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快捷导航
网站首页
大学课后答案
毕业设计
高中课后答案
初中课后答案
小学课后答案
赞助我们
搜索
搜索
热搜:
物理答案
英语答案
高数答案
线性代数
本版
帖子
答案家
»
论坛
›
毕业设计
›
化学|环境|生物|医学|制药
›
2018陈彤云教授治疗痤疮经验总结
返回列表
查看:
257
|
回复:
0
2018陈彤云教授治疗痤疮经验总结
[复制链接]
3444970
3444970
当前离线
积分
41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幼儿园, 积分 41, 距离下一级还需 59 积分
幼儿园, 积分 41, 距离下一级还需 59 积分
积分
41
发消息
发表于 2018-8-14 20:39:25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摘要]陈彤云教授治疗痤疮经验丰富,善从湿、热、毒、瘀入手,基础方为茵陈蒿汤加减,具体药物为:茵陈、连翘、丹参、野菊花、虎杖、当归、川芎、黄连、黄柏、土茯苓。解决了痤疮发病过程中的湿、热、毒、瘀问题。其中肺经热盛证基础方加用枇杷清肺饮,脾虚湿蕴证在基础方上合健脾除湿类药物,胃肠湿热证基础方合黄连解毒汤或防风通圣丸加减,冲任不调证以基础方合丹栀逍遥散加减,痰湿蕴结证基础方合二陈汤或海藻玉壶汤加减。
/6/view-10705641.htm
[关键词]痤疮;肺经热盛证;脾虚湿蕴证;胃肠湿热证;冲任不调证;痰湿蕴阻证
[中图分类号]R758.73+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6455(2018)02-0136-04
痤疮是一种发生于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高发年龄为16~40岁。根据皮损面积及严重程度可分为Ⅳ级。中医古籍中又根据其特点,将其称为“痤”、“小疖”“肺风粉刺”、“面面包”等。
1病因病机
中医辨证四诊合参,中医皮肤外科的望诊尤为重要,望诊主要望神色、舌象以观整体,陈教授博览古籍,并结合多年临床经验,认为本病与肺、胃、肝、脾诸多脏腑经脉关系最为密切,与湿、热、痰、瘀等病理因素有关。对本病的总体认识为:痤疮患者多先天肾水不足,相火过旺;后天多责之脾胃肝胆;或饮食不节伤脾,脾虚运化水湿无力,湿邪内生,外发肌肤;或平素情绪不舒郁结伤肝,肝木克脾土,以致脾失健运,湿浊即生;循经上熏于肺,阻滞气血,血瘀凝滞,发于肌肤而成。阳明经主面部,皮毛属肺,肺又与大肠相为表里,故粉刺的中医辨证,其病位在肺(大肠)、脾(胃),肝、肾。致病因素为湿、热、毒、瘀。中医皮肤科侧重于皮损辨证,其中湿邪阻滞可致粉刺形成。红色丘疹多辨为热在腠理;湿热瘀滞,腐肉为脓形成脓疱皮损。湿热阻滞与瘀血互结多是结节、囊肿等皮损发生的重要因素;瘢痕多为气滞血瘀;炎性色素沉着辨证属余热未清,气滞血瘀;湿热内蕴是造成皮脂分泌增多的主要因素,而且机体皮脂分泌溢出过多也是本病最基本的发病原因。
陈教授对痤疮病因病机认识的理论基础源于中医古代文献。其大致分为以下三种类型:①湿邪:经云:“汗出见湿,乃生痤痹。……劳汗当风,寒薄为鼓,郁乃痤。”说明痤疮的发病基础为湿邪内蕴;②血热:《肘后备急方》日:“年少气充,面生施疮”。《外科正宗》:“肺风属肺热,粉刺、酒鼓鼻、酒刺属脾经。此四名同类,皆由血热郁滞不散。又有好饮者,胃中糟粕之味,熏蒸肺脏而成。经所谓有诸内形诸外,当分受于何经以治之”。提出了年轻人因血气方刚,气血充盈,乃生此病。明?申斗垣《外科启玄》:“粉刺属肺,……总皆血热郁滞不散。宜真君妙贴散加白附子敷之,内服枇杷叶丸,黄芩清肺饮。”上述观点都支持了粉刺的发病机制以血热为主。血热,循经上熏头面而发此病。因此陈教授治疗痤疮除脏腑辨证外也依气血辨证;③瘀毒:《素问》:“劳汗当风,寒薄为鼓,郁乃痤”。王冰注:“痤谓色赤嗔愤,内菹血脓,形小而大如酸枣,或如按豆。此皆阳气内郁所为。”支持了痤疮的发病机制也有邪气聚结不散的因素。2辨证论治
