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快捷导航
网站首页
大学课后答案
毕业设计
高中课后答案
初中课后答案
小学课后答案
赞助我们
搜索
搜索
热搜:
物理答案
英语答案
高数答案
线性代数
本版
帖子
答案家
»
论坛
›
毕业设计
›
化学|环境|生物|医学|制药
›
2018双钢板内固定技术治疗肱骨干下段骨折的临床分析
返回列表
查看:
248
|
回复:
0
2018双钢板内固定技术治疗肱骨干下段骨折的临床分析
[复制链接]
8363745
8363745
当前离线
积分
41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幼儿园, 积分 41, 距离下一级还需 59 积分
幼儿园, 积分 41, 距离下一级还需 59 积分
积分
41
发消息
发表于 2018-8-17 14:27:56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摘要】 目的 探讨双钢板内固定技术治疗肱骨干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56例肱骨干下段骨折患者, 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26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双钢板内固定技术治疗, 对照组患者采用单钢板内固定技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肱骨干下段骨折患者采用双钢板内固定技术治疗, 较单钢板固定术, 骨折愈合时间更短, 效果更佳, 值得应用。
http://
【关键词】 双钢板内固定;肱骨干下段骨折;疗效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35.037
肱骨干下段骨折是一种临床常见且多发型骨折, 针对有明显移位的不稳定骨折, 若采用传统保守治疗, 易出现骨折愈合期生活质量差及不愈合率高等缺点。基于生物力学层面而言, 肱骨后侧为其张力侧位, 因此, 采取内固定时, 将钢板放置后侧, 与生物力学要求相符[1]。另经生物力学模型得知[2], 采用双钢板于后方、前方或侧方的弯曲应力加载, 较单钢板, 均偏优。本次研究双钢板内固定技术治疗肱骨干下段骨折的临床疗效,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9月~2015年9月本院收治的56例肱骨干下段骨折患者, 排除桡神经麻痹者, 受伤至手术时间为7 h~5 d。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26例)与对照组(30例)。观察组中男19例, 女7例;AO分型:A型2例, B型13例, C型11例。对照组中男21例, 女9例;AO分型:A型5例, B型18例, C型7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完成麻醉后, 取侧卧位, 患肢放于体位架上(“工”型), 围绕骨折部位, 取肱骨后侧正中位置, 作一切口, 将肱三头肌充分显露, 将肱三头肌腱膜以纵形方式切开, 并与外侧头、肱三头肌长头分开, 将肱三头肌骨膜、内侧头切开, 充分显露骨折处, 利用触摸法找出患者桡神经, 并解剖, 然后运用皮片作牵拉保护。手术操作中, 大多肱骨下段骨折者均会不同程度的伴有蝶型碎骨块, 对此, 于直视下将骨折碎片复位, 用皮质骨螺钉(1~2枚, 3.5 mm)将其固定。观察组患者对位对线满意后, 在肱骨后外侧, 采用1块肱骨直型加压钢板(创生医疗公司)固定, 然后挑选重建钢板塑型, 于患者肱骨内侧柱加以固定。术中, 经C型臂X线机透视显示, 患者均有较好的骨折复位效果, 最后置负压引流管引流。而对照组患者在骨折复位且满意后, 采用1块肱骨直型加压钢板(创生医疗公司)固定, 固定位置可以在肱骨后侧或后外侧, 经C型臂X线机复查, 复位良好, 置入引流管。术后进行常规性预防感染处理, 并进行肘关节功能锻炼。
1. 3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记录两组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及术中出血量, 术后随访12个月, 观察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 并观察并发症情况。依据 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3]
系统, 对患者患肢肘关节的总体功能进行评价, 日常功能25分, 关节活动20分, 疼痛45分, 稳定程度10分, 优:评分≥90分;良:评分75~89分;可:评分60~74分;差:评分0.05), 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肱骨干骨折在各类型骨折中占比约为45%, 通过手术治疗所造成的不愈合率为6%~11%, 非手术为0~12%[4]。肱骨干骨折若治疗不当, 极易造成延迟愈合甚至不愈合的情况。肱骨骨折术后出现骨不连状况, 大多数由上肢过早活动或一期处理不妥所造成。理论上来讲, 采用双钢板固定方法固定, 无论是刚度还是抗疲劳作用, 均优于其他固定方法, 有实验指出, 在两个均呈90°的平面上, 双钢板有着最强的抗疲劳作用及固定刚度。有学者通过生物力学试验得知[5-7], 肱骨下段骨折采用单钢板固定时, 钢板的扭转角度明显增高, 另外, 其轴向压缩位移以及三点弯曲位移也明显增高, 应力容易在内侧骨缺损区汇集, 使对应的钢板部形成高负重区, 易出现钢板断裂。当解剖并复位肱骨下段内侧骨块后, 尽管骨折的稳定性有所增加, 但一些应力却由此而分散, 单钢板固定所承载的应力仍大于双钢板固定, 另外, 其抗扭转应力、抗弯曲应力等, 同样不及双钢板固定;而对于双钢板固定而言, 其除了能够将压力侧骨皮质相应完整性较好的恢复之外, 还能促进压力侧骨皮质抗弯曲力的增强, 使压力侧骨皮质相应抗弯曲力显著提升, 避免由于固定不稳所导致的治疗失败[8-10]。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