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快捷导航
网站首页
大学课后答案
毕业设计
高中课后答案
初中课后答案
小学课后答案
赞助我们
搜索
搜索
热搜:
物理答案
英语答案
高数答案
线性代数
本版
帖子
答案家
»
论坛
›
毕业设计
›
化学|环境|生物|医学|制药
›
2018论少林武学与道家功法、禅学思想的融合
返回列表
查看:
251
|
回复:
0
2018论少林武学与道家功法、禅学思想的融合
[复制链接]
4446567
4446567
当前离线
积分
41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幼儿园, 积分 41, 距离下一级还需 59 积分
幼儿园, 积分 41, 距离下一级还需 59 积分
积分
41
发消息
发表于 2018-8-14 23: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摘要 运用文献资料、历史研究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从气论观、天人合一观、阴阳五行观的角度阐述了少林武学与道家功法之间的融合关系。研究认为:道家功法中的“缘督”、“守静”、“导引”、“吐纳”、“听?拧薄?“心斋”、“坐忘”、“存神”、“守一”蕴含着丰富的生命哲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观;由禅定、禅观、禅风、禅法等引申出来的禅语开辟了中国古代禅学思想的先河;少林武学流派由僧稠开创具有时间、武术、禅学造诣上的科考依据;道家功法的气论观、天人合一观、阴阳五行观,以及禅学思想的禅观、禅定、禅风之法对少林武学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这些文化之间的相互融合,丰富了少林武学文化内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少林武学技击、技理和技法风格。
/6/view-10704807.htm
关键词 少林武学;道家功法;禅学思想;融合
中图分类号:G8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14)04-0055-04
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缔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谱系,其间所蕴含的武学技击思想也存在着不同流派的反差,诠释着不同的武学文化底蕴[1]。其中,少林武学经过一千余年的历史积淀,经久不衰,彰显了佛家禅学、道家功法的文化印迹,为促进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如今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一个品牌,少林武术面临着国际化挑战[2]。为此,本文从道家功法与禅学思想的融合角度来研究少林武学流派文化,以期为重新认识和理解少林武学思想,领悟少林武学的内涵,实现对少林武术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提供理论参考。
1道家功法之哲学辨微
道家功法修炼强调“缘督”、“守静”、“导引”、“吐纳”、“听?拧薄?“心斋”、“坐忘”、“存神”、“守一”等等,下面从生命哲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的角度来加以辨微,从而为我们认识道家文化提供可以借鉴的思维范式。
1.1“缘督”、“守静”功法之生命哲学涵摄
道家功法强调“缘督”。《庄子?养生主》载有:“缘督以为径,可以保身,可以全生。”也就是说运行督脉可以养身,可以完善生命。“人生任督二脉,为精气之源……依此命脉,以为摄生之本”(蒋伯超《庄子集释》);“归根日静,静日复命”(《道德经》)。生命的根本就是入静,只有入静才能使生命得以恢复。由此可以看出道家功法探索生命存在的根本意义,这也是道家哲学对生命之道的持守和生命之状的体悟,这既蕴含着对生命个体终极存在的理解,又凝结着自身生存价值的确认。道家缘督功法独创的话语体系中,用生命本真主义来把握生命的存在状态,认识世界的客观规律,这一特有的理性智慧为我们提供了完美的人格模式和价值理想,使之成为一种超越理性的生命关怀。
1.2“导引”、“吐纳”、“听?拧惫Ψㄖ?自然哲学管窥
“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庄子?刻意》),意指像熊一样攀援,如鸟一样展翅,这是为了长寿的需要,是导引锻炼人士的爱好;“吹嘘呼吸,吐故纳新……平定气息,握固凝神,神宫内视,五脏昭彻,所以守其气也”(《庄子?刻意》),也就是说运用呼吸之法,呼出浊气,吸入清?牛?气息平稳,精神集中,内脏如能透视,这是守护人气的举措;“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拧保ā蹲?子?人间世》),也就是说静中用?盘?呼吸,以凝神合道。这种把“自然”的价值取向作为理论的重心,从抽象的哲学本体论来说,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按照自己固有的方式,而不受外在的束缚和异化,凸现人生自由的审美观照,正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道德经》)
