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88|回复: 0

2018核心素养导向下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路径的优化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41
发表于 2018-8-15 13:36: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 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及基本内涵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化,它贯穿于各学段,体现在各学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体育与健康学科存在着广泛而深刻的联系,它要求全方位渗透“以学生发展?橹行摹钡募壑垫颖洌?进而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二次校准。健康生活核心素养导向下,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要做到效益精准化、效果实效化、效率最优化,同时要注重发挥课外体育锻炼和竞赛的独特作用。
/6/view-10737033.htm
  关 键 词:学校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路径优化;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8)02-0076-05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path optimiz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core attainments
  ZHANG Xi-qian1,ZHANG Shi-yi2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Guangdo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Guangzhou 510303,China;
  2.Shenzhen Futian Education Science Research Institute,Shenzhen 518040,China)
  Abstract: The general framework and basic connotations of core attainments for Chinese student development are the specification of the basic tasks of moral establishment and student cultivation, they go through all study stages, and embody in all disciplines. Core attainments for study development have an extensive and profound connection to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discipline, they require to comprehensively permeate the value transmutation of “basing the center on student development”, and then to implement the secondary calibr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Under the guidance of core attainments for healthy life,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classroom teaching should make benefit precise, effect actual and efficiency optimal, and in the mean time, focus on exerting the unique functions of extracurricular physical exercise and competition.
  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path optimization;core attainment
  2016年10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及基本内涵正式发布,意味着我国课程与教学改革即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核心素养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丰富和发展,它贯穿于各学段,体现在各学科,最终落实到学生身上[1]。课程标准承载着国家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愿景,作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重要构成要素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必然全面渗透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之中。课程实施是将课程标准付诸实践的动态过程,是实现课程愿景的必由路径。因此,从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视角重新审视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无疑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 新形势下课程实施要准确把握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
  1.1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明确了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根本任务。为把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落到实处,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提升综合育人水平,更好地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教育部于2014年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首次明确提出“核心素养体系”这一概念。近几年来,我国教育学界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框架体系和基本内涵得以逐渐明晰。我国教育界越来越趋向于认同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2]。
  从价值定位来看,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对教育方针中所确定的教育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与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1]。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对于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在解答了我国教育事业“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同时,也为各学段、各学科的课程与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和培育,必然全方位地深刻影响着课程改革的各个环节,无论是课程设计还是课程实施,都要服从和服务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育。     1.2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体育与健康学科存在着广泛而深刻的联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6大素养[3]。6大素养,又可各自细分为3个基本要点。也就是说,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由3个方面、6大素养、18个基本要点构成,各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
  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观察体育,可以发现体育的多种属性,主要包括健身性、教育性、文化性、竞赛性、技能性、娱乐性、社会性等。通过现象看本质,不论强加给体育多少个属性、多少个性质,都无法改变体育作为一种锻炼身体、改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的本质规定[4]。因此,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体育与健康学科的关联具有广泛性,即体育与健康学科与核心素养的3大方面、6大素养普遍都有联系,同时6大核心素养与体育与健康学科的关联程度又存在差异性,即体育与健康学科与各个素养及基本要点存在不同程度的关联。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体育与健康学科与健康生活素养的关联度最高,这是体育的本质及其多种属性所决定的(见表1)。
  1.3 融入课程标准的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亟需课程实施的变革
  核心素养培育是一个终身持续发展的过程,它启蒙于家庭,培育于学校,完善于社会化的生活和工作之中。在?W校教育阶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育必然依赖于课程和教学。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及其基本要点既以整体的形式融合于每个不同的学生个体,又可通过不同的学科予以培育。这就要求对学科和课程进行整合,在最大化发挥各学科和课程培育效果的基础上,达到核心素养整体培育效应的最优化。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不同学科中的具体化,它既是一门学科对人的核心素养发展的独特贡献和作用,又是一门学科独特教育价值在学生身上的体现和落实[5]。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本质观和学科教育价值观的反映。通过厘清学科核心素养,清晰地界定和描述本学科对人的发展的价值和意义,体现本学科对学生成长的独特贡献,从而使学科教育真正回到服务于人的发展方向和轨道上来。总之,只有抓住学科核心素养,才能抓住学科教育的根本[6]。体育与健康学科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因此,构建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着眼于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已经成为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和教学改革亟需解答的时代命题。
