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37|回复: 0

2018大学体育俱乐部课程化管理的育人价值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41
发表于 2018-8-15 13:39: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 要:大学体育俱乐部是学生体育学练的重要平台,但教育管理层面的现实瓶颈限制了其育人价值的发挥。通过对大学课外体育俱乐部进行课程化管理,可以在实践层面缓解课堂教学压力,激发有基础学生的体育再学习兴趣,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课程化管理的大学体育俱乐部以追求强健为目标,在健身效果上优于体育课堂;以联赛平台为主要内容,更能培养学生团队概念、体悟输赢与成败的不同内涵和勇于挑战、全力以赴的体育精神。课程化管理的大学体育俱乐部在身体与精神层面的核心教育价值之外,在综合能力培养、校园文化氛围和竞技人才储备方面还具有衍生的育人价值。
/6/view-10737048.htm
  关 键 词:学校体育;大学体育俱乐部;课程化管理;教育价值;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8)02-0081-04
  The people education value of curriculum like management of university sports clubs
  ZHANG Bo1,2,CUI Shu-lin2,LI Yong-hua2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241,China;
  2.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Shanghai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
  Shanghai 201620,China)
  Abstract: University sports club is an important platform for student sports learning and practicing, but the realistic bottleneck of the education management level has restricted the development of its people education value. Carrying out curriculum like management on a university extracurricular sports club can, at the practice level, relieve classroom teaching pressure, arouse the sports relearning interest of students with good bases, and motivate the working enthusiasm of teachers. A university sports club managed like a curriculum is better than a physical education classroom in terms of fitness effect, because it bases the objective on pursuing strongness, and is more able to cultivate students’ team concept, experience of different connotations of winning or losing and success or failure, and such sports spirit as daring to challenge and making all-out efforts, because it bases main contents on the league platform. A university sports club managed like a curriculum has derivative people education value in terms of comprehensive ability cultivation, campus cultural atmosphere and competitive talent reserve, besides having core education value at the body and spirit levels.
  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university sports club;curriculum like management;education value;Shanghai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
  我国大学体育“教育价值”的发挥,主要依靠课堂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2种途径。目前课堂教学是大学体育教育之主阵地,课外体育俱乐部的教育价值未受到重视。在中??知网中分别以“体育俱乐部”“体育社团”为主题检索到文章6 729和3 629篇,但并含主题“教育价值”的仅有8和6篇。本研究以上海对外经贸大学课外体育俱乐部课程化管理为例,充分挖掘、调动体育俱乐部的教育价值,实现大学体育全面的育人目标。
