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快捷导航
网站首页
大学课后答案
毕业设计
高中课后答案
初中课后答案
小学课后答案
赞助我们
搜索
搜索
热搜:
物理答案
英语答案
高数答案
线性代数
本版
帖子
答案家
»
论坛
›
毕业设计
›
法学|哲学|心理学|政治学
›
2018论执行阻却制度的全面改造
返回列表
查看:
265
|
回复:
0
2018论执行阻却制度的全面改造
[复制链接]
9717300
9717300
当前离线
积分
41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幼儿园, 积分 41, 距离下一级还需 59 积分
幼儿园, 积分 41, 距离下一级还需 59 积分
积分
41
发消息
发表于 2018-7-24 14:39:17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执行阻却,是指在执行过程中因发生法律规定的事由,而使执行程序不能继续进行或者继续进行已无必要,如现行民事诉讼法规定的中止执行、终结执行、决定暂缓执行三种情况。执行阻却制度,则是规范人民法院在执行程序当中因执行阻却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和措施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包括如何确认阻却事由,处理阻却的程序等。然而,正如有的学者所言,“我国目前的强制执行程序是一个职权主义色彩非常浓厚的程序”[1],执行阻却制度作为执行程序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也被打上了职权主义的深厚烙印,其在理论上的各种冲突、矛盾以及实践中的种种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本文拟从执行阻却制度的缺陷人手,论证其必须改造的理由以及改造的具体设想和实践意义。
理论上的困惑
一、背离司法权运作的基本模式。现代司法理论认为,司法权是一种国家权力,与行政权、立法权有明显的不同,司法权的运用一定要遵循司法权的被动性、中立性、终局性等内在本质要求。同时,现代司法理论认为:“执行权是一种国家公权,是与当事人谋求的公力救济手段,从强制执行权的国家分配分工来看,其具有司法权和行政权的双重属性,在执行工作中,司法权与行政权的有机结合构成了相对独立的、完整的强制执行权。”[2]其理由就是执行程序中包含了两种职责,一种是单纯的执行实施行为,另一种是发布命令、裁决执行程序中的纠纷行为,也有学者称为执行救济行为。这两种行为因其性质、要求、属性的不同,对实施该行为的人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前一种职责是有行政权的特点,体现了主动性、单方性与非终局性的特点;后一种则具有司法权的特点,体现了被动性、中立性和终局性的特点。对照现行的执行阻却制度来分析,执行阻却是因为在执行程序中出现了一些使执行程序无法进行或暂时不能进行下去的原因而不得不停止或暂时停止的情形。这种决定实质上是一种判断权,有着与财产调查权、实施强制执行措施权、处分被执行的财产权等权力本质不同的区别。因为停止或暂时停止正在进行的执行程序,既要遵循一定的司法程序,也要符合相关的法定事由,这些法定事由是否属实,停止或暂时停止的条件是否成就,需要依据一定的事实以及相应的证据进行审查判断。凡是具备条件的,则决定停止或暂时停止正在进行的程序,否则,就应该继续将程序进行下去。从此可以看出,这种权力具有被动性、中立性、终局性的特征,应属一种司法权力。同时,权力的行使事关当事人切身利益,一旦实施,事后救济难度很大,如延误了执行时机,致使被执行人的财产被处理、转让、毁损、甚至其资信能力下降,财产状况恶化,产生执行不能,不但要损害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同时也会损坏司法权威,后果十分严重。因此,这种行使应特别慎重,必须遵循较为严密的司法程序加以限制。而现行的执行阻却制度却使该项权力没有遵循其本质属性和司法权的运作规律,执行员独自依据自身在程序中获得的信息,对照法定的事由决定停止或暂停执行程序。如裁定中止执行、终结执行、决定暂缓执行,其在行使权力所依据的事实是未经“两造对质”的审理,舍弃了当事人对程序的参与性,带有浓厚的职权主义色彩的单方性、主动性等特征,与行政权的运行模式并无很大的差异,因而与司法权的运行机制格格不入。