  国内外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普遍将核心素养融入到各学段、各学科的课程标准之中。在这样的新形势下,要在体现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及体育学科特质的前提下,科学构建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框架结构,并全面渗透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之中。体育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学校体育或参加日常身体锻炼,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符合和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体育特殊品格和关键能力,主要包括“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等方面的内容体系,集中反映了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时表现出来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多个维度[7]。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深刻影响着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制定及内容的选择,必将推进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变革与发展。
  2 课程实施的价值导向要从知识技能传授转向核心素养培育
  2.1 体育与健康课程价值转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课程实施是课程价值赖以生成、课程目标得以实现的实践路径。不同的课程价值定位,往往会有不同的课程实施体系和策略。近代以来到21世纪前中国体育课程的价值定位先后表现为社会本位和学科本位。伴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的剧烈动荡和变迁,体育课程在中国的起步与发展承载着强烈的社会使命。社会本位价值观念下的体育课程,强调体育课程对国家、民族和社会存亡和发展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具有浓厚的“工具理性”色彩。新中国成立后历次体育教学大纲的研制或修订,都把体育课程当作学科课程来进行开发和编制。学科本位价值观念下的体育课程,强调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具有鲜明的“知识理性”色彩[8]。社会本位与学科本位的体育课程,顺应了当时特定社会的历史背景,呈现出浓厚的“见物不见人”的时代特征。
  肇始于世纪之交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确立了鲜明的素质教育发展方向,明确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体育课程不仅从外显名称上更名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更为重要的是体育与健康课程价值主体实现了从社会、学科转向学生的嬗变。学生本位视角下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着眼于学生现实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强调要从学生的主体需要出发来编制和实施课程,具有“价值理性”的色彩。由过去注重课程的社会服务职能及体育卫生知识与运动技能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转向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这是21世纪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价值追求的重大变革。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也要求从传统的“三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转向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2 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亟需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二次校准
  以《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为契机,教育部自2015年初开始,既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先进经验,又直面我国基础教育的紧迫问题,确立了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课程改革方向。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在继续坚持素质教育方向和理念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信息时代的社会特征及其对个人、社会和教育发展提出的新挑战。有学者认为,基于核心素养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无论是价值观、知识观还是方法论,抑或是课程与教学新体系的构建,都需要“再出发”[9]。在学生主体价值定位已经确立的基础上,亟需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育的二次校准。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整体框架内,我国构建了体育与健康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统一的三维目标体系和课程结构。这是基于素质教育指导思想对传统“三基”(体育与卫生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的传承、变革和发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构建了3个方面6大素养的总体框架,体育与健康学科也逐渐明确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重点及表现形式,这是对三维目标体系的传承、变革和发展。核心素养特别强调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品格和能力,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体现了体育与健康学科“最关键、最必要”的重要特征。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需要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及时进行二次校准,实现从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传授转向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3 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路径的优化
  3.1 以健康生活核心素养为主导构建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目标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制定过程实际上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在课程与教学活动中的转化,因此,课程与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也必然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依据[10]。根据核心素养的本质规定,可以认为健康生活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健康生活所需具备的品格与关键能力。在当前由学科技能传授转向核心素养培育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大背景下,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制定必然要服从和服务于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有着密切的联系,课程目标通常由教育行政部门、学科专家制定,主要出现在课程标准及课程方案之中;而教学目标通常由学校体育科组、体育教师制定,是体育教师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直接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研制过程,必须深刻研判并全面融合学生健康成长、社会发展需要及体育与健康学科特质,构建基于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目标体系,这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前提条件。在学校真实的体育与健康教学情境中,体育科组和体育教师对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和运作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真实发生的重要环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对体育与健康的学习体验,决定着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在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践教学中,体育教师要综合研判学生生活的真实情境,着力于学生复杂、真实情境下健康生活等核心素养的培育,并具体化为学年和学期教学目标、细化为单元和课堂教学目标。体育与健康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实现两个重要转变,一是由抽象知识转向真实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具体情境;二是由技能导向转向素养导向,明确运动技能是体育与健康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要着眼于通过运动技能和方法的学习和体验,致力于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培育。
  3.2 着力打造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高效课堂教学
  1)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效益精准化。
  由片面追求教学效果转向注重教学效益,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育视野下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变革。教学效益指的是教学及其结果与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求是否吻合以及吻合的程度如何。“是否吻合”是对教学效益质的规定,“吻合程度”是对教学效益量的把握。教学效益强调的是教学及其结果的合目的性、合价值性[11]。核心素养关注的是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因此,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的目标设定和实施过程首先要瞄准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力争做到教学效益精准化。
