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67|回复: 0

2018报班前,先搞懂孩子真正的兴趣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41
发表于 2018-8-17 09:59: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为一位“妈妈老师”,在工作与生活中,经常听到和看到宝妈们关于报兴趣班的不同声音,我将自己所观察和了解到的进行了归类,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派:
http://
  
  以上这些话,有些出自我的学生家长之口,有些来自我周围的朋友之言,当然也有我自己的心声。给孩子报兴趣班一直是家长关心的话题,说法也有很多,但常常是听完各种说法后依旧毫无头绪。不过,一般我们认为理智而成熟的选择是以孩子的兴趣为首要的前提,从孩子成长与发展的角度出发,咨询多方意见进行比较,陪孩子上体验课,最终经多方考虑后选择一个性价比更合适的兴趣班。
  然而,当我们一群志同道合的“妈妈老师”一起共读了心理学家埃里希?弗洛姆的《逃避自由》之后,我发现:实际上,关于给孩子报兴趣班,最重要的是分辨何为孩子真正的“兴趣”?
  搞明白孩子真正的兴趣爱好
  我们总说孩子感兴趣,那么我们又是如何确定孩子感兴趣的呢?
  ●伪兴趣――外部驱使,刺激着学。
  同事家的孩子可可4岁,特别喜欢折纸,妈妈发现后,便张罗着给孩子报了手工兴趣班,孩子一开始非常愿意去,特别是每次下课的时候,总是会炫耀自己完成的作品,妈妈则会对着作品大大赞扬一番,可是后来新鲜劲儿过了,孩子开始不想去了,妈妈说:“你不去,你的好朋友会失望的,她在等你哦!”基于这个原因,她在放弃的时候就会有些摇摆。偶尔得到老师的表扬,她下一次上兴趣班就更来劲儿,反之则兴趣缺失。
  可可妈分析,可可对折纸也不见得就是兴趣,4岁的娃还处于好奇心泛滥的阶段,兴趣不过是一开始的好奇罢了,一张纸经过折叠就可以变出各种东西,太神奇了,所以她才被吸引。她的兴趣不是折纸本身,而在于那个神奇的变化,所以当在兴趣班学习各种手工技能后,曾经以为的“神奇”变成了枯燥的“技能”,便失去了那份热情,甚至想放弃。
  妈妈感觉到了孩子不再感兴趣,便开始想办法刺激她的兴趣,因为母女间的了解,她知道孩子对朋友的渴求,所以就开始用朋友之情来诱惑孩子,孩子就为了朋友继续学习手工,之后再加上老师的表扬,刺激了她的求胜心,孩子就为了得到表扬的那种美好感?X继续学习手工。当孩子坚持下来之后,家长们就会刻意忽视“兴趣”的真伪,并为自己找一个合理的理由――这个是孩子自己感兴趣的,虽然中途会想到放弃,但是我们做家长的应该去鼓励孩子坚持下来,不能让她养成做事儿“三分钟热度”的习惯。
  “坚持”作为一种美德广泛传播着,一贯以来我们的社会文化都会告诉我们“坚持就是胜利”,但是对于个人兴趣来说,用了坚持,也就是失去了原本的气息,不再是享受其中的乐趣,而是咬着牙齿坚决保持住。这让我想到白岩松在《白说》里的观点,他说――“坚持就是胜利”这句话有点绝对了。相当多的时候,“坚持就是失败”。
  当我们抛弃探究事物或者活动本身,而用其他的东西来刺激学习时,兴趣已荡然无存。所谓的兴趣,也不过是“家长觉得”!孩子固然从中会受益,但绝不是出自内心的需要,而是为了迎合家长的需要而已。孩子即便是一开始感兴趣的,在仓促上了所谓的兴趣班之后,很有可能会扼杀孩子自由探究的欲望,进而失去了真正的创造力,没有了创造,何来兴趣?我们都清楚,作为个人兴趣,这个完全取决于个人的需要,别人无法左右,为了坚持而坚持的兴趣,不过是成人为了找一个合适的理由自欺欺人的一种“伪兴趣”罢了。
  所以,当你发现孩子对某件事物或者某个活动表现出积极状态,无比热情地投入时,还不能够确定这是真正的兴趣,因此也不建议仓促报班,因为这种行为背后的目的太多了。
  比如一个孩子很爱上游泳班,妈妈以为是孩子的兴趣,其实不过是他不想被家人管而选择的一个庇护所;再比如一个孩子的父亲对围棋很感兴趣,带着孩子玩,并怂恿孩子上兴趣班,孩子为了体现自己的力量感,进了兴趣班,目的不是研究围棋,而是为了赢爸爸;再比如孩子学架子鼓是因为有免费体验课,他对架子鼓这个新事物的单纯的好奇而已,但对音乐并没有热情,过了那个新鲜劲儿,孩子就会觉得枯燥无味。
  那么,如何确定是否是孩子真正的兴趣呢?