  1 大学体育俱乐部课程化管理提出的背景
  大学体育俱乐部以学生兴趣为导向,活动时间通常安排在课余,更具自由度,学生更欢迎,但问题是相对于课堂教学而言学校和教师的重视度不够。本研究调查了上海松江大学城内高校50个体育俱乐部和体育社团,名义上都有教师指导,因为俱乐部注册时有教师指导是必备条件。但教师具体参与过指导的为8个,仅占16%,教师全程参与指导的为2个。其他调查研究也指出:“只有少数学生社团有指导教师且经常指导”[1]。没有参与指导的原因是不计算工作量,也没有考核,没有教师愿意义务劳动。另一方面,学生对于课堂教学兴趣不高,越是基础好的学生越是喜欢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而非体育课堂。现如今“学生喜欢体育,不喜欢体育课”的说法频现各种研究和论坛[2]。究其根本,喜欢体育的学生多数具备一定的运动基础,但体育课堂要兼顾所有的学生,很难完全满足那些基础好的学生,对于他们而言课外体育竞赛是最佳的平台。但是,由于缺少专业教师指导且学生组织能力有限,很难主动建立具有教育意义的赛事平台,更难将体育竞赛的教育价值发挥出来。     课外活动的松散状态已经引起了教育界的重视,前几年提出的 “课内外一体化”便是一种尝试,即“促进学生的课内学习延伸至课外体育活动的参与”[3]。但在实施中,如何将课外活动课内化,归根结底还是一个教育管理的问题。将课外体育俱乐部进行课程化管理,可以在时间上保证大学体育的开展。所谓“课程化管理”,是将有教师指导、规章制度健全、组织管理到位的课外体育俱乐部或社团纳入到大学体育课程体系中,认定学时、授予学分;参与这些体育俱乐部活动的学生,经考核合格认定其学时,根据考核成绩授予相应的学分,同时教师的指导工作计入工作量[4]。这种教育管理的改革,能够释放出大学体育俱乐部更多的教育能量,发挥大学体育丰富的育人价值。
  2 大学体育俱乐部课程化管理的举措
  2.1 通过运动水平分层,缓解课堂教学压力
  为了满足学生兴趣需要,当前的大学体育课程给了学生较为充分的选择权,可以自由选择时间、项目甚至教师,这对于体育课堂教学是一种进步。但学生的运动基础水平参差不齐。有研究指出:“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按统一大纲、计划组织教学,这样也就造成了在实际教学中一部分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而另一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吃不了”,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5]。通过将课外俱乐部纳入“课程化管理”,运动水平较高的那些学生进入到体育俱乐部学习,不再占用课堂教学的空间,教师可以专注于运动基础一般的学生,缓解课堂教学的压力,实现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这样既可以满足运动水平高的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释放他们的学习激情;又可以缓解课堂教学难以兼顾的困境,使教师更加专注于体育基础性的教学,提升学生基本体育素养。
  2.2 以联赛为主要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体育竞赛具备强大的吸引力,尤其对于年轻学生而言。有研究认为:“通过赛事平台激发学生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高对体育文化的认知,调动学生体育兴趣,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运动参与,对实现学校体育目标和促进全民健身工程都有极大意义”[6]。体育俱乐部课程化管理的设计中,将课外体育竞赛作为体育俱乐部活动的主要内容,充分利用体育竞赛平台,利用学生在竞赛中更高的专注度和投入,达到更好的强身健体和培养体育精神的效果。有了比赛的吸引,学生会主动学习体育基本技术和知识,主动找教师请教自身的技术问题,主动利用各种书籍、网络资源学习体育战术和规则,了解体育历史和文化。
  2.3 认定教师指导工作,调动教师工作态度
  教师能否参与指导,教师在指导时投入多大精力,直接影响着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当前课外体育面临的最大难题也是教师的指导问题。除了从体育教师职责层面要求教师投入必要的精力外,更重要的是从教育管理的角度解决教师实际面临的困难,这也是体育俱乐部课程化管理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学生在课外体育俱乐部的学习可以视为学时并授予学分,那么教师的指导同样可以计入工作量。而且,学生参与课外俱乐部的人多了,那么参与课堂教学的人自然减少,总的工作量并没有变化,只是教师的工作方式从一周一次的课堂教学,转为一周一次的课外俱乐部指导。作为体育教师,他们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在体育俱乐部指导中能够得到更大的发挥,也更有成就感。
  3 大学体育俱乐部课程化管理的健身效果
  3.1 追求强健目标
