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目的:评价ICU带气管插管患者实行镇静镇痛治疗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将82例ICU患者治疗前后进行镇静镇痛治疗比较。按照临床上使用最为广泛的镇静评分标准“Ramsay评分”客观评估镇静水平。结果:治疗后82.92%的患者达到满意的镇静镇痛治疗水平,而治疗前只有9.74%。结论:ICU带气管插管的患者实行镇静镇痛治疗是安全、舒适、有效的。
http://
关键词 镇静镇痛治疗 ICU 气管插管
ICU的重症患者处于强烈的应激环境之中,其常见原因包括自身严重疾病的影响,患者因为病重而难以自理,各种有创诊治操作,自身伤病的疼痛。这一切都使得患者感觉到极度的“无助”和“恐惧”,构成对患者的恶性刺激,增加痛苦,甚至躁动挣扎,危及生命安全。故此,镇痛与镇静应作为ICU内患者的常规治疗。对于ICU带气管插管患者来说,镇痛与镇静治疗非常重要,因ICU患者病情危重,大多数处于高应激状态,特别是带气管插管患者,气管插管的不适、疼痛和患者被约束于病床上,加上原有基础疾病的折磨,常使患者躁动不安及焦虑,机械通气时患者出现人机对抗,生命征波动大,所以适当的镇痛镇静治疗,能使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和恢复。2009年6月~2010年5月对在ICU抢救治疗,并带气管插管的患者实施镇静镇痛治疗,现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08年6月~2009年5月收治行机械通气治疗的住院患者82例,男55例,女27例,年龄13~86岁,平均50.0±32岁,既往无精神病史及长期使用镇静镇痛药物史。其中ARDS 6例,COPD 33例,重症肺炎30例,重症胰腺炎10例,重症哮喘3例。
方法:应用镇静镇痛药物,镇静的常用药物是咪唑安定、丙泊酚等;镇痛的常用药物是吗啡、芬太尼等。患者根据病情及个体化原则各应用一种镇静镇痛药物。
观察指标:在治疗过程中,所有的患者都进行多功能监护仪监测,如血压,心电、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等,同时还观察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如无恶心、呕吐等。按照临床上使用最为广泛的镇静评分标准“Ramsay评分”客观评估镇静水平。Ramsay分级:①1级:患者焦虑、躁动不安;②2级:患者配合,有定向力、安静;③3级:患者对指令有反应;④4级:嗜睡,对轻叩眉间或大声听觉刺激反应敏捷;⑤5级:嗜睡,对轻叩眉间或大声听觉刺激反应迟钝;⑥6级:嗜睡,无任何反应。A.以达到3~4级为满意的镇静水平,具体表现是患者出现面部表情肌肉放松、拳头松开、肩膀下垂、肢体外旋等,并保留有保护性反射;B.1~2级为镇静不足;C.5~6级过度镇静。
结 果
镇静镇痛治疗效果:本组82.92%达到满意的镇静镇痛治疗水平,有17.08%未达到满意的镇静镇痛治疗水平,其中11例(13.42%)镇静镇痛治疗不足,3例(3.66%)过度镇静镇痛治疗。本组镇静镇痛治疗前后的镇静-躁动评估情况,镇静前后经Ridit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8.9997,P<0.01)。见表1。
表1 镇静镇痛治疗前后的镇静-躁动水平评估情况
生命体征观察结果及出现的不良反应:本组中1例COPD患者因呼吸衰竭在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的初期,出现烦躁不安,静脉注射5mg咪唑安定后安静,之后患者出现低血压,予快速输液及应用升压药等处理后血压稳定。3例出现恶心呕吐,减少药量后好转。
镇痛镇静治疗的效果评价:对于镇静镇痛治疗,必须对患者进行疼痛程度和意识状态的评估,然后才能施行合理、恰当的镇痛镇静治疗。疼痛的评估应该包括疼痛的特点、部位、减轻或加重的因素。目前最准确的方法是患者的自我描述【sup】[1]【/sup】。ICU常见的镇静镇痛治疗目标是患者安静,易唤醒,生命征平稳,睡眠觉醒周期正常。近来又有报道脑电双频指数监测(BIS)客观性镇静镇痛治疗评估方法在机械通气患者镇静镇痛治疗中的应用【sup】[2]【/sup】。在危重患者中,严密的床边观察、祛除患者烦躁、疼痛的原因,加强对原发病的治疗,可以使患者得到更好的康复。
加强监护:定期监护呼吸、血氧、潮气量、分钟通气量等,并尽可能对患者进行每日唤醒,仔细观察患者的神智、瞳孔、肢体活动等。镇痛镇静治疗对循环功能有一定的影响,要加强监测心率、血压、中心静脉压等,防止血压变化过大。每日对神经肌肉系统进行评估。在对患者进行镇静镇痛治疗期间,要坚持每日唤醒计划,以观察和评估神经肌肉系统功能。同时加强物理治疗,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
讨 论
ICU的重症患者必须进行安全、舒适、有效的静镇痛治疗,这是ICU危重患者的治疗基础。在对ICU重症患者进行镇痛镇静治疗时,要进行个体化药物剂量的调整,以达到最佳效果,同时,要加强监护,保证患者安全。充分的镇静镇痛治疗不仅能使患者安静、舒适,促进睡眠,还能避免人机对抗,同时能减少患者的应激反应,减少因烦躁引起的体能消耗,降低耗氧。通过加强脏器功能监测与维护,镇痛镇静的治疗手段使得ICU患者生命征处于平稳状态,保证受到损害的器官组织的灌注与氧供,从而减轻强烈病理因素所造成的损伤,为器官功能的恢复赢得时间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 黄青青.如何把握外科重症患者镇痛、镇静治疗的深度[J].外科理论与实践,2008,13(3):194-196.
2 顾勤,刘宁,葛敏,等.脑电双频指数监测在重症加强治疗病房机械通气患者镇静中的应用[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7,19(2):101-10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