  ●真兴趣――内在动力,思考着玩。
  ※自由的
  我家儿子很小的时候,对音乐就非常敏感,一听到音乐就会手舞足蹈,听上一两遍就会主动跟唱,我的职业敏感告诉我,这个孩子乐感很好,我可以在这个方面引导他。在心理学上,兴趣可以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我家孩子一开始的兴趣只是直接兴趣,他在这个过程中,体验到了愉快的情绪,但是仅限于此,他高音会破音,长句会不懂得换气,所以当时的我认为他需要专业指导老师的培养,将他的直接兴趣培养成间接兴趣,才能够越唱越好。可是当我征求他的意见时,他不同意,他不想要去上唱歌班,问他理由,他说他要自己学自己喜欢的歌儿。
  作为妈妈,我希望他去上兴趣班,因为专业的老师能够让他少走弯路,更快走向成功;而作为教师,我会选择尊重孩子的意见,因为我知道,一旦兴趣被模式化了,就会失去原本对孩子吸引的魅力,成为一种技能技巧的枯燥练习。相信所有的“妈妈老师”都会在这两种身份中纠结,甚至会觉得自己很分裂,但是,也正因为如此,我们会懂得压制自己的内心需要,相对满足孩子的内心需要,所以唱歌班,我们最终没有去。
  ※持久的
  我儿子现在10岁了,对唱歌的热情有增无减,他现在已经有了自己的“唱吧”,他会利用闲暇时间,自己录制歌曲,亦会邀请我合唱,并且主动和我探讨在歌唱中遇到的问题,唱不上去他会自动切换假音,虽然不是那么圆润,但那是他自己在唱歌的过程中探索出来的方法,他会将古诗进行rap说唱,亦会为了更符合他自己的内心,将成人歌词进行改编。一次开车接他回家,我不禁跟着音乐高歌:“一个女人的内心有谁能看得清?”结果到家之后,就听到他在唱:“一个小孩儿的内心有谁能看得清?”这就是兴趣,真正的感兴趣。
  一个孩子能否在探究过程中体会到成就感、有所突破很关键,因为当孩子在感受到突破的那个瞬间,真正的兴趣才开始萌芽,兴趣的萌发会激发孩子再一次探究欲望,在接下来的探究过程中势必会有所困惑或者突破,正如《童话心理学》一书中说描述的“瞬间即神灵”的感觉,那个瞬间来临之时,新的兴趣又被激发,也许会在某个阶段停滞下来或者失败了,但是孩子会主动思考如何向前发展,而在思考过后,一定又会有新的发现,这种“哪怕是失败也不会放弃的精神”正是真兴趣的关键,这是精神,是一种追求梦想的享受,绝不是痛苦的坚持,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兴趣只会越来越浓。
  再说回我儿子对唱歌,他唱歌其实就是在玩,他会在玩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进一步去探索尝试新的玩法,他不会“三分钟热度”,也不会像我担心的那样,因为技能跟不上而不能持续下去,因为他的技能就是在玩中诞生的。正如我们常说的“理论来源于实践”,关于兴趣,更应该如此,唯有自己主动在实践中建构的才能够持久。别人教授的不过是别人的实践总结,他会更强调共性,而弱化个性,这也是我们家长常常困惑“为何孩子上了兴趣班之后反而渐渐失去了兴趣”的最根本的原因。
  所以,家长朋友们,在你问“你家孩子报兴趣班了吗?”之前,请先搞清楚,自家孩子的兴趣到底是真兴趣还是伪兴趣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