  学校体育历来注重学生身体,但当下学生身体素质仍是困扰?w育教育之顽疾。除社会文化观念层面的深层阻力外,学校体育在身体健康和身体强健的定位上需要更加明晰。健康是基础目标,强健才是体育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以当前大学体育体系来看,课堂是学习的地方,课外是锻炼的地方;课堂学习保持健康,课外锻炼争取强健。理论上讲似无漏洞,但实践操作层面,课外环节往往流于形式,缺少有效的组织管理和监督。大学课外体育俱乐部纳入课程化管理,首先可以帮助那些想追求强健的学生实现目标。体育俱乐部的学生具备兴趣和技术等方面的基础,联赛的平台可以充分让他们的兴趣和技术带动他们去追求强健的体魄、领会体育的真谛。俱乐部联赛无论从量上(每周训练和比赛的次数),还是质上(单次训练或比赛的运动强度)均高于课堂教学,因而能够更加强健学生的体魄。体育课堂教学加上课程化管理的课外体育俱乐部所构成的大学体育体系,可以在整体上为促进学生健康而努力,同时兼顾培养学生强健体魄的目标,为未来民族体质之改善打下根基。
  3.2 优化健身效果
  “健康第一”作为学校教育的目标,同样被作为学校体育的首要目标。但“健康”更多的是一种平衡,体育能做的不只是维持这种平衡,而应是突破原有平衡,在更高的水平上重建一种平衡,这样才能增进健康、强健体魄[7]。“课程化管理”之后,参加体育俱乐部学习的学生,在健身层面的效果明显。随机选取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参加联赛的学生和参加体育课的学生各100人(男女各占1/2),在第1学期到第4学期考查中长跑、肺活量、立定跳远、握力4个项目。俱乐部组在1~4学期的肺活量和中长跑上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在立定跳远和握力上没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而常规组均没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可以看出,参加俱乐部的学生在中长跑和肺活量2个项目上每学期均有提升,最后一学期进步明显,与第1学期的成绩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另一方面,由于参加俱乐部的学生本身体能水平高于体育课学生,本研究只比较所有研究对象在第1到第4学期上的差值。即用第4学期的成绩减去第1学期的成绩之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俱乐部组在中长跑、肺活量、立定跳远3个项目的进步值上与体育课组均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说明俱乐部组在身体强健的目标上进步更加明显。体育课组的进步值为正数,说明略有增进,即维持了学生原有的身体机能和健康的平衡状态。因此可以说,课堂教学保持了原有健康水平,而体育俱乐部则是提升了动态健康水平。
  4 大学体育俱乐部课程化管理的精神素养培育
  洛克[8]提出:“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体魄。”强健之体魄如何激发勇于竞争、顽强拼搏等体育精神,应是大学体育要探讨的问题。体育精神的培养,不像认知性知识的学习,它更需要亲身参与体验之后的反思、总结和领悟。大学体育的最佳载体是体育竞赛,面对强劲的对手,团队合作才能激发效能;遇到重要的比赛,精神动能才需要进行最大限度的调动。因此,体育俱乐部的竞赛平台更能承载体育精神培育的目标。体育俱乐部的课程化管理首先在目标上就有培育体育精神品质的设计;其次在内容上更加注重实践性和团队性;再次学生的兴趣能够得到更为充分的调动,学生只有融入才能更好的体悟;最后教师的职责也包含了培育学生精神素养的部分。俱乐部竞赛平台具有更强的实践性,学生在实践中的学习、领悟、感受、分享与总结将是他们提升体育精神素养的平台。这种精神教育价值,将在以下3个案例中得到充分体现。     案例一:“也许我们没有收获冠军,但我们收获了兄弟。”
  金融危机队队员马××在总结中写到:“一日金融,一生金融。在我心里,夺不夺冠并不是最重要的,作为一个普通学生,参加球队无非是因为对篮球的热爱和今后对大学的回忆能添上多彩的一笔。大家在一起开心的打球,切磋球技,作为一个集体去为心中的目标努力,结果虽然未知,但我们已经收获了很多,这些才是最珍贵的。”“无兄弟,不篮球”已成为学生们的口头禅。在篮球赛中,他们体悟到了团队的概念,不管输赢,他们都在一起努力,只有共同经历过,才能真正领悟到什么是集体和团队。学生的这种经历,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教育过程。
  案例二:“尽己所能,全力以赴。”
  会计猎鹰队队员吴××说:“曾经我认为,如果一个球员无法在球场上为球队得分,那他的存在几乎毫无意义。但现在我的看法变了,不能得分又如何,做好本职工作便是。就如同社会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做着不同的工作,每个球员在场上也有不同的任务。最后一场与工管比赛的最后20秒,正是我拿下的前场篮板为球队保住了胜利的果实,能以这样的方式帮助球队,亦是一件乐事。”学生在篮球赛中的角色意识,已经升华到了对于生活的理解。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好自己本职的事情,是一个人最大的成功。作为学生能够意识到这一点,足以令教育者欣慰。
  案例三:“赢不等于成功,输不等于失败”。
  会旅极地队是个小学院的队伍,整体实力不强,常规赛中他们7战7负被淘汰。但在最后一场比赛结束后,队长说:“我们输掉了所有的比赛,但我们仍然可以昂首走出球场。因为我们的训练是最刻苦的,每场比赛我们都全力以赴,即使我们实力较弱,但到最后一刻也从未放弃!”这种顽强拼搏的精神,已经远远超出了比赛的胜负本身,这种体育精神将陪伴在学生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不管他们将来遇到怎样的困境,他们都不会放弃,因为他们接受过顽强拼搏的训练。这种锻炼和教育是其他学科甚至是体育课堂都无法达到的。精神素养的提升是潜移默化和悄无声息的,同时也是最为持久和极其宝贵的。
  5 大学体育俱乐部课程化管理的衍生教育价值
