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家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274|回复: 0

2018著作权扩张及其法律和经济学探讨

[复制链接]

1

主题

1

帖子

41

积分

幼儿园

Rank: 1

积分
41
发表于 2018-7-23 23:23: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键词:专利权/扩张/利益平衡/分配效率
  内容提要: 著作权保护在几百年的发展历史中具有扩张的趋向。这种扩张总体上表现为保护客体的扩大、保护期限的延长、保护范围的扩大、对个人性质使用限制的增强等方面。著作权扩张可以从法律与经济学的角度加以解释。从著作权法的利益平衡理论分析,通过著作权扩张,在一个特定时期实现了著作权人与社会公众利益之间的平衡,从而能够更好地实现著作权法的宗旨。从经济学的分配效率分析,著作权的扩张是优化资源配置的结果。
  一、问题的提出
  著作权的私权保护在几百年的洗礼中,总的趋势是保护范围越来越大、保护水平越来越高。这从各国知识产权法的修改总的趋势是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即可以清楚地看出。国际知识产权公约对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提高也是体现。著作权私权的发展史,也就是著作权的扩张史。著作权的扩张有多种原因。如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要求加强对著作权的保护,以激励更多的知识创造,即是著作权扩张的重要动因。随着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公众传播和使用著作权作品的能力也在扩大;为在新的环境中确保著作权人的利益,也需要适当扩张著作权的范围和内容。著作权私权的扩张反映了著作权人的利益和在一般社会公众接近知识与信息基础之上的更广泛的公共利益的动态平衡。
  著作权扩张在知识产权扩张中是最为突出的。对著作权发展的历史考察表明,它代表了被保护权利的一个持续的扩张,以及相应地在作品中作为公有领域部分的相对减少,直接表现为著作权的专有控制的扩大。单纯的扩张会直接威胁到著作权法需要实现的公共利益。著作权法在增进知识、传播文化和发展科学,以及在信息的接近和信息的自由流动等方面确认了公共利益的地位。然而,这一确认,有可能通过著作权的扩张而受到不同程度的减弱。著作权的扩张威胁到接近信息的公共利益,并且增加了反竞争行为的可能性。因此,在著作权扩张中特别不能忘记著作权法维护著作权人的利益和公共利益平衡的重要性。
  本文即从分析著作权扩张的表现入手,透视其背后的利益平衡机理和经济学原理,以深刻地认识著作权法的本质。
  二、著作权扩张的表现
  (一)著作权权能的扩张
  著作权扩张表现在受保护的客体不断增加、著作权保护范围不断扩大、使用方式不断增多、著作权保护期限不断延长等方面。著作权扩张,就著作权的内容来说,从最初的主要是对复制权的保护扩大到现代技术发展条件下利用作品的各种权利。《安娜女王法》授予作者的著作权即是对特定的作品制作印刷复印件的权利,以及阻止他人擅自印刷、翻印或出版作者的印刷复印件的权利。也就是说,被保护的权利限于复制权。其后各国著作权法的发展对著作权保护的内容做了很大的充实。正如郑成思教授所指出的,著作权是一个历史的概念。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新的著作权的权能,如音像复制权、播放权、制片权、邻接权;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加的著作权有改编权、发行权、追续权、连载权等;随着国际交往,扩大了著作权的范围,主要有翻译权和最终使用权。[1]随着著作权法的国际化的建立与完善,著作权国际公约对著作权的保护也同样存在扩张的特点。例如,就著作权内容而言,作为著作权国际保护的主要公约《伯尔尼公约》的文本在新修订时,权利内容也有扩张的趋向。像1948年文本和1928年文本相比,在必须保护的经济权利中增加了“公开表演权”,而1928年文本只是作为可选择保护的权利。
  (二)著作权客体的扩张