结合古代医家的观点,陈教授认为痤疮辨证论治应以湿、热、毒、瘀四方面为主,多与肺(大肠)、脾(胃)、心、肝、肾等脏腑有关。在此基础上,陈教授自拟治疗痤疮基本方为:茵陈、连翘、丹参、野菊花、虎杖、当归、川芎、黄连、黄柏、土茯苓。
方解:陈教授结合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资料,结合痤疮的皮损表现及分布特点,从整体观念出发,结合古代医家对痤疮的认识,痤疮好发于的部位以面部为主,甚则胸背,是为手足阳明经所过之处。中医理论认为,阳明主面。肺主皮毛,与大肠互为表里。手太阴肺经、足阳明胃经均行于面部、前胸部。故依经络辨证,其发病,首推肺胃肠。肺胃脏腑蕴热,循经上于胸面故而上部位起疹色红。痤疮患者往往表现为皮脂溢出多,脓疱、囊肿并发,中医辨证为湿邪为患,湿邪形成一方面为脾虚不运,一方面为肝经郁热,客犯脾土,临床中痤疮患者往往伴有急躁易怒,口干口苦,大便干,小便黄,且痤疮多发于青壮年,面临的生活工作压力较大,心火、肝火偏旺,日久致肝气郁结。且中医有“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的理论。因此,痤疮的发病与肝经、心经也有密切的关系。“疖,小肿也”。痤疮皮损或为丘疹、粉刺、或为脓疱、囊肿、结节均为湿、热、毒邪聚结不散,另外,陈教授在治疗上参考吴鞠通所言“徒清热则湿不退,徒祛湿则热愈炽”,故在基础方中,清热、利湿、解毒综合运用。
方中连翘、黄连、丹参、野菊花归心、肝经,清心、肝之火,解毒散结消肿;茵陈、黄柏入肝胆经,清肝经湿热;土茯苓归肝、胃经,主治痈肿,瘰疬、虎杖归肝、胆、肺经,清利湿热解毒通络;当归、丹参、川芎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且当归、丹参性温,温通经络气血,反佐诸寒凉药物,以防苦寒之品伤及脾胃。
2.1肺经热盛证:辨证要点:面部、胸、背等皮脂溢出部位多发粟米大小丘疹、粉刺、小脓疱;面部“T型区”,即额、鼻周、口周皮肤皮脂溢出较多,可有痒,伴口干咽燥、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滑数。
陈教授认为温病学派中有“斑出阳明,疹出太阴”之说,治疗此型多偏重清肺。选择用药,参考治疗“上焦如羽,非轻不举”之义,多选用花类药物,取其轻清上扬之性,以达到“轻可去实”之效。其中,偏风热者,可见面部丘疹色红、瘙痒,伴口干咽燥。治宜疏风宣肺清热,在基础方的基础上可加用枇杷清肺饮(枇杷叶、桑白皮、金银花、野菊花、牛蒡子、生石膏、黄芩等);偏血热者,可见面红,皮疹密集分布,或有脓头,皮疹多有痒痛,常伴发口干渴、溲黄、便干、舌质红、苔黄、脉浮数。治疗在基础方上加用清热解毒凉血类药物,如:鱼腥草、黄芩、生栀子、草决明、百部、北豆根、大青叶、生地榆等,方中除鱼腥草、北豆根、黄芩、百部等入肺经,疏风清热解毒外;以草决明清肠中积热,泻热通便。更加大凉血药物,如:大青叶、赤芍、生地榆、丹皮等凉血清热。