二、损坏了程序公正的独立价值。社会普遍认为,人民法院作出的生效的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必须得到执行,法院的执行工作就是确保完全得到实现,否则,法院就是“空调白判”,打“法律白条”。在这种观念约束下,最大限度地实现债权人的债权,着力提高执行率就成为执行人员追求的首要目标,债权人的债权实现的多寡必然成为评判执行工作优劣的首要标准。因此,整个执行程序的构建必然朝着千方百计地去向实现债权人的债权的价值取向靠拢,但是以这种忽视程序正义优先的执行程序最终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执行权力的异化。法院由一个行使强制执行权的主体异化为义务主体。在严酷的现实面前,“程序公正优先,债权的实现则后”的司法价值取向应运而生。[3]在程序正义优先的价值取向下,执行人员只要不挟褊私地穷尽自己的法定职责,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完整个执行程序,即使案件最终仍不能执结,债权人也因执行法官不遗余力的执行行为而无怨言,社会也因法院公正有序的执行活动不能发出有失公正的责难。然而,现行的执行阻却制度却严重地破坏了这种程序公正优先的理念,无论是债务人的履行能力低下,资信恶化,还是债务人想方设法逃避执行,但现有的法律手段尚不能克服而导致执行不能,统统以“中止执行,暂缓执行”的方式进行处理,势必由法院背起债权暂不能实现的包袱,法院有义务履行以同一个程序为实现债权人的债权的承诺,直至债权完全实现为止。在这样一种制度的约束下,执行程序以至每一道环节都是为帮助债权人的债权的手段或工具,而不再有其独立的价值和意义了。 http://
三、冲击了程序安定的司法理念。随着我国现代司法制度改革步伐的逐步加快,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关注我国司法程序内在的基本价值。目前,人们对程序公正是诉讼的基本价值已成共识,但是程序安定作为司法程序的又一价值乃至是首要价值也被提起。“程序安定是指诉讼法应依法定的时间先后和空间结构展开,并作出终局决定从而使诉讼保持有条不紊的稳定状态”[4]包括程序规范的安定与程序运作的安定,其基本要素包括“程序的有序性、程序的不可逆性、程序的时限性、程序的终结性、程序的法定性”。具体言之,程序的有序性是指诉讼应保持一定的次序和连续性,应像“火车一样从一个站徐徐地开向另一个站,直达终点止,不得随意停止”[5],也不得任意跨越某个环节。如果失去控制,就当导致程序的不确定性。程序的不可逆性是指程序中的某一环节一旦过去,就不能再回复或重新启动,甚至被认为“经过程序认定的事实关系和法律关系,却被一一贴上封条,成为无可动摇的真正的过去”[6].程序的时限性是指司法程序中的每一环节都有时间上的要求和程序进程的及时性,当然及时性既不是程序的进行过于快速,也不能过于缓慢。程序的终结性是指司法程序通过一项最终的裁判而告终结。“裁判一旦作出,法官就不再是法官”,即“法官应从他处理的争议中摆脱出来”[7].程序的法定性则是司法程序中审理方法及其顺序,期限等均由法律加以规定,司法人员与当事人必须遵守,否则该行为不产生法律上的后果。 http://
从现行的执行阻却制度来看,其与程序安定的本质内涵冲突较多,主要表观在,执行程序一启动,必须按法定的程序一步步地实施,但是由于债务人无法履行裁判义务,或执行法官通过穷尽自己的法定职责,仍无法实现裁判的内容而停止执行程序。这首先是冲击了程序的有序性,当执行法官裁定中止执行某宗执行个案的程序后,因债权人的请求或依自身对客观情况的判断,决定继续已被停止的程序,宣布原先已经过的程序不算数而重新再来,重新调查核实债务人的财产状况,因此其对程序的不可逆性的损害也是不言而喻的。
实践中的困惑
一、缺乏监督。现行我国的执行阻却制度的立法主要规定在民事诉讼法及相关的司法解释当中,由于立法的过于原则,加之执行权力运作的行政性色彩极浓,因此执行阻却的适用条件、决定,乃至实施给执行法官留下了较大的空间,执行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很大,而程序的监督制约机制相当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