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74|回复: 0

2018对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几点思考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41
发表于 2018-7-24 19:04: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内  容  摘  要
; 证人是指了解案件情况并受人民法院传唤出庭作证的人。证人就自己知道的案件事实向人民法院所作的口头或书面的陈述即证人证言。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七十条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出庭作证。有关单位的负责人应当支持证人作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第五十五条规定“证人应当出庭作证接受当事人的质询”和第六十九条规定“下列证据不能单独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五)无正当理由未出庭作证的证人证言,”以上规定基本确立了我国民事诉讼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雏形。然而,由于证人本身具有的容易受客观环境、智力水平、法律意识以及各种人为因素影响的特点,再加上证人制度的不完善,致使司法实践中,证人拒不作证、拒不出庭、作伪证,甚至前后矛盾作证的现象普遍存在。至2002年4月1日起施行以来,《规定》实施已经二年多了。笔者谨就自己通过审判实践的一些认识,剖析证人制度存在问题的根源,从而为规范证人法律制度提供一些建议,以供大家参考。一、司法实务中证人出庭作证存在的共性问题。1、证人拒不出庭的居多,证人出庭作证率仍然偏低。2、证人证言的采信率相对偏低。3、证人出庭作证的方式不一。4、出庭证人的权利义务不平衡。二、原因分析。导致证人不出庭作证或作伪证现象的存在,是多种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三、保障证人出庭制度实现的基本途径。四、是在审判实践中应注意严格审查证人的资格身份。证人作证前应当相互隔离,在出庭作证完毕后,才允许自由活动。
    关键词:证据   伪证 ; 证人证言
;
证人是指了解案件情况并受人民法院传唤出庭作证的人。证人就自己知道的案件事实向人民法院所作的口头或书面的陈述即证人证言。在民事证据法领域,当事人与裁判者以外的社会成员进入民事诉讼并对纠纷的解决起积极促进作用,最为典型的莫过于证人作证制度的确立。作为证人作证的产品,证人证言已成为现代各国民事诉讼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证据。“在当今美国,由于继续运用陪审员的审理方式,诉讼过程以证人证言为中心,证据几乎都是证人出庭作证的口头证言”。①美国的《联邦民事诉讼规则》制定了一套复杂的证人询问机制和适用于证言的证据规则(典型地传闻证据排除规则),而英国1998年新《民事诉讼规则》也在第34、35章对证人制度作出了详细的规定。英美法国家之所以如此重视证人证言,诚如上文所述,是与其陪审制度的当事人主义的诉讼模式相关的。②而大陆法国家由于未像英美法那样设置证人的交叉询问机制,致使诉讼当事人对证人证言的可靠性缺乏信心,对证人的询问被以为是辅助式的此种方法。因此大陆法中的证人证言并未像英美法样具有特殊的法律意义。不过即便如此,德国《民事诉讼法》第373条至第401条,还是以“人证”为题制定了较为完善的民事证人制度,法国《民事诉讼法》中关于证人证言的“调查”也有较为详细的规定。而考察我国的民事证人制度,可以援引的法律条文有《民事诉讼法》第七十条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出庭作证。有关单位的负责人应当支持证人作证。证人确有困难不能出庭的,经人民法院许可,可以提交书面证言。