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快捷导航
网站首页
大学课后答案
毕业设计
高中课后答案
初中课后答案
小学课后答案
赞助我们
搜索
搜索
热搜:
物理答案
英语答案
高数答案
线性代数
本版
帖子
答案家
»
论坛
›
毕业设计
›
化学|环境|生物|医学|制药
›
2018浅析“病痰饮者 当以温药和之”与肾性水肿相关性探 ...
返回列表
查看:
262
|
回复:
0
2018浅析“病痰饮者 当以温药和之”与肾性水肿相关性探讨
[复制链接]
6551983
6551983
当前离线
积分
41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幼儿园, 积分 41, 距离下一级还需 59 积分
幼儿园, 积分 41, 距离下一级还需 59 积分
积分
41
发消息
发表于 2018-8-15 22:59:47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摘要:“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是《金匮要略》提出的痰饮病治疗大法。通过从痰饮病成因,痰饮与水饮的相关性,温药和之的含义与肾性水肿的关系及其具体临床运用为出发点对“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进行理论探讨。痰饮为患,应用温运、温化之类的药物温阳行水。临床中应根据痰饮部位、轻重等因素制定具体治法,辨证施治。
http://
关键词:痰饮;温药和之;慢性肾脏病
中图分类号:R256.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8)01-0015-02
1从病机角度阐释痰饮与肾性水肿的联系
肾脏病性水肿是由于各?N肾脏疾病所导致的头面部、四肢、甚至全身部位的浮肿的一种疾病[1],中医药治疗在改善肾源性水肿、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具有优势。从中医病机角度分析,肾性水肿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因素众多。其中,痰饮为患系肾性水肿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早在《素问?经脉别论》即有“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之论断。生理状态下,人体水液的正常运行有赖于脾的转输上行,肺的通调肃降,肾的温煦气化。病理状态下,水液不能正常运行则聚而为痰,痰饮的生成实应责之于肺、脾、肾三脏功能的失常,诚如严用和《济生方》谓“人之七道贵乎顺,顺则津液流通,决无痰饮之患,调摄失逆,气道闭塞,水饮停膈而结成痰”。若机体阳气衰微,则脾阳无力运化水湿,肾阳亦无力温化水液,水液运化不利则生痰饮病,故素体阳虚之人易患痰饮病,反之,寒湿之邪亦较易侵袭素体阳虚之人。所以痰饮病实为本虚标实,阳虚阴盛之证,而肾脏病患者,多见肾阳衰微,无力温煦气化,水液停聚于体内则成痰饮,即临床上所见的肾性水肿。
2从训诂角度阐释痰饮与肾性水肿的联系
中医学作为一门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医学体系,其发展进程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征,对于古代经典医理论述的阐释与理解,往往需要借助其他中国文化研究学科专业的知识,而文字训诂作为文言文释义的主要途径,对中医古代经典文献的认知具有重要意义,而“痰饮”的文字训诂结果为深入阐释痰饮与肾性水肿的关系提供了帮助。唐代以前,“痰”字与“淡”字相通,直至宋代杨仁斋《直指方》才以粘稠浓浊的水津称为“痰”,故仲景所谓“痰饮”实为“淡饮”。正如程林云:“痰饮,《脉经》、《千金翼》俱作淡饮,当以淡饮为是”。“淡”通“澹”,《说文解字》云:“澹,水摇也。”形容水波动摇的样子。直至唐代,痰饮始分为二论,一直沿用至今。黄伯思《法贴刊误》云:“‘淡’,古‘淡液’之‘淡’,‘干古干湿’之‘干’,今人以‘淡’作‘痰’,以‘干’作‘乾’,非也。”《景岳全书?痰饮》云:“痰之于饮,虽曰同类,而实有不同也,粘稠者为痰,清晰者为饮,得热化的为痰,得寒化的为饮。”柯韵伯《时方歌括》云:“痰之与饮,其由自别,其状亦殊,痰质稠沾,饮为清水。”又云:“阳盛阴虚,则水液煎熬而成痰,阴盛阳虚则水津聚而为饮。”《证因脉治?痰症论》云:“饮主水,寒多热少,痰主乎火,寒少热多。”由此可知,因于火而成者为痰,因于湿而成者为饮,痰质粘稠,饮质清晰。故仲景所谓痰饮实为今之水饮。肾性水肿的特点是首发于组织疏松部位,如晨起眼睑及颜面部浮肿,后逐渐发展至双下肢、足踝部水肿,严重时可累及全身,甚至会发生胸水、腹水等[2],此即水饮特点。
