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78|回复: 0

2018诗情画意 合而生辉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41
发表于 2018-8-17 11:35: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 要】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在如今,诗与画的融合不仅是文人墨客的专属,它还可以走进我们儿童的课堂。如何让孩子们感受诗的情、表达画的意,成为了诗画融合实际教学的重点。让儿童感受文字、书法、诗歌与绘画同源,诗与画的融合不仅让文学与艺术学科之间产生优雅的碰撞,更能彰显儿童质朴纯粹的艺术表现能力。
http://
  【关键词】 诗画融合;诗情画意;诗画同源
  诗情画意是传统中国画所追求的至高境界。中国古代的文人郭熙在《林泉高致 画意》中记载到:“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古希腊诗人西蒙尼德斯认为:“画是一种无声诗,而诗是一种有声的画。”据中国美术史记载,宋元时期普遍出现题画诗形式时,在当时中国画被披上了浓厚的文学色彩,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便成了赏析文人画的一种创作追求或审美理想。在如今,诗与画的融合不仅是文人墨客的专属,它还可以走进我们儿童的课堂。如何让孩子们感受诗的情、表达画的意,成为了诗画融合实际教学的重点。诗与画的融合不仅让文学与艺术学科之间产生优雅的碰撞,更能彰显儿童质朴纯粹的艺术表现能力。在美术的课堂上如何引领学生知情达意,值得大家思考。
  诗画同源是文学家与艺术家常常谈到的一个重要话题,苏轼论唐朝大诗人兼画家王维画作《蓝田烟雨图》上的题跋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一句最为著名,从而引起了许多关于诗画是否同源,诗画何以同源的论争。大文豪苏轼无疑给中国的书画同源说抬高到一定的地位,也给中国的诗歌艺术领域增添了形象魅力。儿童如何理解诗画同源,可以从三个层面循序渐进。
  一、让儿童感受文字与绘画同源
  早在文字产生以前,人类就已经学会了用绘画的方式来记录事物,随着人类的形象思维慢慢向抽象思维发展,人类逐渐学会了用抽象的符号来记录事物。远古象形文字、抽象文字很好地体现了文字与绘画的同源同根。可以从欣赏象形文字、解析象形文字、创作象形文字的方法让学生感受文字与绘画的关联。在课堂上尝试用“看图猜字”、“以字创图”等游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文字与绘画之间的深层关联,并让儿童用自己的画儿表达对象形字的理解。
  二、让儿童感受书法与绘画同源
  “书画同源”意为中国书法和中国绘画关系密切,两者的产生和发展,相辅相成,在画史上,以先秦诸子的所谓:“河图洛书”为书画同源的依据,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中说,“颉有四目,仰观垂象。因俪鸟龟之迹,遂定书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此为最早的“书画同源”说。《殷契》古文,其体制间架,既是书法,又是图画,近人郑午昌说“是可谓书画混合时代”。对于儿童来说,书画同源的理解一定是建立在欣赏、解读之上的,所以,我们要让直观的、经典的、具有说服力的优秀画作呈现在孩子们眼前。
  三、?儿童感受诗歌与绘画同源
  中国的诗歌、绘画都是作者展现自我,言志抒情的重要途径,诗画既是自身思想感情宣泄的外在表现,也表达了人对自然的向往和对生命的思索,尤其是画与诗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的一致性,在宗白华《美学散步》即云:用心灵的俯仰的眼睛来看空间万象,我们的诗和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不是像那代表希腊空间感觉的有轮廓的立体雕像,不是像那埃及空间感的墓中的直线甬道,也不是那代表近代欧洲精神的伦勃朗的油画中渺茫无际追寻无着的深空,而是“俯仰自得”的节奏化的音乐化了的中国人的宇宙感。
  绘画是通过笔墨、线条、色彩来表现灵感,表现的事物直观、具体、真实、便于领略,但它要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只能选取某一瞬间的静止状态;而诗歌讲究结构、韵律,语言精练等形式美,诗也可不用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写事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发展变化,天上地下,古往今来,东西南北,自由驰骋,容量比画大得多。让学生欣赏名家名作,将画作和诗分开体会,再将其融合体会。
  从古至今,人们对诗、画的认识就是一个整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中国经典诗歌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优秀载体。它是中国文学中一个光彩夺目的明珠,折射出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情趣。诗歌和艺术的鉴赏也都是重要的审美活动,二者不仅同根同源,在艺术审美上也具有极大的共通性。
  要做到诗画融合的境界,学生们不仅要会品诗,也要有较强的绘画概括能力。学生们不仅要学会为诗配上画,也要能够为自己的画配上自创的小诗。诗画融合教学初期,老师不仅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古诗,还要挑选画面感强容易表达的古诗。在学习了古诗配画后,可以尝试让学生用水墨画记事。这样画面记录的是学生自己的生活经历,学生在表达时会更容易,在后期学生给画面配儿童诗也更容易入手。如此,儿童才能真正体会诗情画意的美,并尝试去表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