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44|回复: 0

2018没有“熊大人”,哪来“熊孩子”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41
发表于 2018-8-15 12:37: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商场里,一个两三岁的男孩突然声嘶力竭地叫起来――“不要!不要!”奶奶在旁边训斥:“是你自己不会玩,你还有脸哭!”于是孩子闹得更欢。是孩子在玩一个投币游戏时,遭遇了挫折,闹起了情绪。
/6/view-10747069.htm
  本来很简单就能平复的小事件,几分钟后,成了惊动整个楼层的大事,都探过头来看看发生了什么,又摇摇头回去了。孩子哭得透不过气,一口气倒过来后,闹得更厉害,使劲踢游戏机。爷爷看到了周围人的不满,脸上愈加挂不住,一声怒吼:“哭!再哭晚饭你不用吃了!倒了喂狗!”孩子直接躺到地上打起滚来。爷孙俩杠上了,现在似乎不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比赛谁的嗓门高。
  这种孩子在公共场合大吵大闹,带孩子的老人或者父母束手无策,反而火上浇油的事,越来越司空见惯。每遇此事,一般人都会认为是“熊孩子”在胡闹,让大人头大,而大人管不住孩子,可气又可怜,却没有看到事件背后的本质――没有“熊大人”,哪来“熊孩子”?那孩子的爷爷奶奶当众训斥孩子的声音不知高过孩子哭声多少分贝。
  如果指责“熊孩子”没有公共意识,不分场合地哭闹,那作为大人,我们应该先反思自己是不是教给孩子什么叫“公共意识”了,我们自己头脑里有没有“公共意识”这根弦。
  我们见怪不怪的这些人恐怕是没有公共意识的:过马路从不看红绿灯,凑成一撮就出发的;让家里水龙头滴答水而表不走的;商场里用指甲盖挨个掐菜的;顺走公共卫生间里厕纸的;晨练路上把收音机开到最大音量的;拿水桶接泉城路上公共直饮水的;爬上高树摘泉城公园里山杏的……
  这些事,哪个是“熊孩子”能做出来的?可怕的是,“熊孩子”耳濡目染,哭着闹着转眼就成了“熊大人”。
  在说这些不文明无公共意识的“熊大人”的时候,让我们记得,还有不少老人也为孩子做出了文明行为的榜样。比如网上大热的“上海阿姨”。
  一名年轻男子在上海地铁四号线车厢里数次吐痰,同车的一位阿姨见到后,指责加规劝,还掏出纸巾擦拭痰渍。“吐痰男”非但不听劝阻,反而继续吐痰。随后,几名热心乘客合力斥责,“吐痰男”被赶下地铁。从视频中看,那位戴着眼镜的上海阿姨气场强大,完全没有一般人对于此类失德行为欲言又止的畏葸,而是张嘴就说、伸手就擦,一派客厅女主人的坦荡自然。相信这位上海阿姨家的儿孙是不会随地吐痰、在商场里大呼小叫的。
  带着公共意识做事,实在是一件与人方便自己方便,让人舒服也让自己舒服的事。不少出国旅游学习的人都有这位网友类似的经历:
  年前,我到北欧四国旅行,对那里的儿童无所不在的“公共意识”留下了深刻印象。从芬兰的赫尔辛基国际机场排队安检去斯德哥尔摩,当时正值圣诞节的前夕,大量的芬兰家庭举家前往南欧,准备在相对温暖的地中海沿岸度过他们宝贵的假期,因此,安检通道的队伍排得很长。我和团友开始在队伍中低声聊天,过了一会儿,团友开始不停地朝着我背后挥手微笑。我转身一看,大吃一惊:原来我们身后不知什么时候已跟上了一个芬兰家庭,身材高大的父母带着三个孩子静静地排在我们身后,两个女孩一个男孩,女孩一个八九岁,一个六七岁的样子,男孩只有四岁左右,令我惊异的,不仅仅是这三个孩子每人都背着旅行背囊,还有他们在公共场合表现出的安静和礼貌:他们排在我们身后起码有一刻钟了,但我却没觉得后面有孩子。
  后?砦也胖?道,他们的父母从孩子喃喃学语开始,就反复跟他们说清“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的不同,灌输“不要因为我们的存在,就妨碍他人”的观念,这是礼貌和教养的一部分,孩子可以在自家的房间里当“角斗士”“运动超人”和“大分贝演讲家”,但一旦进入影院、剧场、候车室等“公共空间”,父母会蹲下来对他反复讲明:这里还有很多与你一起来看戏、吃饭、等待旅行的人,别人在阅读、谈话,不可肆意喧闹和奔跑,不能影响他人。
  其实,只要大人脑中有“公共意识”这根弦,公共场合是难见到“熊孩子”的。你可能要说了:“孩子小,规则意识还没建立起来,说多少遍不听啊,真闹起来怎么办?”就像文首说到的那个孩子,其实还是有办法让他不变成“熊孩子”的,有位家长做出了示范。
  在科技馆里,一对父子坐在屏幕前玩,宝宝约3岁左右。过了一会儿,爸爸觉得该走了,可宝宝很不情愿,先是扭动身子不让抱,接着就叫起来,虽然声音不大,但在安静的环境中还是引起了周围人的注意。
  只见爸爸一边在宝宝耳边小声说话,一边用力抱起他,宝宝大声喊,扭动身体两手乱打两脚乱蹬,爸爸几乎要抱不住了,他快步走到孩子妈妈身旁说了几句话,架起哭闹的宝宝快速地向外走,妈妈并没有跟过去。整个过程只持续了数分钟。
  这位爸爸全程没对孩子大声吼过,没有任何一句威胁,只是小声地安抚孩子,与此同时也不任由孩子胡闹下去,而是把他强行带走,处理方式温和有力。一旁的妈妈则不跟过来,由爸爸去处理,假如妈妈牵扯进来的话,孩子或许会拉着妈妈哭闹,让情况变得复杂,反而不好解决。
  你看,是有办法的。
  遇到孩子在公共场合哭闹,我们不要跟孩子比谁嗓门高,而是通过自己的行动告诉孩子:不管怎样,我们的哭闹造成的喧闹的确影响到了周围的人,路人没有义务去容忍宽容我们。如果他人谅解甚至帮助,那我们应该感谢他们。
  在人员密集的地方发生哭闹,条件允许的话,立马带离,寻找独立空间(比如洗手间、走道等)处理问题。处于密闭环境(比如飞机、火车、高铁)可以向周围的乘客道歉。
  大人在做,孩子在看,在学。规矩,是学出来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