3“温药和之”对肾性水肿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
饮为阴邪,易损伤阳气,《金匮要略》提出的“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为治饮之大法。沈明宗《沈注金匮要略》云:“此言痰饮属阴,当用温药也。脾失健运,水湿酿成痰饮,其性属湿而为阴邪,故当温药和之,即助阳而胜脾湿,俾阳运化,湿自除矣。”高学山《高注金匮要略》云:“夫饮之由来,大概起于肾脾肺之脏阳衰冷,成于三焦之腑化虚寒。温药和之,则阳回气化而饮自去矣。”温药的含义在这里可以从两方面分析,一方面为扶正:温药可以振奋机体阳气,使阳旺则水饮得化;另一方面为祛邪,饮为阴邪,得温则化[3]。此外,《说文解字》云:“和,相应也。”和,在这里的意思为温之不可太过,以和为度,还有一层引申义为“行、消、开、导”之意。魏荔彤《金匮要略方论本义》云:“言和之,则不?Z事温补,即有行消之品,亦概其义于温药之中,方谓和之,而不可谓补之、益之也。益痰饮之邪,因虚而成,而痰亦实物,必少有开导,总不出温药和之四字,其法尽矣。”故在肾性水肿的治疗中,运用温药行“行、消、开、导”之法实为基础之大法,个人认为“行”的临床意义为行气,“消”为消痰涤饮,有攻逐之义,“开”为开腠理,即发汗,“导”为导邪外出,即利小便。当临床中患者水饮较重较急且正气未衰时,可遵循急则治其标的原则,运用和之的引申义即行、消、开、导之法先治其标,再用温药缓治其本。这句话指导我们在肾性水肿的治疗中,不可专事温补,要在补益之中配以消导之品,方能收到良好效果。如代表方剂肾气丸。方中干地、山萸益肾阴摄精气,山药、茯苓淡渗健脾,泽泻利小便以利水,丹皮清肝火,桂枝、附子温通十二经阳气,全方补中有泻,共奏温补肾气,温化水饮之功。
4验案举隅
痰饮为体内津液代谢障碍,停留于体内而成的产物,临床有水肿的特点,此特点与现代肾脏病的临床表现有着一致性。故在临床上,肾病可从痰饮论治。
患者翟某,女,40岁。主因双下肢后间断水肿2年余就诊,查BUN 401ummol/L,CR 49ummol/L,UA 210ummol/L,现症:双眼睑及颜面浮肿,劳累后及夜间双下肢水肿,周身乏力,腰酸痛,时有头痛头晕,纳可,寐欠安,多梦,眠浅易醒,醒后复难入睡,二便调,舌淡红苔白微黄边有齿痕,脉细,双尺无力,诊断为水肿病,脾肾阳虚证,治以温阳补肾健脾,药用:附子50 g,干姜40 g,肉桂20 g,熟地30 g,生黄芪30 g,阿胶10 g,白术15 g,茯苓皮30 g,炒枣仁20 g,夜交藤30 g,独活15 g,寄生30 g,当归15 g,炙甘草15 g。患者服药14剂后复诊,乏力、畏寒症状较前明显好转,无水肿,纳可,寐安,舌红,苔薄白,脉细。后续间断门诊治疗,至今未见复发。
5小结
综上所述,“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实为痰饮病治疗大法,若饮邪不甚急时,可用温药缓图之,若饮邪过盛时则可先用攻逐之法祛之,再以温药善后。临床应用时应明辨痰与饮的区别,分清寒热虚实随证施治,方能收到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闫俊慧,宋俊生,马路.经方辨治肾源性水肿[J].吉林中医药,2011,31(9):842-843.
[2]赵斌.肾性水肿辨治述略[J].浙江中医杂志,2011,46(10):757-758.
[3]武士锋,赵菁莉,杨洪涛.杨洪涛教授运用附子温阳治疗慢性肾脏病的经验[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9,10(11):945-947.
(收稿日期:2017-10-10)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