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快捷导航
网站首页
大学课后答案
毕业设计
高中课后答案
初中课后答案
小学课后答案
赞助我们
搜索
搜索
热搜:
物理答案
英语答案
高数答案
线性代数
本版
帖子
答案家
»
论坛
›
毕业设计
›
法学|哲学|心理学|政治学
›
2018对信访制度改革争论的反思
返回列表
查看:
338
|
回复:
0
2018对信访制度改革争论的反思
[复制链接]
9964514
9964514
当前离线
积分
41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幼儿园, 积分 41, 距离下一级还需 59 积分
幼儿园, 积分 41, 距离下一级还需 59 积分
积分
41
发消息
发表于 2018-7-24 18:49:05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2004年下半年,我主持的课题组发表了一份《信访的制度性缺失及其政治危害》的调查报告。报告指出,信访制度作为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参与和权利救济制度,虽在计划经济时代起到过一定的作用,但由于这一制度存在诸多缺陷,已不适应目前的市场经济环境,在客观上成为了国家政治认同性流失的重要渠道,如不进行彻底的改革,将会产生十分严重的政治后果(于建嵘:《信访的制度性缺失及其政治后果》,载《凤凰周刊》2004年第32期)。这些观点引发了一场有关信访制度何去何从的争论,并影响到了国务院对《信访条例》的修订工作(赵凌:《国内首份信访报告获高层重视》,载《南方周末》2004年11月4日)。反思这场争论,可帮助我们正确地理解新《信访条例》。
一、关于信访制度改革的几种取向
第一种取向是,要重新构建信访体系框架,整合信访信息资源,探索"大信访"格局,并通过立法统一规范信访工作,从而建立高效的信访监督监察机制(赵东辉:"信访的体制瓶颈亟待突破:让民意顺畅上达",载《瞭望东方周刊》2003年第40期),其核心观点是扩大信访机构的权力,使之具有调查、督办甚至弹劾、提议罢免等权力。国家信访局研究室负责人认为,信访机构权力有限是导致信访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而要解决信访洪峰就得强化信访部门的权力。杜钢建也认为,现在之所以出现了信访洪峰,根本原因是信访机构没有权威性,现行信访部门和其他部门一样,只是政府之下的一个普通机构,很多人并未意识到,信访机构实际上并不是代表本部门而是在代表一级政府行使权力。因此,必须要强化信访在政府序列中的地位,信访部门的领导应该是政府的主要领导才行。康晓光认为,信访部门的功能无非是信息反馈和解决问题。在中国这样一个行政主导的国家,在司法难以真正独立的情况下,需要信访这样一套没有门坎的反馈系统来了解社会存在的问题,了解民众的需要,并通过赋予信访机构的实实在在的权力,树立信访机构的权威来解决社会问题(赵凌:"信访改革引发争议",载《南方周末》2004年11月18日)。
第二种取向是,要从国家宪政建设的高度来认识信访制度改革问题。我认为,首先需要从政治体制现代化的视野来重新确定信访功能目标,即在把强化和程序化信访制度作为公民政治参与渠道的同时,要把公民权利救济方面功能从信访制度中分离出去,以确定司法救济的权威性。其次要改革目前的信访体制,可以考虑撤销各部门的信访机构,把信访全部集中到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人民代表来监督一府两院的工作,以加强系统性和协调性。再次,也是最为重要的是,要切实保障信访人的合法权益,对少数地方党政迫害信访者的案件要坚决查处(于建嵘:"信访的制度性缺失及其政治后果",载《凤凰周刊》2004年第32期)。长期从事信访工作的周梅燕等人也认为,对信访制度的改革应与整个社会体制改革联系起来,通过扩大公民的有序的政治参与,理顺各种信访的处理渠道,树立司法的最终裁判权威,采取渐进方式实现以法治为内容的信访制度改革(周梅燕:"我国信访制度陷入四重困境:面临法治挑战",载;http://news.sina.com.cn/c/2004-06-30/12143565398.shtml)。
第三种取向是,应该站在政治现代化的大局高度,来看待信访制度的存废问题。黄钟认为,当一些人把信访制度当成中国特色的人权救济方式时,却忽视了如果从国家制度的大处着眼,现行信访制度的许多规定,其实是直接跟宪法或法律相抵触,出现了行政权僭越立法权或者司法权的现象。这既体现在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或者政策中,也体现在具体的实践里。这些都有悖于建设法治国家的大方向,信访制度应该废除(黄钟:"信访制度应该废除",载;http://www.yannan.cn/data/detail.php?id=4802)。张耀杰则进一步指出,在现行宪法和法律框架之外所设计的叠床架屋且等级森严的信访机构,是一种制度陷阱。因此《信访条例》可以废除(张耀杰:"《信访条例》可以休矣",载;http://www.yannan.cn/data/detail.php?id=4823)。
二、有关的理论争论的焦点问题
如果从学术的角度来看,这场以批评和反批评形式展开的论争,主要是围绕如下几个问题展开的。
其一,如何认识和对待信访制度的政治思想基础。笔者认为,建立信访制度的目的是建立一个所谓的"民意上达"渠道,而不是"民意表达"机制。它不是现代民主理论的体现,久而久之会误导民众把通过信访获得高官的批示来解决问题作为最后的"救命稻草"。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中国民众有崇尚清官的历史传统,今天的信访改革是在这种历史传统下进行的,因此只有顺应这种历史传统,改革才得以顺利进行。郭松民就指出:"和学者的思维方式不同,民间的智慧总是质朴而深刻的。老百姓抓住这根’救命稻草’的逻辑非常简单:谁有权任命官员,谁就有能力约束官员。在官员自上而下的任命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之前,这根’救命稻草’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因为它是和那些能够保护自己权益的力量沟通的最主要渠道"(郭松民:"我国信访改革应该推行制度演进",载《环球》2004年第23期)。针对这种观点,有学者批驳说,"在封建中国,地方行政长官往往也是司法长官,这种申诉冤屈、要求解决的上访形式具有合法性。但是新中国成立初期,这类事情却演变成了’拦首长、外宾的汽车’。这种青天意识和臣民意识历时几千年,以至于到今天在走向法治社会和司法独立的过程中,惯性依然不可忽视。’群众上访’遇到挫折,以至于遭到打击报复以后,信访被制度化以至于不断地被完善,是不是在间接地鼓励人们不去寻找正常的司法救济而选择上访?我们必须清楚,信访这种’玄机’重重的制度安排虽然可以使法律正义的目标部分得到实现,但这一过程恰恰是以牺牲法律的自主性和现代法律赖以取得合法性基础的程序性价值为代价的"(彭兴庭:"信访制度’下的臣民意识",;www.zjol.com.cn;2005年4月12日)。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