  在《安娜女王法》中,受保护的客体主要是文字作品。美国的第一部著作权法制定于1790年,规定了对图书、地图和图表的著作权保护,以防止擅自印刷作者的作品。后来逐渐地运用类比的方法,摄影作品、电影作品、录音录像作品、[2]软件作品成为新的作品类型。著作权客体的扩大,在很大程度上是技术特别是传播技术发展的结果。技术的发展产生的在先前的著作权法中所曾没有的保护客体,由于在新的环境下不受限制地自由使用会对这类技术的发展构成严重妨碍,各国都注意通过修改著作权法的方式扩大作品的保护范围。[3]在当代,著作权的保护客体已包含了数十种作品,如音乐、雕塑、计算机程序、建筑作品、电影作品,而这些在早期的受著作权保护的作品中都没有被涵盖。
  (三)著作权期限的扩张
  著作权期限是著作权受法律保护的时限。著作权期限的确立对于既保障著作权人对作品的专有权利,又确保著作权法成为发展本国文化和科学事业的工具起了重要的调节作用。世界上第一部著作权法《安娜女王法》即规定了著作权的保护期限。该法将保护期定为14年,从出版之日起算;在14年届满后,如果作者健在,还可以另外享有14年的保护期;已经被转让出去的权利则重新归作者所有。美国1790年的联邦著作权法也将著作权的保护期限规定为可重新延续的14年。近两百年后的1976年的著作权法将著作权保护期限规定为作者终身及其死后50年。1998年美国国会又通过著作权期限延伸法,将个人著作权期限延长到作者去世后70年,而将公司的著作权延长为95年。2003年1月15日美国最高法院作出的一项裁决,即体现了对1998年国会通过的延长书籍、电影、音乐和卡通人物的著作权期限的法律的支持。[4]德国1837年的著作权法规定的保护期为作者有生之年加死后30年,现在则扩大到作者有生之年加死后70年。在德国、法国等大陆法国家,主张作者永久性的著作权的观点也时而可见。至于在国际上,要求扩张著作权的议案不止一次地出现于著作权国际会议上。
  著作权期限的扩张是对作者等著作权人的著作权保护的强化,但同时也意味着对社会公众义务的加重、对公众自由接近知识和信息的限制的强化,因为在更长的时间内公众不能自由使用著作权产品。因此,这种扩张应当有充分的正当性。一般地说,著作权期限的延伸反映了著作权作品不断增加的经济上的价值,如果没有这种在市场上被扩张的专有权,无论是以数字形式还是以硬件的形式出版,出版者对过去的作品的维存和传播方面进行投资的积极性都可能被减弱。不过,究竟多长的保护对于确保作者和出版者的经济利益是必要的,还值得研究。
  (四)对个人性使用限制的增强
  著作权法在以维护作者的合法权益为核心的同时,也具有促进学习的公共利益目的、保留公有领域的目的,以及促进公众接近作品等社会目的。著作权法这些目的的实现,也需要确保社会公众为充分地发展自己的目的自由地使用已经公开的作品。在著作权传统上,个人性质的使用作品是不受著作权限制的。但随着现代社会技术特别是复制等传播技术的发展,即使是在个人性质使用的层面上,著作权人的利益也越来越受到威胁。以录制为例,随着录音、录像、静电复印等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大量的消费者的复制行为使著作权人无法正常行使复制权和发行权,从而会对著作权人的经济利益产生实质性的损害。基于此,20世纪以来,著作权的触角越来越伸向个人使用作品的领域。一些国家开始采取措施,以确保著作权人的利益不受损失。如德国等欧洲国家对空白磁带征税,就是一个体现。美国在1992年也颁布了《家庭录制法案》,开始对空白录音带、录像带和数字式录制设备征税,旨在补偿著作权人的利益损失。近些年来,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作品的个人性使用对著作权人和出版商市场的冲击更大。在网络世界中,对著作权的限制和控制个人使用之类的“反限制”,形成了著作权领域一道颇具特色的“风景线”。这深刻地反映了著作权世界中利益平衡机制在发挥作用。
  三、著作权扩张的法律与经济学分析
  著作权的扩张首先可以从技术发展因素中找到其中的缘由。一般地说,是技术的发展增强了著作权扩张的必要性,著作权的扩张是技术发展给著作权人带来利益损失的法律补救措施和利益补偿机制。“已经被著作权历史证明的一条屡试不爽的规则是,任何扩大著作权人利益范围的立法举措,都是对新的作品使用方式给著作权人带来的实质性利益损失的补偿。”[5]技术的发展扩大了用户利用作品的方式,大大增加了用户利用作品产生的利益,包括利用作品产生的经济利益。如不对这种新的使用作品的方式加以控制,著作权人的利益在新的技术环境下将无法得到保障。技术的发展是著作权扩张的一个直接的原因。由于技术的发展,著作权作品的市场规模被扩大,制作作品复制品的边际成本下降。加之新技术的发展扩大了作品的需求,而作品的需求扩大也会使作品的潜在市场价值扩大。作品潜在的市场越大,著作权保护需要也越大。著作权保护的理想内容就随着作品价值的增加而增加,因而著作权保护被相应扩张。