不能正确表达意志的人,不能作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第五十五条规定“证人应当出庭作证接受当事人的质询”和第六十九条规定“下列证据不能单独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五)无正当理由未出庭作证的证人证言,”以上规定基本确立了我国民事诉讼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雏形。然而,由于证人本身具有的容易受客观环境、智力水平、法律意识以及各种人为因素影响的特点,再加上证人制度的不完善,致使司法实践中,证人拒不作证、拒不出庭、作伪证,甚至前后矛盾作证的现象普遍存在。至2002年4月1日起《规定》实施已经二年多了。笔者谨就自己通过审判实践的一些认识,剖析证人制度存在问题的根源,从而为规范证人法律制度提供一些建议,以供大家参考。
一、司法实务中证人出庭作证存在的共性问题
1、证人拒不出庭的居多,证人出庭作证率仍然偏低。《规定》实施以前,众所周知,证人拒绝作证特别是拒绝出庭作证是我国当前民事诉讼实践中的一大难题。在实践中,许多原本需要出庭作证的证人仅仅是提交一份书面证言,由当事人在法庭上进行宣读,有时甚至连书面证言也不愿提供。此现状之存在,从一种普遍意义上说是对民事诉讼机制运行的干扰,而结合到我国的实际,又成为我国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巨大障碍。进一步讲,由于证人作证是公民的义务,证人拒绝作证可视为是对法律根权威的蔑视,这与我国建设法治国家的目标无疑是背道而弛的。至于我国民事司法实践中大量存在的以书面证言代替出庭人作证的现象,由于无法确定其是否为证人内心意志的真实反映,其出现在民事诉讼中不仅无助于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正常恢复,甚至会出现是非颠倒的恶果。且在提供证据中,以律师、法律工作者、审判人员的调查询问笔录作为证据的现象极为普遍。《规定》五十六条对证人确有困难不能出庭的几点情形做了规定:(1)年迈体弱或者行动不便无法不便无法出庭的;(2)特殊岗位确实无法离开的;(3)路途特别遥远,交通不便难以出庭的;(4)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的原因无法出庭的;(5)其他无法出庭的特殊情况;以上情形,经人民法院许可,证人可以提交书面证言或者视听资料或者通过双向视听传输技术手段作证。,《规定》实施以后,证人出庭情况有所好转,但证人不出庭的仍居高不下。
2、证人证言的采信率相对偏低。出庭作证的证人与当事人有利害关系的居多,由于受社会传统、客观环境、人际关系等的影响,证人与一方当事人或是亲戚关系,或是朋友关系,或是同事关系,或是与一方当事人有仇恨,他们的证词往往偏袒一方或自相矛盾,让法官难以判断真伪。在民事诉讼司法实践中,出现最多,最频繁的一种现象通常是指证人伪证。③
; 3、证人出庭作证的方式不一。在审判实践中,证人出庭作证有的主要由法官进行询问;有的主要由双方当事人、诉讼代理人询问,询问过程混乱,效率低下;有的证人宣读已经写好的证词;有的证人当庭背诵证词;有的法官、当事人、诉讼代理人询问证人明显具有诱导性。
; 4、出庭证人的权利义务不平衡。如大部分未能处理证人出庭作证费用,有的对伪证不能作出处理等。
二、原因分析
; 导致证人不出庭作证或作伪证现象的存在,是多种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既有证人自身素质和社会环境的问题,又有立法环节上的不完善,执法环节不严肃的问题。
; (一)、在证人方面:主要是由于证人自身法律意识淡薄和其他社会原因因素制约,证人缺乏依法作证的责任感。具体表现为:
; 1、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以明哲保身为处世哲学。证人害怕卷入当事人之间的矛盾,普遍抱着“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态度,或寻找各种借口能推就推,能躲就躲,不出庭作证或敷衍作证,谁也不得罪。
