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930|回复: 0

2018信任问题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41
发表于 2018-7-27 20:02: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章提要
  信任事实上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对当事人的信任,一部分是对维持信任机制的信任。缺少了其中任何一部分,信任都是不完全的。一个社会的普遍信任状况,与它的维持机制的效力相关,维持机制是信任的“保障体系”,它们的监督作用使信任呈现近似完全,社会机制通过影响失信行为的成本(使之增加或减少收益)确保经济交易的秩序不受到损害。随着社会的变化,以往的两种主要社会机制-人际关系约束和组织(单位)约束的效力正在下降,作者建议确立制度约束作为维持信任的社会机制,它的核心是将各类经济行动者放置在相互(权利)监督的关系中。
  (1)问题
  中央电视台新闻部曾讨论经济交易中的欺骗现象,他们给出的一个实例是:一家公司用广告招揽组装客户,声称自己提供元器件,并负责回收组装合格产品。但事实上,由于元器件不合格,用它根本组装不出所谓合格产品。于是,组装客户上当受骗。对有经验的交易人来说,这个骗局不难识破。比如,既然广告声称组装成本很低(钳子等普通用具,且用时间很少),有利可图(收购价格可观),为什么这家公司不在本地组织工人组装?这样不仅节省了广告、发货和时间费用,组装成本也降低不少,利润回报不是更高吗?又,为什么这家公司不能提供元器件合格证书?为什么它不能出具任何过往信誉证明资料? 作文 http:///zuowen/
  显然,这些问题没有清楚之前就签约成交,是组装客户的教训。但研究者注意的是对问题的解释:为什么欺骗是这样的容易“成功”?用研究的术语说,这个问题就是:为什么客户对公司此轻易地给予信任?
  (2)前提
  本文的讨论立场是社会学的。信任问题被社会学者关注的角度,在于它是“稳定社会关系的基本因素”(P.布劳,1964:99);是行动者在社会互动中“彼此寄予的期望-期望另一方履行其信用义务和责任”(B.巴伯,1989:11);信任有助于行动者消减社会关系中的不确定性和易变性(K.海默,1976:1-4),因而,信任是社会秩序的基础之一。
  信任对于社会秩序的重要意义,还在于它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它的最简单形式也必须发生在两个以上的行动者(或社会组织)之间。信任是相互的,因而它是社会关系的一种形式,人们依据是否存在信任关系作出如何往来的决定,信任影响着人们的行动选择。
  但信任不是社会关系的全部,信任不是完全充分的(B.巴伯,1989:1),它需要条件。这些条件不是由当事人本身、而是由一系列社会机制所建立。社会机制作为维持信任的强制性手段存在,它们替代和补充了信任的不充分:确保失信行为出现时,给予受损者追究和补偿的机会。社会机制通过影响失信行为的成本(使之增加或减少),趋使人们作出维持信任的行动选择。守信得利,失信受损,由此保证互动的秩序。  
  将信任理解为不充分的-它必须与某种社会机制“联合”起来实施,是本文的预设前提。一个社会的普遍信任状况,与它的维持机制的效力相关,或者说,某种程度的信任水平有它的“保障体系”。可以用一个例子说明这种关系。假定一个人出门需要使用专门车辆,那么他面临三种可能的情况:乘熟人(朋友)的车;乘某单位的车;乘出租车。这三种情况的信任水平不同,原因是它们分别处于三种信任维持机制中。第一种,维持机制是过往的交情关系,信任程度最高;第二种,维持机制是组织(单位)的存在,宰客司机会受到单位处理(但条件是单位愿意受理),信任程度次之;第三种,维持机制是监督制度的存在,乘客可以自己看里程表,也可以记下车牌号和电话号去投诉。当然投诉可能无结果,这意味着监督制度未能运转。这一风险使得第三种情况下的信任程度(相对而言)较低。很显然,当人们给予信任时,其中包含了对维持机制有效性的信任成分。
  从一前提出发,我们的问题就转换成:当信任维持机制发生变化时,过去形成的信任期望是否仍然能够保持?
  (3)人际约束(关系约束)
  在彼此熟悉的社会关系中,人际约束是主要的维持信任机制。这种环境下的高信任程度与下列几个因素有关:(1)了解交易伙伴,有过欺骗记录的人当然不会被交易者选中;(2)重复交易的概率很高,欺骗只能提高未来的交易成本,故属不明智之举,这一点抑制了欺骗行为的“收益”;(3)交往的非单一性,大量的社会关系进入交易事实中。例如:现在甲和乙做买卖,下次乙找甲的朋友借钱,再下次甲让乙的亲戚看病,如此多方面的交换和依赖,使得双方都握有互利或互害的手段。能够在必要时惩罚对方,这就构成了相互间的有效约束。 作文 http:///zuowen/
  这些因素的作用,事实上把当事人置于一个互相监督的关系中,如果有人违反了公认的常规-它们可能是法律、习俗、道德等等-一般很难逃避惩罚。逃避惩罚的困难,在于人们活动空间的静止与交益选择的有限。人不流动,关系也不流动,其中重复性交易占主流,甲如果坑了乙,下次求乙必遭惩罚,而甲或许没有其它的选择。所以,甲必须小心谨慎,才能保持未来交易的持续。这种谨慎(或曰对未来交易机会的期待),促使行动者小心避免惩罚,它能够防止欺骗计划的制定。很明显,这样的监督关系起到维持交易秩序的作用。
  因此,紧密的社会交往网络是信任的有效保护机制。通过信息的频繁传递、交易的重复性和非单一性,使欺骗者在未来的交往中面对困难,由此约束了欺骗的选择。在这种约束下,疑心(不信任)得不到充分发展,人们不需要使用不信任来保护自己。于是,较高的信任程度得以存在。
  (4)组织约束(单位约束)
  如果交易范围扩大到紧密的社会关系之外,另一种机制开始被使用,这就是单位管理。这意味着社会行动者被组织起来,个人进入了一个组织管束体系-单位,单位监督着它的成员。这样,不再是当事人,而是单位惩罚欺骗者。由于监督的实施由组织承担,约束效力就取决于两个因素:该单位的角色、及其成员对单位的依赖程度。 思想汇报 http:///sixianghuibao/
  单位的角色在此主要指,它是否承担为社会整体维持秩序的责任。如果它被指派或自认有这种责任,就会惩罚那些损害他人利益(但未必损害本单位利益)的人员。如果单位只对自己利益负责,就不会为损害社会秩序的人付监督成本。中国的单位往往是更大行政体系的一部分,它们多数除了自己的目标之外,还有社会管理的义务。只要有投诉,通常单位就会处理。这些单位事实上行使着教育、管理和控制职能。这一角色确定了单位对个人的约束地位。它对成员的个人行为负有全面管制的权力。因此,交易中只要确认了对方所在的单位,就不必疑心没有“管”他的地方。
  个人对单位的依赖程度,是指个人在本单位资源之外的选择程度。如果与个人生存悠关的需要主要来自单位分配,同时缺少其他的谋取渠道,单位对他的约束就相当有效。单位可以用减少满足其需要的分配作为制裁手段,让损害秩序的人(例如欺骗者〕受到惩罚。
  在组织约束的条件下,交易规模可以扩大到陌生人之间,交易可以是一次性的、单一的。交易人不必了解对方的很多信息,只要确定了对方所在的单位(组织),约束关系就建立起来了。确定单位的一种形式是出具单位介绍信,这相当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