1.3“心斋”、“坐忘”、“存神”、“守一”功法之精神哲学审视
“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庄子?人世间》),也就是说凝聚虚无的心境才能应待万物,人心清虚宁静,以合大道;“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大宗师》),坐忘是指离开形体,去掉思虑,感知宇宙,与道大通;“存谓存我之神,想谓想我之身”(唐司马承祯《天隐子》),是指神无处不在,身体内外皆有神;“我守其一,以处其和”(《庄子?在宥篇》),是指我守心一道,可使阴阳二?糯τ诤托持?中。由此可以看出,道家功法既讲求人体之精神,又追求天地之精神,既包括有意识的思虑活动,又包含无知无欲的心理活动,但是,在讨论精神问题时,不是把人的自觉意识为本位,而是强调潜意识的能动作用,缺乏对精神自由的现实思考,无法体现认识的目的自由,而赋予了形而上学的意义。
2禅学思想的发端与禅法纲要梳理
2.1中国古代“禅”的解读
中国“禅”的产生要追溯到上古五代时期,尧帝是首推禅事亘古第一人[3]。源自古代帝王辟基祭地之礼,“禅,祭天也”(许慎《说文》);又如:“封禅”、“禅位”、“禅让”、“受禅”、“遂禅之”(《书?尧典》);“禅五世”(《史记?惠景间侯者年表》)[4]。由此看来,中国古代禅与当今的禅学并不存在本质的联系,只是用于封禅刻石纪号,行封祀礼,行登封礼,可谓中国古代的一种礼仪形式;同时,又有替代、变化、变迁转化之意,进而引申为继承,可以用于考证中国古代历史朝代文化演变的逻辑线索。
2.2中国禅学思想的探源
中国禅学思想中的“禅”实质上是一个外来话语,是古印度梵语原文为“禅那”(Dhyāna)的简称,具体应当说是巴利语Jhāna音译而来,源自印度古老的吠陀哲学文献思辨著作《奥义书》(Upanishad)[5],佛陀立教,把“戒、定、慧”立为基本三学,被称之为修习瑜伽的高级阶段,强调静坐调心、制御意念、体现神我,汉语意思有“思维修”、“静虑”、“弃恶”、“功德丛林”之意[6]。另外,“定”出自另一梵文Samādhi,意为止息杂念,心神评定,是重要的修行方法,因此,在汉文中,“禅”常与“定”合用,故称之谓“禅定”。在《坛经?坐禅品》中载有:“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意思就是说外禅内定,二者虽然则重点不同,却紧密相关。特别是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把禅学看成是一种修行的方法,也是每个教徒必须修持的根本法门,各武学门派宗师把其作为修行、立宗的根本,言思维修是依因立名,由禅定、禅观、禅风、禅法等引申出来的禅语开辟了中国古代禅学思想的先河。 2.3中国禅宗六祖禅法之纲要
禅学思想自古印度传入中国以来,其作为一种精神的修持方法,它的折衷性质与中国传统文化(儒、道、法)的相互融合,强调明心见性、内修的方法在中国的发展极为迅速,历经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不同文化和不同佛教徒的发展铺衍,形成了多样的禅学思想文化谱系,表现为多姿多彩的文化气蕴。这就需要从禅学思想文化流变的角度探索中国禅学史上比较有代表性的禅宗六祖禅学文化,研究其发展、分化、演变规律,挖掘其中所蕴含的禅学文化思想内涵。佛教禅学思想在中国起初并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佛教宗派,直到禅宗形成以后,禅学才得以发展。菩提达摩被称之为中国禅宗的始祖,倾心于研究大乘禅法,以禅法教化后人,“面壁而坐,终日默然,人莫测之,谓之壁观婆罗门”(《五灯会元?东土祖师?初祖菩提达摩大师》)。其禅学思想的核心称为壁观,意为外息诸缘,内心无惴,心如墙壁,可以入道;禅宗二祖慧可以“忘言忘念、无得正观”(《楞伽》)为宗,重视念慧,舍妄归真;禅宗三祖僧璨开始公开弘扬禅法,使中国的禅学思想达到了有信有休,并开创了文字总结的理论先河,其思想的核心“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住性合道,逍遥烦恼”(《信心铭》),强调回归自然、消除虚妄分别的禅法理念;禅宗四祖道信在《文殊说般若经(卷下)》载有“法界一相,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开创了众生平等,农禅并重的禅风,心净即佛,佛即是心为道信禅之纲要;禅宗五祖弘忍的禅学在继承道信禅学思想的基础上,以心法为宗,一行三味,又增加了以《金刚经》印心的新内容;中唐以后禅宗六祖南宗慧能成为禅宗的正统,也是中国佛教史上影响力最为深远的人物,他在《坛经?定慧品》中载曰“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确立了无念、无相、无住的禅法纲要。