; 2、证人害怕遭到当事人打击、报复。证人大多数与案件当事人有这样或那样的关系,因此,证人出于作证会招至不利一方当事人怨恨、报复,甚至使自己及家属的人身、财产、前途遭到不测的自我保护意识,不敢出庭作证。特别是在为霸一方,乡霸、地霸、村霸比较严重的地方。
; 3、受经济利益的影响,证人不出庭作证。这有正反两方面的情况,一种情况是证人向当事人要太多的出庭费用,如果达不到,则证人不出庭作证;另一种情况是证人怕影响自己的利益而不出庭作证。
; 4、受案件处理结果的影响,证人与一方当事人有亲属、朋友、同事等亲情、人情关系,如实作证或对其不利;或与一方当事人有过节,如实作证或对其有利;或因当事人利诱,贿买而抱有饶幸心理等原因,而不愿作证或作伪证。
; (二)规范方面:主要是证人制度内容的不完善,造成证人拒不作证、拒不出庭作证和作伪证。
; 1、法律规定的证人出庭的内容缺乏可操作性。
; 如按照民事诉讼法第70条的规定,法律承认单位具有自然人一样的作证资格,但这并不符合证人的要求。实践中,单位往往只提供盖有单位印章的书面证言,不仅其证据效力难以把握,而且一旦出现伪造的证言,其责任也难以追究。现行民事诉讼法、上述《规定》对证人出庭作证时质证方面的庭审操作规定非常简单,《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条第二款规定“当事人经法庭许可,可以向证人、鉴定人、勘验人发问,”《规定》第五十八条规定“审判人员和当事人可以对证人进行询问。证人不得旁听法庭审理;询问证人时,其他证人不得在场。人民法院认为有必要的,可以让证人进行对质”,第六十条第一条规定“询问证人、鉴定人、勘验人不得使用威胁、侮辱及不适当引导证人的言语和方式”。而对询问范围,询问证人的具体程序、“不适当引导”的内涵、证人是否宣誓均无进一步规定,各地法院、各办案法官操作都不一样。法官素质不一,庭审质量自然不同。
; 2、法律规定的不明确或相互矛盾。民事诉讼法规定,凡是了解案件真实情况的人均有作证的义务,该规定的内涵及外延不明确,使大家理解为,无论何人,无论是否有利害关系等均可作证,这显然与立法本意相违背。再如:民事诉讼法未对“确有困难不能出庭”的具体情况作出明确界定,以致于司法实践中随意扩大“确有困难”的适用范围,使得一些本应该出庭或可以出庭的证人推托困难而不出庭,只好以书面证言代替口头证言,以证据代替当庭质证。
; 3、法律规定的证人权利义务失衡。民事诉讼法强调证人的作证义务,而对证人应享有的权利未予重视。如因出庭作证所支付的费用和造成其正常收入的减少等经济损失的补偿问题;如因作证引发其本人及亲属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的保障问题,均没有任何法律规定。证人因出庭作证而支出的交通费、住宿费、伙食费、误工损失费等补偿落实不到位,虽然《人民法院诉讼收费办法》第二条第二款规定证人费用........,应由法院向当事人收取后,再支付给证人。但实践中,由于操作麻烦,且数额界定不明确,一般均没有落实。使得证人出庭作证支出的实际费用和经济损失得不到补偿,以致其不愿出庭作证。再如对证人因作证遭受打击、报复、陷害的行为处理不力。一些证人因作证,其本人及亲属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等合法权益受到了损害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造成社会负面影响。
; (三)执法方面:
; 1、由于对证人出庭作证重视不够,约束不力,致使审判人员对证人拒不作证或作伪证行为危害性认识不足。证人往往可以不出庭而只提交证词,从而导致证人证言中伪证现象严重。特别是农村地区,当事人为了打赢官司,往往会你找你的房族或亲戚、朋友,我找我的房族或亲戚、朋友来各自为自己作证,而他们向法院提交的通常是书面证词;或者是当事人通过欺诈、胁迫、贿买等方式使证人出具伪证。这种对证人拒不作证或作伪证的现象听之任之,未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制止或处罚,致使作不作证无所谓,作假证也没有法律责任的错误认识滋生。这种现象增加了审判人员的办案难度,干扰了正常的诉讼秩序,容易导致案件的错判或误判,损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法律的尊严和人民法院的权威。
