相遇,是因为都热衷于公益文化事业,都怀揣对社会的无言大爱、对党的赤胆忠诚、对艺术的炽热情怀。
  笔者作为一名文化艺术爱好者和昔日的老干部工作者,在过去10多年的时光里,陪同三位老人参加了多次社会公益性文化交流活动。那张“三田”合影,便是他们在建党90周年参加活动时留下的身影。
  三位老人虽然都是闻名京城的名人,却没有为任何商家做过代言,为私事打过招呼。2012年,田华三儿子病情危急,家中又捉襟见肘,有一个药商找上门请田华代言,支付高额酬金,但田华婉言谢绝。她说:“我的荣誉来自观众朋友的信任,艺术不能和金钱作交易。”
  田华长子杨雪雷大校,曾是田永清的部下,田华作为著名艺术家,当时和许多总部领导都很熟悉。每逢有领导来看望她时,她都闭口不提私事,因为她脑子里“不要向组织上伸手要级别”的意识根深蒂固。长子最后止步于正师职岗位。
  退休后,田永清和田华交往密切,田永清总是亲切地称呼田华为“田大姐”。2016年,田华88岁生日时,田永清作诗并题写条幅:“党的女儿叫田华,芳龄刚到八十八,过了米寿过茶寿,白发红心赛鲜花。”
  田将军敬重“田大姐”,也关爱“田老弟”。那年,闻听田连元遭遇车祸,田永清心急如焚,自己在外作报告不便,就安排部属前往探望。田连元康复后,无论多忙,田永清和田华经常抽空登门拜访或电话问候。
  曾经在一次公益活动中,田永清和田连元打着拍子、轻声应和,田华激情朗诵《你们年轻,我们也年轻》:“你们年轻,我们也年轻。你们年轻总是写在脸上,我们年轻总是藏在心房。你们做梦,我们也做梦。你们做梦充满了遐想,我们做梦从来不去多想。你们是太阳,我们也是太阳。你们是一轮火红的朝阳,蒸蒸日上,我们是一抹绚丽的夕阳,同样灿烂辉煌……”  2016年10月,田永清将军将亲笔书写的米寿祝福条幅赠送给“田华大姐”  
  京城“三田”,虽然几近耄耋之年,但百花枝杆奇崛而不枯瘠,花蕾清新而不柔媚。三位老人以春之真诚、夏之热忱、秋之包容、冬之刚贞,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和激?钭盼奘?青年涵德养性、砥砺前行。
  (编辑/李宁 校对/梅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