陈教授认为本型多见于青少年,皮疹多好发于额、鼻两侧。究其原因是由于素体阳热偏盛,或饮食不节,如:嗜食辛辣刺激、油炸食品及腥膻发物等食物,辛入肺、饮食入胃,肺与大肠相表里,湿热蕴积,大便干结,胃腑不通,日久化热,循经上蒸于肺。治以清解肺胃之热、解毒凉血。此型相当于西医分级的Ⅰ、Ⅱ级。 2.2脾虚湿蕴证:辨证要点:重者头皮、面部油脂溢出多,头面,甚或胸背丘疹、粉刺、脓疱多发,皮疹色淡红或与皮色相同;自觉症状不明显,轻者仅口唇周围皮损多见。病程缠绵难愈。多伴有倦怠乏力,口淡无味,或脘腹胀满,大便粘滞不爽或秘结不畅,舌质淡红,舌体胖大,苔腻,脉滑数。此型相当于现代医学对痤疮分级的Ⅱ、Ⅲ级。
陈教授认为此型多从脾治,究其病因:或平素饮食不节伤脾胃,或忧思日久等致脾失健运,水谷不运,生湿化热,循经上犯蒸颜面而发病。在基础方上合健脾除湿类药物,如:薏苡仁、茯苓、生枳壳、荷叶、藿香、佩兰、焦三仙等以健脾利湿解毒。伴纳呆、呕恶或腹胀、为湿浊中阻,可加槟榔、蔻仁、砂仁等以芳香化湿;若大便秘结不通,属脾气虚便秘。可加大生白术用量以健脾益气通腑;大便粘滞不爽,属湿滞大肠,可加大腹皮、枳实等行气利湿。此型最大特点为面色觥白,出油多。皮疹以白头粉刺多见,密集分布。
2.3胃肠湿热证:辨证要点:头、面皮脂溢出明显,或油腻光亮。皮疹泛发面部胸背,常多种皮疹并发,伴肿痛,皮疹集中于口周、颊部,多伴口臭、溲黄、便秘、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此型相当于现代医学对痤疮分级的Ⅲ、Ⅳ级。
陈教授认为此型患者平素多有喜食肥甘厚味的特点,日久影响脾胃运化,聚湿生痰,且壅结气血。“湿无热不上行”,因此,治疗上依吴鞠通“徒清热则湿不退,徒祛湿则热愈炽”,而行清热利湿解毒并举法。方选用基础方合黄连解毒汤或防风通圣丸加减。方中黄连、黄柏、茵陈、龙胆草、清热利湿;大黄清热解毒,散结消肿;丹参、当归、川芎活血化瘀。本型患者多表现为体质壮实,面部油脂分泌旺盛,口气较重,舌质红,苔黄或白厚腻。大便黏腻或秘结,小便数,一派胃肠湿热表现。平素饮食易过量,“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陈教授治疗此型患者除从湿、热、毒、瘀等因素考虑外,治疗“六腑以通为顺”为旨,侧重清理胃肠积滞。其中,平素喜食肉食者,常加焦山楂、鸡内金以消导油腻肉食积滞;喜食淀粉类食物者,可加焦神曲、莱菔子等以消食滞,兼有腹胀、嗳气吞酸可加莱菔子、焦槟榔、厚朴消食除胀,降气化痰。
2.4冲任不调证:辨证要点:此型多见于中年女性患者,属青春期后痤疮。临床多表现为痤疮与黄褐斑并发。辨证多先天肾水不足,肾水不涵养肝木。肾水之色上泛面部、肝肾同居下焦,为先天之本,肝经郁久化热,肝火上炎,木火行金。偏肝经郁热,肝火上炎者,表现为颜面部的丘疹或脓疱、结节多发,色暗红,皮疹或有压痛。平素易激动,伴面红、易怒、失眠、或月经前后不定期,经前皮疹加重等症状,舌质暗红,苔黄,脉弦滑。偏肾水不足者,表现为皮疹以结节为主,色暗;好发于下颏及颈部,多伴发黄褐斑;或兼面色晦暗、油脂泛溢、眶周色黑;或伴乏力头晕、腰酸膝软;舌暗红或光红少苔,脉沉细。
陈教授认为偏肝经郁热者多因平素工作压力大,情志不遂,忧思恼怒伤肝,肝失疏泄,气为血之帅,气机不畅日久及血引起。气血瘀滞日久化火,郁于颜面而发病。治宜疏肝解郁兼以清热利湿解毒,以基础方合丹栀逍遥散加减。方中柴胡疏肝解郁,当归、白芍养血和血,柔肝缓急;茯苓、白术、甘草健脾益气,非但能实土抑木,且可使营血生化有源;薄荷疏散郁遏之气。若兼气滞血瘀而成,可加月季花、三七粉、玫瑰花以疏肝活血解郁;肝郁日久化热,火盛者加生栀子、丹皮清肝经血热;月经前乳房明显胀痛者,可加川楝子、元胡、王不留行、青皮等以行气止痛;如月经提前伴经色鲜红,陈教授多辨为血分有热,热邪迫血妄行,治疗中多加炒槐花、秦皮、赤芍、椿根皮等凉血清热利湿。经前皮疹加重者多为肝郁气滞加柴胡、郁金、香附等以疏肝行气解郁;如月经提前,量少色淡,陈教授多辨为脾虚不统血,擅长用党参、茯苓、白术等以健脾益气。
