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04|回复: 0

2018中医药教材进入中小学:传统文化也须以科学眼光去审视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41
发表于 2018-8-16 17:45: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日,浙江省在小学五年级开设《中医药与健康》课程,这一全国首创的举措引发了热议。议论的焦点之一,就是中医课究竟能否传递“传递科学价值与精神”。笔者认为,让中医药教材进入中小学,可能既不符合科学精神,又伤害了教育事业。
http://
  “中医”其实是中国古代医学
  子曰,必也正乎名。如果我们把名词的含义都搞错了,那我们讨论的可能是一个伪问题。在“中医”、“西医”这两个词上,大多数人都犯了糊涂。“中医”指的应该是“中国古代医学”,它对应其他民族的古代医学知识,比如“西方古代医学”。而我们所说的“西医”实际上是近代以来传入和发展的“现代医学”,在欧洲首先发展起来并彻底替代了“西方古代医学”,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一门学科。
  无论哪个民族哪种文化里的“古代医学”都是以当时对世界的认识为基础的,因此都存在大量的错误认识甚至迷信,而且这些错误的水平是类似的。也就是说,“中国古代医学”和“西方古代医学”,才是精神上的孪生兄弟。在现代科学产生之前,中西方对世界的认识水平差不太多,对人体的认识也极其相似。比如《黄帝内经》则认为眼泪和鼻涕是从大脑里渗漏出来的(泣涕者,脑也)。中国古籍《素问》认为“心主神明”,认为心脏主导着人的所有思想、情感和思维。类似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同样主张心脏是智力之所在,因为他认为作为理智的声音来自胸腔而不是脑袋。
  我们所称的“西医”,即现代医学,是在科学革命影响之下,西方传统医学通过否定自我,更新蜕变而成的。尤其是19世纪60年代法国科学家巴斯德和德国科学家科赫确认了微生物病原菌是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从而否定了古代流传下来的疾病自然发生观点――仅这一点就否定中西方古代医学的大部分内容。中国古代长期存在“庸医”现象,这其实并非“庸医”自身之过,而是“古代医学”时代全世界医生水平都那么低:中西方古代人的平均寿命差不多,都只有三十来岁,即使古代帝王之家,王子公主也大多数未能成年。
  现代医学对我们的生活和生命都有重大影响。现代公共卫生事业的普及,使环境卫生得到改善,提高了人们的寿命。对于中国人来说,“喝热水”这个习惯,正是公共卫生普及的结果,把水烧开之后再喝(所谓“凉白开”),而不是直接喝江河甚至水坑里含有很多病原菌的天然水,避免了许多疾病的发生。
  西方医学的复兴和革新是从解剖学开始的。对于人体脏器的认识,东西方古代医学各有优劣,难分短长。希腊名医盖伦曾经把肝脏描述为五叶,因为他看到的其实是狗的肝脏。而中国古籍《难经》明确记载“肝独有两叶”,这跟现代解剖学的描述是一致的。西方从古代直到中世纪,也长期不重视解剖学,甚至有的医学学派抵制解剖学,奉古代经典为金科玉律,对人体结构的错误描述的照单全收,一些医生竟然还认为人体结构从古代以来发生了畸变。文艺复兴时期,医学家维萨里对他的学生说,在杀猪店里学到的东西也比从自以为是的教授那里学到的更多,因为他们从不解剖尸体。
  1543年,维萨里发表了他的名著《人体的结构》,也是在这一年,哥白尼发表了《天体运行论》,天文学和医学同时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在中国,清代医学家王清任通过观察尸体,发现前人典籍中关于人体脏腑的论述中“立言处处自相矛盾”,而后认真观察义冢暴露的尸体和受刑者的内?K,还做动物实验,多方请教,1830年写成出版了《医林改错》一书,成为中国医学解剖学的一大成就。梁启超评价他说,“诚中国医界极大胆革命论者,其人之学术,亦饶有科学的精神。”
  然而,王清任的“改错”遭到了同时代许多名医的攻击。面对古代对人体脏器结构和功能的错误认识,中医界发明了一种说辞,声称“中医的脏腑不是解剖学上的脏腑”,即所谓“中医的肾不是。肾,中医的肝不是肝”,这完全忽视了《黄帝内经》“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以及《素问》对骨胳、脏腑的长度、重量、体积的解剖学描述。
  可见,“西医”和“现代中医”的起跑线可以说是不相上下的,中医并非没有过“改错”的机会,只是由于大部分中医从业者不能正视我们的祖先的历史错误,出于“崇拜古代”情结而不敢纠正错误。现代医学建立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之上,而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承认以前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并不是完美的,甚至可能存在严重的错误。科学家们发表论文,正是为了让同行们独立检验,指出其中可能存在的错误,共同寻找事实真相。