3少林武学禅宗
少林武学可谓之历史悠久,渊源流长,支脉繁衍,在中华武术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但是,由于隋唐之前少林寺的史料记载较少,这也造成了关于少林武学起源的说法也是众说纷纭,主要有达摩之说、昙宗之说、慧光之说。首先,从达摩之说来看,南北朝时期菩提达摩来中国传教,落足少林传授佛教禅宗,但是,这一时期我国民间尚武之风盛行,武术已经发展到了较高的水平,因此,达摩传拳、创拳之说与史实相悖;其次,昙宗之说认知论者认为,在隋唐之际,昙宗被封为大将军之后,少林武风开始盛行于寺。“谈玄更演武,礼佛爱论兵”(张家泰《少林寺》);“又有昼习经曲,夜练武略”(《西来堂碑》)。这一时期,少林武术已经达到了世代相传的高超境界,而不应称之为少林武学的发端;慧光之说也并不确切,据史料记载,慧光乃南北朝时期的义学高僧,是四分律宗的开祖,但是,关于武学方面却没有相关的记载。关于少林武学的起源问题笔者认为由僧稠开创的说法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因为,少林寺创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据《续高僧传》载,迨至北魏,僧稠在少林寺传授禅法,学习传世经典,被称为太学博士,跋陀夸其为“葱岭以东,习禅之最”。另有,《登封县志》:“僧稠闻两虎斗,咆哮震岩,乃以锡杖中解。”由此可以看出,僧稠禅学成就卓著,武术道诣更是出众,从时间上、武术、禅学造诣上僧稠开创的少林武学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渐成为自成一家的少林拳派。
4少林武学与道家功法的遇合
4.1气论观
少林武学作为中华武术文化历史最为悠久、拳种最多的武术派别,逐渐发展成为中华武术的第一大流派。少林武学之所以集武术之大成,在于融汇了各家武功之精华,其中,元气本体论与道家哲学思想的融合对少林武学的影响极为深远[7]。“天地万物皆一气之所结而成,天地无气则阴阳息,万物无气则生机灭、养气固不重哉,而人为万物之灵,则养叙为重,状养气之道莫胜于十八罗汉功与所谓罗汉短打者诚能练气归神。”(《罗汉行动全谱》)由此可以看出,“气”在少林武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而气作为万物的本源,最早体现在道家哲学思想之中,《庄子?外篇?至乐》中载有:“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庄子?知北游》曰:“人之生,气之聚也。”苌乃周在《中气论》中曰:“中气者……积气以化精……即易所谓太极是也。”可以看出,气被看成是万物的本源,无不体现在道家功法与少林武学拳理之中,正如“欲学技击先学数息,此本道家休息之术……气功的内涵,以气为主”(《少林拳术秘诀》)。另外,气功在道家谓:“导引吐纳”,调息,调形,调心为锻炼方法,练习导引、内丹术气功,养气之学,以道为归,以集义为宗法(《练气行功秘诀》),《老子》中提到“或嘘或吹”的吐纳功法。少林武学强调以鼻吐气为佳,洪惠禅师强调呼吸之功,可以使气贯周身,少林武学中的禅定、静坐也包含气功。“气功”一词在中国的古代典籍中较少记载,多是以吐纳、导引、行气、服气、炼丹、修道、坐禅、静坐、坐忘、禅定等来称谓。气功之说有二:“一养气,一练气。”(《气功阐微》)炼气之学,以运使为效,以呼吸为功,养气而后气不动,气不动而后神清。因此,道家功法中的气论观讲究“身心兼修”、“性命双修”与少林武学的“练气与养气”是一脉相承的。
4.2天人合一观
道家哲学思想中的“天人合一”观对少林武学的影响极为深远。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这种天人合一的观点无不体现在少林武学与道家功法之中。李善注引郑玄曰:“道家养空,虚若浮舟也。”《峨嵋十二庄》中有:“象天法地,园空法生。”“园”与“空”是道家功法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少林武学的最高境界。《罗汉行功全谱》序言中,也把天地合一自然观作为少林武学技击变化的重要依据。在少林武学中的“圆”以动为性,动静相依,成一生命整体,“空”以观空为入门,以悟空入道,以无念持正念,破除一切所执障、所知障,以禅道空慧观为基础,把“空”与“圆”作为衡量武功高低的标准,形成了以武演禅,以禅证武,禅武合一的精神境界,这也继承了中国武术所追求的天人合一思想,如:少林形意拳中的十二形都是以自然界各种事物来命名的拳种(螳螂拳、虎拳、猴拳等)和动作(青龙献爪、燕子穿林、白鹤亮翅等),并取自然界的物象来喻拳势(如: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如鹊、立如鹤等)。由此可见,道家功法的“道法自然”观与少林武学的“圆空”观均以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为根基。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