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84|回复: 0

2018上海市原卢湾区2004―2011年鼻咽癌的发病和死亡状况分析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41
发表于 2018-8-14 18:31: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要:【目的】分析上海市原卢湾区鼻咽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方法】收集2004―2011年间上海市肿瘤登记报告中原卢湾区户籍人群鼻咽癌的发病和死亡资料,分析鼻咽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并采用中国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的标准人口年龄构成进行标化。对发病率和死亡率进行趋势分析。【结果】上海市原卢湾区2004―2011年间共报告鼻咽癌新发病例92例,占同期全区恶性肿瘤的0.88%。同期死亡病例共51例。男性发病率与死亡率均高于女性。2004―2011年男性鼻咽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死亡率相对平稳。中老年人群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结论】2004―2011年间原上海市卢湾区户籍人群男性鼻咽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应引起重视。
/6/view-10124324.htm
  关键词:鼻咽癌;发病率;死亡率;社区
  中图分类号:R737;R181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428/j.cnki.sjpm.2018.18559
  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是起源于鼻咽腔表面上皮或鼻咽隐窝上皮的恶性肿瘤。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全世界大约有新发鼻咽癌病例8.67万例,死于鼻咽癌者5.08万例[1]。虽然鼻咽癌在世界范围内均较罕见,却异常高发于东南亚国家与我国南方地区,约80%发生在中国[2]。各地鼻咽癌的发病均是男性高发,男女性的发病比例约为2∶1~3∶1[3]。鼻咽癌的危险因素与致病机理尚不明确,目前认为其发病主要与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环境危险因素(粉尘、甲醛)、遗传因素、不良生活方式和膳食习惯(腌制食品尤其是咸鱼、吸烟等)有关[1]。目前,我国以社区人群为基础的鼻咽癌发病和死亡的报道较少。本研究基于原卢湾区2004―2011年的完整数据分析鼻咽癌的发病和死亡趋势以及人群分布特征,旨在为以人群为基础的鼻咽癌预防和控制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本研究涉及的人口学资料提取自原上海市卢湾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生命统计科。发病与死亡数据来自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肿瘤登记报告和随访管理系统。分析卢湾区2004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期间肿瘤登记报告中新发鼻咽癌资料,研究对象为原卢湾区户籍人口。病理学诊断的鼻咽癌比例(morphology verified,MV)占全部病例的88.19%;只有死亡医学证明(death certificate only,DDC)例数占比小于0.5%。数据整体可信度较高。
  1.2 资料整理
  肿瘤发病资料的编码及分类标准为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肿瘤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for Oncology,3rd Edition,ICD-O-3)标准。编?a及分类统计鼻咽癌(C11)的发病资料。肿瘤登记方法参照《中国肿瘤登记工作指导手册》和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国际癌症登记协会推荐的肿瘤登记方法。整理分析2004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间所有鼻咽癌患者的资料。
  1.3 统计学分析
  所得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分母为各年平均人口数(相邻两年年末人口数的平均值),分子为每年原卢湾区户籍人口的发病和死亡的患者。计算不同年份、性别和年龄组人群的肾细胞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标化发病率和标化死亡率的计算按照2000年第5次中国人口普查的标准人口年龄构成作直接标化。采用泊松近似法比较年龄别及性别等率值间差异。计算发病和死亡的年平均增长率(%),并进行趋势χ2检验。资料的整理和统计分析运用EXCEL 2007和SPSS 16.0软件。P0.05)。见表1。
  2.1.3 不同性别各年龄组居民发病情况 分层分析的结果显示, 35岁之后,男性鼻咽癌的发病率开始显著增加;女性则在45岁之后,鼻咽癌发病率才显著增加。见表2。
  2.2 鼻咽癌的死亡情况
  2.2.1 死亡概况 原卢湾区登记报告显示,2004―2011年间死于鼻咽癌的患者共51例,占全区同期死于恶性肿瘤患者的0.77%(51/6608)。其中男性鼻咽癌死亡患者37例(72.55%),占全区同期死于男性恶性肿瘤例数的0.99%(37/3726);女性鼻咽癌死亡患者14例(27.45%),占全区同期死于女性恶性肿瘤例数的0.49%(14/2882)。男女性鼻咽癌的平均死亡年龄分别为(59.05±13.63)岁和(65.71±14.39)岁。8年间该区男女性户籍居民鼻咽癌的平均粗死亡率分别为2.99/10万和1.11/10万,男性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标化死亡率分别为1.58/10万和0.35/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2.2.2 死亡时间的变化趋势 2004―2011年间原卢湾区男性鼻咽癌的死亡率除了2006年有一个死亡高峰,
  总体较平稳,趋势检验8年间死亡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8年间女性鼻咽癌的死亡率呈现双峰,分别在2006年与2008年(表3)。