  作为传统文化的中医也须以科学眼光去审视
  很多为中医辨护的人士声称中医是传统文化,是人文关怀,中医的理论基础“阴阳五行”是中国哲学,跟西医系统不一样,这其实又是一种错误的理解。中国古代盛行的是阴阳五行学说,自然中医也深受影响。如《素问》云:“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即认为阴阳失调是疾病的基本原因。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动变化,五行之间相生相克。中医用五行配属五脏、五腑、五官、五味、情绪等等,治病的手段则是希望找到药物对应的阴阳五行性质,通过各种成分搭配使阴阳五行恢复平衡。
  有意思的是,西方医学和哲学中也有同样的现象。希腊哲学认为我们这个世界是由土、水、气、火四种元素组成的,与之对应的人体中有四种体液(黑胆汁、血液、黄胆汁和粘液),这四种体液决定了人的性格和健康状态,当这四种体液失去平衡的时候,人体就会发生疾病。可以说这一时期东西方对于人体的认识和解释是处于同一水平的,因为这时候东西方对世界物质本原的认知大同小异,仅仅是五行或者四元素(5种或者4种)的差异,而且都认为这几种基本成分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和作用(也就是所谓相生相克)。
  哲学是科学的基础之一。科学的发展逐渐发现构成这个世界的元素,并不是五行或者四元素,而是氢氦锂铍硼氮氧,现代“元素周期表”取代了古代的粗浅而错误的认知。当然,无论是阴阳五行和四元素,都是古人对世界物质本原的探索,是古代哲学认识的飞跃和成就。但是,如果一味抱残守缺,就不符合哲学认知了。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虽然中医对人体认识上有很多错误,但中医具有高明的“整体思维”。可是,如果连基础的解剖结构都不清楚,又谈何整体认识呢?由于中国古代哲学发展长期的停滞,缺乏自我更新能力,尽管有人认识到阴阳五行的划分是不合理的(比如北宋的邵雍就认为“木”不能跟其他四个同列),但因为缺少必要的认知手段,没有能够彻底更新,中医发展的停滞也是可以理解的。对比现代医学的产生历史,设若中国历史上能够产生现代科学,那么“中国古代医学”也会更新换代,成长为“现代医学”的,只可惜历史不容穿越和重写。
  无论是哪一种医学,目的都是为了治病救人,这个理念古今中外都必然是一致的,古今中外伟大的医学家都会受到人们的尊重。不过我们从古代传说中,也能体会到医学和其他文化不太一样的地方。比如传说“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二毒”,“毒”这个字按今天的理解就是“毒副作用”。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学要求对每一种药品尽量弄清楚其毒副作用,也就是服用禁忌,这可以在每一种药品的外包装和说明书上看到。但尴尬的是,大多数的中药说明书这一栏写的“副作用尚不明确”。也有人大言不惭,认为中药是取自天然动植物,无毒,可这种说法显然是跟“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二毒”、“以毒攻毒”的说法自相矛盾的。
  中国古代读书人有个传统说法,叫“不会良相,便为良医”。《笑林广记》里记载的一个笑话对此进行了嘲讽:“初从文,三年不中;后习武,校?龇⒁皇福?中鼓吏,逐之出;遂学医,有所成。自撰一良方,服之,卒。”古人尚且知道,药是不能乱吃的。近年来,我国医药管理部门和研究人员陆续公布了“有毒中药”和中成药的目录(如《中药毒理学》等资料)。就在8月31日,国家食药监总局第一次明确,新生儿、婴幼儿禁用茵栀黄,这些都是可贵的进步。但在中医普及过程中,把大量“副作用尚不明确”的药材药方送到中小学课堂上,有的课程还要求青少年亲自品尝药品,这种鲁莽的行为很可能对少年儿童的健康形成了威胁。
  综上所述,“中医”“西医”并非具有天然的区别,而是中西方历史发展路径不同而形成的时代差别。无论医学知识源自何方、源自何时,我们都应该用科学发展的眼光去看待,用科学的标准去衡量。现代中医应该抛弃“崇古情结”,勇敢地扬弃古老的错误,融入现代医学的潮流,才能够获得长足的发展。从继承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说,我们应该用科学精神去看待传统文化,把其中有用的、优秀的成分发扬光大。从教育的角度来说,一切知识都是为人类而服务的,我们要弄清楚其中正确和错误部分,而不是盲目把古代未经充分审视的知识,连同古人的错误囫囵吞枣地教给还缺少足够辨识能力的少年儿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