陈教授也重禀赋在发病中的影响,临床中偏先天肾水不足者亦不罕见,依五行生克制化的理论,金水互生。若先天肾水不足则可致肺金不足;另外,肝肾同源,肾阴不足,也可导致肝阴不足,不能涵木,肝火上炎,木火刑金,致发肺风粉刺。另肝主藏血,肝疏泄正常与否直接影响月经情况而使痤疮随月经周期而发。因此,此型治疗治宜滋水涵木。滋肾阴泻相火、调理冲任为法。在基础方上可合二至丸或六味地黄丸加减,二至丸以滋阴清肝,六味地黄丸滋补肾阴以“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伴月经量少可加红花、益母草、当归养血活血,结节明显者可加浙贝母、僵蚕等祛痰通络,三棱、莪术、生牡蛎以软坚散结,大黄、泽兰、坤草以活血化瘀,此型相当于现代医学对痤疮分级的Ⅲ、Ⅳ级。
2.5痰湿蕴阻证:辨证要点:此型男性多见,皮疹表现为头皮、颜面油脂多。皮疹以囊肿为主。硬肿疼痛、或按之软如囊,日久相互融合,结成条索状囊肿。皮疹泛发于面部,甚或前胸、肩背等皮脂溢出多部位。可见纳呆,便溏,舌质淡,有齿痕,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或滑。此型相当于现代医学对痤疮分级的Ⅲ、Ⅳ级。
陈教授认为囊肿形成多为痰瘀聚结,或由于脾虚失运,或肝胆疏泄不利,木旺客土,脾虚生湿,聚而成痰,痰湿互结,阻滞经络气血,形成囊肿结节。治宜清热解毒消痰、活血化瘀软坚。治宜祛湿化痰软坚,方用基础方合二陈汤或海藻玉壶汤加减(浙贝母、陈皮、半夏、夏枯草、生牡蛎、僵蚕、皂角刺、泽兰、土茯苓等),方中陈皮、浙贝母、半夏、消痰,皂角刺、生牡蛎、豁痰软坚散结,托毒外出;夏枯草、连翘解毒散结。皮脂溢出多者加荷叶、茯苓等以利湿,便秘者加芒硝、枳实、瓜蒌软坚化痰通便,如痰瘀互结,表现为多发结节,舌质暗有瘀斑者可加三棱、莪术、鬼箭羽以软坚散结解毒。?Y节暗红伴舌下络脉青紫,为瘀阻较重,可加水蛭、大黄、泽兰、益母草等以活血散瘀。
尽管临床中,陈彤云教授常将痤疮辨证论治为上述五型,但近年来至陈教授就诊处患者多以青春期后痤疮患者居多,皮损程度较重,多表现为Ⅲ、Ⅳ级为多。其皮损表现多以囊肿、结节为主,分级属于中重度者。陈教授认为:“痤,小肿也”邪聚为肿;“寒薄为鼓,郁乃痤”。气郁、痰瘀、热郁、湿聚、血瘀均可导致气血瘀滞,蕴结于面部肌肤而发为痤疮。如“疏其气血,令其调达,而致和平”,因此,顽固性痤疮(囊肿、结节型)的治疗原则应以调畅气血,活血化瘀贯穿始终。另外,陈教授治疗顽固性痤疮喜用大黄,大黄性苦寒,从归经分析,归胃经、肝经、脾经、大肠经,这些经络与痤疮发病密切相关。大黄的功效主要以消积导滞、清热泻火、解毒凉血为主,其临床适应证大致有用于热结便秘,有清热通便之功;用于热邪致胜、火热炎上、迫血妄行,表现为热毒疮疖等症;用于妇女产后瘀血腹痛等症,有活血化瘀之功;外用大黄还可治热毒痈肿、水火烫伤,取其泻火解毒之功。鉴于其功用多符合痤疮辨证的湿热瘀毒等病理机制,因此,陈教授取其苦寒沉降之功,引热下行,清热泻火、通腑泻下、消积导滞作用,对肺胃热胜者,可清热泻火,荡涤胃腑。通腑泄热有作用之外,更兼病久入络者以其深入血分,活血化瘀,散结消肿。有“一窍通而百窍通”的作用。 陈教授治疗时,除依湿、热、瘀、毒药物内服调理外,也注重外治,常选用北京中医医院内部制剂复方化毒膏外用,其对于囊肿结节型疗效佳。同时根据患者往往多处寻医治疗,用药繁杂,病情反复,迁延不愈,日久对患者心理带来很大影响的特点。陈教授往往不厌其繁,循循解释,对患者加以疏导和安抚,并认真对痤疮患者日常调护细心解读。力争患者积极配合,以使治疗过程顺利,疗效满意。
3典型病例