  不过,从著作权法的利益平衡视角以及经济学角度也可以进一步透视著作权扩张背后的合理性,以深刻认识著作权扩张的本质。
  (一)著作权扩张的利益平衡透视
  如果从著作权扩张强化了对创作的激励但进一步限制了对作品的接近的角度考虑,可以从“鼓励与接近之间的平衡”的视角加以理解。在过去的三个世纪中,界定著作权的适当的保护范围,需要评估著作权的激励与接近的平衡关系。这里所说的鼓励和接近之间的平衡与作者的专有权保护和社会公众对知识、信息的接近的平衡是从不同方面阐述同一个问题。在本质上,著作权扩张依然是著作权法对作者等著作权人利益的保护和确保社会公众接近作品的社会公共利益平衡的要求使然。在新的环境下,特别是技术发展引发的作品使用方式的增加使著作权人的利益失控的环境下,著作权的利益平衡的天平需要重新调整,在著作权人一方适当增加一些“砝码”——适当扩张著作权。否则在新的环境下著作权利益失衡现象将越来越严重,以致著作权激励作品创作和传播的目的无从实现。可见,激励与接近的平衡原理,在提供著作权扩张的正当性方面实质上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根据鼓励与接近之间的平衡原理,更大的著作权保护对于提供创造性作品的创作给予经济上的激励是必要的,除非更广泛的保护威胁到对接近的需要,否则更多的著作权扩张是合乎需要的。著作权不仅能够而且应当继续扩张直到可能会妨碍未来作品的创作或者创制一个不适当的垄断为止。易言之,把对接近的潜在的减缓作为扩张保护的成本,应该继续扩大著作权,从而鼓励更多作品的创作,直到进一步的保护将威胁到接近的需要。考虑到这些方面,定义著作权的适当的范围成为一个平衡更大保护范围的事,它体现为增加对这类作品创作的激励,以及对这类作品接近的减缓之间的平衡。这里就存在一个平衡点问题,这种平衡显系一种动态平衡,因为技术等影响著作权扩展的因素也是动态变化的。
  根据激励与接近之间的平衡原理来认识著作权扩张的正当性,始终需要注意到在著作权扩张中平衡机制的“两端”:著作权扩张作为对增加作品创作的激励和由此带来的对作品接近的进一步限制。扩大著作权的保护范围增加了原创作者创作作品的激励,并会导致更多的这类作品的产生。然而,扩大著作权的保护范围也限制了对这类作品的接近,特别是限制了他人在创作自己的作品时可以利用的材料。对作品接近的进一步限制可以认为是著作权被扩张的必要代价。但这种限制也必须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中,否则著作权的扩张将构成不适当的扩张,构成对作品的不适当的垄断,从而会使激励与接近之间处于失衡状态。可以进一步看到,著作权保护对于作者创作作品具有经济上的激励效果,著作权的扩张则会强化这种效果,即在更大的程度上产生激励效果。对这种激励效果的认识,还可以从著作权在扩张后对后续作品创作的影响来理解,正如认识著作权扩张对作品接近的影响可以从对后续作品的创作影响来分析一样。作品的创作是一种带有文化继承性质的活动,即智力作品的创作离不开对先前作品的利用。这种利用的自由程度却与著作权的保护程度有很大的关系。著作权的保护程度越高,或者说著作权被扩张的力度越大,著作权法容许后续作者复制早先作者作品的程度就越小。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它会使后续作者为创作竞争性的作品而需要投入越来越多的成本,增加后续作者为了补偿其投资的竞争性作品的交易成本。并且,著作权扩张的程度越大,后续作品作者创作早先著作权作品的完全替代品的能力也将变得越来越弱;但相应地,原创作者对其特定的著作权作品的市场控制力将增加。这样一来,著作权之扩张增加了作者期望从出版他的作品中所获得的回报,同时对原创作品的创作提供了刺激。当然,著作权以及著作权的扩张对作品经济上的回报的刺激不等于著作权自然会对一个原创的作品确保一定的利润,因为它只是增加了对于一个作品获得利润的机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c)2016 www.daanji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部份资源由网友发布上传提供,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请来信告知,我们将在5个工作日内处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