  大学体育俱乐部的本体育人价值主要体现在身体和精神层面。课程化管理之后,其在上述本体价值之外衍生出综合、多元的育人价值,主要体现在综合能力锻炼,校园文化塑造和竞技人才培?B方面。
  5.1 综合能力锻炼
  体育俱乐部的管理,除了教师的指导之外主要的管理团队由学生组成。俱乐部联赛从开始策划、组织报名,到赛程编排、竞赛管理,再到最后的收集资料和闭幕总结,都由学生管理团队来完成。校级层面由体育部门联合团委组建学生体育总会,负责所有体育俱乐部的管理工作;每个俱乐部再下设管理层,具体负责该项目俱乐部联赛的运转;单项俱乐部管理层设主席、人事部、宣传部、赛事部、外联部、后勤部、财务部等,负责具体的工作。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管理模式,可以锻炼学生制定管理制度、了解专项知识、处理突发问题、解决各种矛盾的实践能力。这些实践能力是在课堂学习中无法接触到的,同时又是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必然要面临的课题。体育活动本身需要很多交流和沟通,队员之间以及与对手、裁判、教师之间等都需要不同的沟通技巧,这些在俱乐部管理平台中体现的尤为明显,有利于锻炼学生的社会交往、社会实践能力。
  5.2 校园文化塑造
  大学体育俱乐部的课程化管理,要求体育俱乐部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各种体育项目本身就具备不同的特质,有些项目突出体能,对抗激烈;有些项目依托技巧,美轮美奂;有些项目考验智商,战术多变。不同风格的项目汇聚了不同性格特点的学生,这本身就是大学校园里的一道文化风景。各个体育俱乐部随着管理的专业化,内容也更具多样性和持久性。以二级学院为单位的各支球队具有各自不同风格的队名、队服、队旗、口号、标语等,如法学的“执法大队”、金融学的“金融危机队”等;每支球队还有专属的啦啦队营造氛围,这些都将随着时间的推进而沉淀为独有的文化特色,这些文化特色将增强他们对于团队甚至学院、母校的认同感和凝聚力。那些毕业离开球队的学生回校时将通过这些文化记忆,回忆起自己的大学生涯。体育俱乐部的联赛还有各种明星评选,如“得分王”“MVP(最有价值球员)”等。通过各种宣传板、名人墙等极大刺激了球员参与和观众兴趣,配合上各种平台及网络的宣传,持续整个学期的俱乐部联赛将成为大学校园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大学校园文化离不开体育特色,大学体育俱乐部是塑造校园体育文化的天然沃土。
  5.3 竞技人才培养
  大学体育俱乐部汇聚了大学最优秀的学生运动员,通过俱乐部联赛这些学生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得到了更多的锻炼和提升,并带动了更多学生运动员成长。未来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离不开大学这个基地,国外很多高水平运动员都来自于大学。我国竞技体育融入学校,真正实现体教结合,既符合教育的要求,又能够提高竞技水平。更为关键的是,让更多的人在竞技体育中学到其他课堂上学不到的内容,使得普通学生也可以有一个平台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在高校层面建立课程化管理的俱乐部联赛平台体系,将培养更多的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这种模式既向下延伸至各级院系甚至班级比赛,增加参与人数;又向上发展至区域甚至全国性竞赛,实现高水平竞技人才培养。通过各种联赛体系中高水平、高对抗的实战竞赛,学生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将得到提升,保证未来我国竞技体育的转型发展,真正实现“把高水平运动队办到学校,让高水平运动员从学校产生”的目标[9]。
  参考文献:
  [1] 向剑文. 重庆市高校学生体育社团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27(5):566-569.
  [2] 蒲承玺. 对当前学生喜欢体育不喜欢体育课现象的探索[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7(6):197.
  [3] 戴霞,谢戴西,秦春波,等. 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课程环境的优化配置[J]. 体育学刊,2015,22(6):75-79.
  [4] 张波,崔树林,李永华. 我国大学体育俱乐部课程化管理研究[J]. 体育文化导刊,2015(1):132-135.
  [5] 夏贵霞,舒宗礼,夏志,等. 湖北大学公共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 体育学刊,2010,17(2):73-77.
  [6] 蔡二康. 以校园赛事为平台的高校课外体育活动模式探究[D].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0.
  [7] 张洪潭. 体育的追求与健康的退守[J]. 体育与科学,2006,27(1):18-21.
  [8] 约翰?洛克. 教育漫话[M]. 傅任敢,译.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9] 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 关于深化本市体教结合工作的意见[Z]. 201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