段某,男,23岁,初诊日期:2016年9月10日。主诉:面部起疹,反复发作3年余,加重3个月。现病史:患者3年来面部反复起疹,平素头皮、面部出油多,曾用中药汤剂,皮疹时轻时重,饮食不节制容易反复。3个月前,患者考试复习紧张,经常熬夜,并常进食辛辣刺激食物,皮疹逐渐增多,遂来本院就诊。现症:面部、胸背多发丘疹、粉刺脓疱、囊肿,时有痒痛;伴口干,眶周色暗,大便干,小便调。舌暗红,苔白腻,脉沉。皮肤科情况:颜面部脂溢明显,双颊、鼻周毛孔粗大,面、颈、前胸及肩背部多见粟粒至黄豆大小暗红色丘疹、颏下及肩背部可见樱桃大小囊肿、结节损害,皮色暗红。辨证分型:血瘀痰结证。施治原则:祛痰除湿,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治疗用药:茵陈30g、连翘15g、丹参15g、黄连10g、当归10g、桃仁10g、夏枯草15g、野菊花30g、蒲公英30g、大黄5g、川芎6g、土茯苓30g、虎杖10g、浙贝母15g、海藻10g、皂角刺5g。外用:复方化毒膏20g,每日2次,医嘱:忌食油炸饮食、甜品辛辣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忌熬夜。
复诊:①2016年9月24日二诊:患者服药后,痒痛症状略有缓解,口干症状减轻,大便2~3日1次,小便调。面颈部皮疹色暗红,双颊、颌下、前胸及肩背部囊肿、结节损害未见明显变化,颜面脂溢仍较重。舌暗红,苔白腻,脉沉。在前方基础上去海藻,加三棱10g、瓜蒌30g以助活血破瘀,消痈散结;②2016年10月8日三诊:患者服上方后,痒痛症状已消失,二便正常。面部脂溢减轻,颜面皮疹部分消退,囊肿、结节损害颜色变浅,皮疹面积缩小,舌暗红,苔白腻,脉沉。上方去大黄、瓜蒌,继服前方治疗;③2016年10月22日四诊:患者面部出油明显减少,面颈部皮疹基本已消退,可见暗红色色素沉着斑。颌下、前胸及肩背部囊肿、结节损害大部分变平,颜色淡,舌暗红,苔白腻,脉沉。上方加生薏米健脾利湿解毒。
按:本患者为重度痤疮,兼患病日久,纵观舌脉症辨为血瘀痰结,凝聚肌肤之证。患者素油性皮肤,复因长期饮食不节,日久致体内痰湿蕴结,阻碍气血运行,瘀血凝滞,发于肌肤故见囊肿及结节而色偏暗红;痰湿之邪内盛,则皮脂溢出明显;湿胜则痒,湿阻气机不通则痛,痰湿夹杂,阻滞中焦,胃肠运化失司,故见大便秘结。治宜祛痰除湿,活血化瘀,软坚散结之法。方中用浙贝、海藻软坚散结化痰;茵陈燥湿清热;夏枯草、皂角刺、连翘解毒散结,以助贝母、海藻软坚之功;当归、丹参、桃仁活血化瘀;蒲公英清热解毒;大黄荡涤肠胃之滞,泻热通便,而又兼有活血祛瘀之功。根据病情变化,于二诊时增强活血软坚散结的作用,加三棱、僵蚕以助活血破瘀,消痈散疖,促使结节、囊肿平复。考虑患者面部皮脂溢出仍明显,故用生薏米利湿解毒,以抑制皮脂溢出。
陈教授认为,本型有血瘀和痰湿互结之特点,治疗上在化瘀除湿,软坚散结的同时,应加??活血化瘀药物的应用,并根据瘀血内阻程度轻重的具体情况,逐步应用活血化瘀、活血破瘀和破血逐瘀的药物。
4小结
陈彤云教授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并经大量临床实践,逐渐形成了以诊治面部损容性皮肤病为专长的学术特色,其中在治疗重度痤疮方面疗效明显,其辨证多从湿、热、毒、瘀入手,基础方为茵陈、连翘、丹参、野菊花、虎杖、当归、川芎、黄连、黄柏、土茯苓。其中肺经热盛证加用枇杷清肺饮,脾虚湿蕴证加用健脾除湿类药物,胃肠湿热证合黄连解毒汤或防风通圣丸加减,冲任不调证以基础方合丹栀逍遥散加减,痰湿蕴结证基础方合二陈汤或海藻玉壶汤加减,临床运用得当疗效明显。
[收稿日期]2017-11-27 [修回日期]2018-01-05
编辑/李阳利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