  学校体育能为立德树人做出独特贡献的着力点包括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3个方面,故也应是体育核心素养的3个维度,应从众多的身体活动和体育运动项目中选择和组织有利于促进和发展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课程内容[12]。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益,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个体的差异。例如,发展体能是健康行为素养的重点之一,身体成分是与健康和体能有关的重要指标,而不同学生个体对改善身体成分具有不同的需求,因此,同一课堂教学对于不同的学生其教学效益可能是不同的。因此,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要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准确设定教学目标,再根据目标精选教学内容,才能促进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效益的精准化。
  2)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效果实效化。
  无论是注重知识技能传授的过去,还是强调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现在,教学效果始终是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的内在追求。教学效果是指教学活动的结果,它考察的重点是学生的学习进步与发展[13]。从学科核心素?B培育的需要来看,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效果要着眼于学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的发展。在实践工作中,体育与健康学科三大核心素养需要进一步细化和具体化,这样有助于教师在拟定课堂教学目标时提高针对性和可观测性。例如,运动能力这一学科核心素养由哪些要素组成,可以细化为哪些具体指标,这样才能有助于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实施做到有的放矢。又如,体育品德这一学科核心素养可以明确为哪些可观测指标,这样才能有助于评判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在体育品德素养培育方面是否有效果或者有多大的效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持续下降的诱因,固然与生活方式的急剧变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重过程而轻结果,重形式而轻实效”的做法也难辞其咎。具体来说,“重过程”是指重视从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到结束部分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施,“轻结果”则是指忽略了课堂教学是否促进学生达成了哪些具体的进步和发展;“重形式”是指关注了课堂教学的表面形式,“轻实效”则是指忽略了课堂教学外显形式下本应追求的实际效果。从服务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需要出发,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务必要在过程与结果并重的基础上,实现从重形式转向重实效的变革。
  3)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效率最优化。
  教学效率是评判课堂教学是否高效的一个重要维度。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14]曾在《大教学论》中开宗明义:“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员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夸美纽斯提出的“少教多学”其实已经蕴含着教学效率的意思,也可以说是教学效率这一概念早期最简约的表述之一。在我国,各个学段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时间基本稳定,因此,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效率,主要是指在教师和学生投入于课堂教学的精力和努力程度相对固定的情况下,学生在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方面的收益,收益越大,则表明教学效率越高。
  教学效率确实是我国学校体育界亟需反思并加以改进的问题。学校体育界对教学效率的质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随着我国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二是长达10多年的体育学习生涯,学生既没有形成运动技能的一技之长,也没能养成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提升教学效率是我国学校体育界的不懈追求,在核心素养的导向下,教学效率已经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即在相对恒定的教学时间内,通过“大密度”“高强度”的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最大程度提升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收益。     3.3 切实发挥课外体育锻炼与竞赛的独特作用
  从课程实施的角度看,课外体育锻炼与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两条重要途径,它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承担着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职责。从教育部倡导的“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到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的“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无不强调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要作用。在学校体育的现实工作中,课外体育锻炼的开展受到种种因素的制约,经济因素、政策因素、认识与方法、习惯养成、外部条件及课业压力是妨碍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参与行为的6大因素,它们带有鲜明的性别、年级、地缘位置、学校特色及地区差异性[16]。因此,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不同特色的学校,都要根据学校本身具体的教育情境和课程愿景,合理地设计课外体育锻炼方案,切实发挥课外体育锻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课外体育竞赛对学生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的培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体育竞赛具有规则性、竞争性、挑战性、娱乐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对于体育品德核心素养的培育具有独特的作用。例如,体育竞赛的规则性特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进而把规则意识迁移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形成自觉遵守规则的素养;又如,体育竞赛的竞争性特点,不仅有利于培育学生的进取精神和合作意识,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和胜不骄、败不馁的体育品格。因此,课外体育锻炼的设计和实施,要避免“少数人干、多数人看”的现象,尽量保证更多的学生投入到课外体育锻炼中,全面实现竞赛育人的目的。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和培育是新时期对素质教育内涵的深化和发展,对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等课程改革环节提出了新的要求。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着眼于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育,这需要促成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取向的重新校准。基于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要全方位地优化实施路径,无论是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还是课外体育锻炼与竞赛,都要做到培育效益精准化、效果实效化、效率最优化。在把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全方位内化于课程实施途径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构建贴近学生真实生活情境的体育与健康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切实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监控和导向功能。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J]. 人民教育,2016(19):14-16.
  [2] 林崇德. 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29.
  [3] 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3.
  [4] 杨文轩,陈琦.体育原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3-46.
  [5] 刘晟,魏锐,周平艳,等. 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课程、教学与评价[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3):38-45.
  [6] 余文森. 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11-13.
  [7] 杨文轩. 论中国当代学校体育改革价值取向的转换――从增强体质到全面发展[J]. 体育学刊,2016,23(6):1-6.
  [8] 杨文轩,张细谦. 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模式探索[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38-43.
  [9] 张华. 核心素养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再出发”[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7-9.
  [10] 钟启泉,汪霞,王文静. 课程与教学论[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63.
  [11] 余文森. 有效教学三大内涵及其意义[J]. 中国教育学刊,2012(5):42-46.
  [12] 殷荣宾,季浏,蔡赓. 基础教育学校体育课程内容选择及价值取向的演变与诉求[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7,51(2):81-86.
  [13] 姚利民. 有效教学研究[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15.
  [14] 夸美纽斯. 大教学论[M]. 傅任敢,译. 北京:教育科?W出版社,1999:2.
  [15] 章建成,张绍礼,罗炯,等. 中国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报告[J]. 体育科学,2012,32(11):3-18.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