  2.2.3 不同性别各年龄组居民的死亡情况 分层分析结果显示,从40岁开始,男性鼻咽癌的死亡率开始增高;女性的鼻咽癌死亡率在50岁之后开始增高(表4)。
  3 讨论
  上海市位于我??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原卢湾区又属于上海中心城区,经济文化位于中国前列,人口密度大且稳定。2011年,上海市设立新的黄浦区,原卢湾辖区调整至黄浦区。2004―2011年上海市原卢湾区男性和女性鼻咽癌的平均粗发病率和标化发病率(男性:5.09/10万和3.26/10万;女性:2.29/10万和1.38/10万)略低于2003―2007年我国城市男性和女性的鼻咽癌发病率(男性:6.26/10万和3.73/10万;女性:2.94/10万和1.76/10万)[2]。与近年来中国香港地区、中国台湾地区和美国华裔中的鼻咽癌发病率下降趋势不同[4-6],8年间上海市卢湾区男性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说明一些导致鼻咽癌的危险因素长期存在并保持在稳定水平。因此强化已知危险因素的预防(一级预防)应是社区公共卫生工作中的重点。预防EB病毒感染,戒烟控酒,改善工作和生活环境,倡导健康的饮食习惯(如少食用腌制食品,增加新鲜蔬菜、水果的摄入等),将有可能降低鼻咽癌的发病率。
  本研究结果与其他研究相似,显示鼻咽癌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女性的发病显著低于男性,男女发病比为2.17∶1。除了男女社会职责不同而导致的危险因素(职业、吸烟、饮酒等)暴露水平不同,也有研究提出雌激素可能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但雌激素在鼻咽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保护机制仍需要进一步研究验证[3]。8年来原卢湾区的鼻咽癌年龄别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提示中老年人群是鼻咽癌的高发人群。随着上海市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鼻咽癌的疾病负担也将加重。
  2004―2011年间上海市卢湾区鼻咽癌发病率为3.67/10万,死亡率为2.04/10万,发病/死亡比为1.80。说明鼻咽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相对差距较大,整体预后较好。若能早发现并对症治疗,能有效提高患者的预后、改善其生活质量。但是由于鼻咽癌引起的症状较多样化,除了耳部、眼部、鼻部的症状,还可出现脑神经症状和转移后的症状,使得鼻咽癌的早期诊断比较困难。随着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生物信息学等技术的发展,新的分子标志物也不断被发现并应用到鼻咽癌的诊断和治疗之中。近年来,随着诊疗手段和检测技术的进步,EB病毒相关生物标志、基因相关生物标志、趋化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内皮素、细胞凋亡相关因子、miRNA等逐渐凸显出其作为诊断及预后指标的价值[7-8]。将这些新兴的生物标志与临床信息有机结合,建立有效的鼻咽癌风险预测模型,将有可能实现个体化的鼻咽癌发病风险预测和防治。
  本研究阐明了2004―2011年间上海市原卢湾区鼻咽癌发病率、死亡率及其变化趋势,反映了以社区为基础的人群鼻咽癌发生和死亡情况。资料完整、准确度高,具有一定代表性,可为制定鼻咽癌防治策略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参考文献
  [1]TORRE L A,BRAY F,SIEGEL R L,et al.Global cancer statistics,2012[J].CA Cancer J Clin,2015,65(2):87-108.
  [2]邓伟,黄天壬,陈万青,等.中国2003―2007年鼻咽癌发病与死亡分析[J].肿瘤,2012,32(3):189-193.
  [3]XIE S H,YU I T,TSE L A,et al.Sex difference in the incidence of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in Hong Kong 1983-2008:suggestion of a potential protective role of oestrogen[J]. Eur J Cancer,2013,49(1):150-155.
  [4]LEE A W,FOO W,MANG O,et al.Changing epidemiology of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in Hong Kong over a 20-year period (1980-99):an encouraging reduction in both incidence and mortality[J].Int J Cancer,2003,103(5):680-685.
  [5]HSU C,SHEN Y C,CHENG C C,et al.Difference in the incidence trend of nasopharyngeal and oropharyngeal carcinomas in Taiwan:implication from age-period-cohort analysis[J].Cancer Epidemiol Biomarkers Prev,2006,15(5):856-861.
  [6]SUN L M,EPPLEIN M,LI C I,et al.Trends in the incidence rates of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among Chinese Americans living in Los Angeles County and the San Francisco metropolitan area,1992-2002[J].Am J Epidemiol,2005,162(12):1174-1178.
  [7]CHUA M L,WEE J T,HUI E P,et al.Nasopharyngeal carcinoma[J].Lancet,2016,387(10022):1012-1024.
  [8]LEE A W,MA B B,NG W T,et al.Management of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current practice and future perspective[J].J Clin Oncol,2015,33(29):3356-3364.
  (收稿日期:2017-11-1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