; 2、法官在审理案件中对自由心证原则的不适当适用,从而出现对同一证据的不同认证。对证人证言的认证难度大导致证人证言不易被法庭采信。有的因为证人与当事人有利害关系,有的因为双方当事人提供的证人作证互相矛盾而真假难辩,法官不敢轻易认证,便尽量通过挖掘书证、物证等证据的证明力以绕过对证人证言的认证。其原因固然于部分法官业务素质偏低,不能正确运用认证技巧,不敢大胆认证有关;但是对证人证言的认证需要法官综合证人的身份、证人与当事人之间的关系、证人的日常品行、证人在庭上的表情、情绪等多方面因素,适用自由心证原则进行内心确认,而现行民事诉讼法、上述《规定》均未对法官的自由心证进行保护,一审法院法官害怕自己的认识与二审法院法官认识不一致受到改判,不敢轻易认证。
  三、保障证人出庭制度实现的基本途径。
; 一是根据现有法律和相关的司法解释确定证人出庭作证的基本程序。严格庭审程序,实现以程序公开、公正确保证人不作伪证。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24条关于法庭调查的顺序第(二)项中规定了“告知证人的权利义务,证人作证,宣读未到庭的证人证言”。该项规定,明确了人民法院在证人作证前要告知证人的权利义务。《证据规则》对当事人双方在质证过程中涉及证人的规定共有6条(第53条至第58条),其中涉及证人出庭作证具体操作程序的规定就有3条(分别是第54条第一、二款,第55条,第58条)。据此,我国民事诉讼中证人出庭作证的程序初具轮廓。具体的以下四个方面为主要骨干:即证人出庭、审查、询问、退庭,结合审判实践,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予以重视:
; 1、证人出庭程序的启动。根据以上规定,当事人申请证人出庭作证,应当在举证期限届满10日前提出。其中:需要人民法院通知证人出庭作证的,必须在举证期限届满十日前提出申请;不需要人民法院通知,可以自行通知证人到庭作证,但必须向人民法院提交证人名单以及证据指向。
; 2、法官对当事人的申请进行审查,如果予以准许的,在开庭审理三日前通知证人出庭作证,并告知其应当承担如实作证及作伪证的法律后果;
; 3、证人出庭后、作证前,审判人员要告知其作证的权利义务和义务;证人到庭后,审判人员应查明证人的基本情况,并通过简单的问话,了解证人当庭作证奠定基础;对不具备作证能力的证人应当及时中止其作证。在证人接受当事人质询前,审判人员还要告知证人的权利和义务,告知其不得作伪证的法律后果,并明确要求当事人双方不得打击报复证人,否则将要承担相关的法律责任。
; 4、证人接受当事人的质询以及审判人员的询问。证人应当接受当事人的交叉询问。一般认为,在交叉询问规则下,通过对证人反复、轮流的对立式询问,有助于揭示证人证言中的不实与矛盾之处,使陪审员或法官形成关于案件事实的正确印象,因此,英美法系法律界把交叉询问作为证人可信性与完整性的保障。④由于英美法系的交叉询问已形成一套成熟而有效的规则,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加以借鉴。至于交叉询问规则的固有缺陷,我们当然不能全盘接受,而应该赋予法官关于询问证人的顺序和时间的必要限制权,以便“使询问和举证有效地服务于对事实真相的调查,避免不必要的时间浪费,保护证人不受非法侵扰与刁难。⑤根据审判经验,应当先由申请证人作证的当事人先发问,询问完毕后,对方当事人可以进行反询问。然后双方当事人进行质证,必要时,可以让证人相互进行对质。当然,这些必须受审判人员的程序控制。证人作证时,不得宣读已经写好的证词,也不得自行向法庭背诵证词。对双方未询问到涉及的内容及审判人员的程序控制。对双方未询问到涉及和内容及审判人员未能听清的内容,审判人员应进行归纳并告知当事人时,审判人员应当采取一定的程序如让证人退庭等避免证人听到审判人员所提出的问题后受到诱导,从而影响其如实陈述案件事实。
5、证人退庭。证人作证完毕后,审判人员宣布证人作证完毕,书记员应当将证人作证笔录通过法警交由证人阅读核对后签字,证人在作证笔录上按印签章或签字后,由审判人员宣布证人退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